人体有很多的经脉,每个经脉和穴位都是会达到不同功效的,督脉在人体的背部,会延伸到腰部,对从后背上下器官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当一些人的身体出现问题,伴有腰酸背痛的时候,可以通过按摩督脉的方法进行缓解。
督脉的位置-督脉的作用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
与任脉相反,督脉主导的是一身之阳。人体的六条阳经都与督脉! 会于大椎穴,所以才有“阳脉之海”的称呼。
督脉走人体背部。它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着腰背的正中线走然后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直至唇系带。
需要注意的是,“胞中”与前面所说的“胞宫”是不同的。月中包含丹田、下焦、肝胆、。肾、膀胱,是精气会聚的场所。
督脉有什么功效
任脉、督脉冲脉和肾脉都起于此处,因此有“生命之根”的称呼。相对于任脉来说督脉与男性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它决定着男性的生殖机能。其实对男人和女人来说,任督两脉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就像人体的两条手臂缺一不可。
督脉和智力有什么功效
此外,督脉与人的智力联系也较为密切。前面说过,督脉入脑,月为“髓海”,髓海充盈,人就聪明。反之髓海不充,就会导致智力低下现在有些小孩生下来就患脑瘫,很可能是督脉出了问题。一些患有老生性痴呆的老年人及脑出血、癫痫患者,也多与督脉不畅有关。督脉上的许多穴位对于调节人的神志也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刺激灵台穴可以使人神清气爽,刺激百会可消除头痛、目眩等,使人神思敏捷。所以无论是为了智力还是健康,都应该好好保护我们体内的这条“生命线”。
中医都比较讲究调节身体,首先是对穴位进行调理,穴位必须要找对才能达到效果,否则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导致失败,不过很多人在研究人体穴位的过程当中,总是会找不到督脉,究竟是出现在哪里的,以至于到最后发现没有真正的找到穴位,而导致一些治疗的效果中断。
艾灸督脉的作用和功能
中医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一强,病邪可不就夹着尾巴逃跑了吗?
在人体后背的正中线上,简单说就是从颈椎到尾骨这段距离,贯穿着总管一身阳气的督脉。古人称之为"阳脉之海"。脉如其名,就如同汪洋大海,汇聚了全身经脉的阳气,并把这些阳气输送、布散到全身体表的肌肤腠理之处,发挥温煦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
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入脑,上巅,循额。邪犯督脉,则角弓反张,项背强直,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上行属脑,与足厥阴肝经会于巅顶,与肝肾关系密切,督脉之海空虚不能上荣于充脑,髓海不足,则头昏头重,眩晕,健忘;两耳通于脑,脑髓不足则耳鸣耳聋;督脉沿脊上行,督脉虚衰经脉失养,则腰脊酸软,佝偻形俯。
督脉主司生殖,为"阳脉之海"。督脉阳气虚衰,推动温煦固摄作用减弱,则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小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1、艾灸督脉可治疗多种疾病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现代医学命名的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骶骼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尤擅治疗现代医学还没有很好治疗手段的强直性脊柱炎。
督脉可以沟通全身经络。通过艾灸督脉的综合作用激发协调诸经,发挥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2、艾灸督脉保健养生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工作劳累,熬夜,饮食上吃太多凉性的食物,加上常吹空调等,大大消耗了人体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阳气。
所以人们才会感到身体越来越疲惫,精神越来越消沉,工作没有激情……其实这些都在暗示人们身体消耗的阳气越来越多,而不注重补充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出现,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
这些症状在现代医学上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但是通过艾灸督脉这种物理性的治疗措施,不仅可以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预防与保健的作用,这也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治未病"的保健养生思想。
其实穴位学在中医学上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对于中医们来说,如果人的身体出现了哪些状况,可以通过按摩人身上的穴位来缓解或者治疗这种疾病状况。而一般人如果身体出现了不舒服的状况,可以通过按摩一些穴位来缓解不舒服的情况。那么人体中主要的穴位有哪些呢以及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
1、三阴交
功效:延缓衰老
取穴方法:用自己的四根手指并拢,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按揉方法: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按压三阴交,先顺时针方向、再逆时针方向按揉,持续5-10分钟。
2、足三里
功效: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
取穴方法: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如图所示),指尖处即为此穴
按揉方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每次按压足三里穴要有的酸胀、发热的感觉才可。
3、太冲穴
功效:对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防治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取穴方法: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动,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按揉方法:按揉时力度切忌过大,略微感到疼痛就可。每次按压的时间持续4~5分钟就可以了,按完以后喝适量的水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
4、落枕穴
功效:落枕,手臂痛,胃痛。
取穴方法: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两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两骨间距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压痛之处,即为此穴
按揉方法:要用拇指的指尖按揉刺激该穴位
5、合谷穴
功效:头面上的病及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取穴方法:拇指食指合拢,肌肉的最高处即为此穴。
按揉方法:用大拇指按压此穴。
我们经常会听医生说,人的身体当中有督脉,可是却不知道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所以一直以来总是被大家所不认识,或者是了解不到,这样的话想要给身体按摩一下,或者做一些推拿的时候,总是会因为找不到穴位,导致推拿的方法没有进行下去,或者是推拿的效果不好等等,那督脉究竟在哪里?
结构特征
按照《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所讲,"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据此,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于曲骨穴,向下走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
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9穴,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印堂。
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体表曲骨穴,向下经过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头孢是常见的消炎药,头孢类药物可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对预防器官的炎症,防止器官病变,起到杀菌消毒的功效,头孢是常见的抗生素,但是要注意头孢有缺点也有优点,头孢的优点很广泛,对抗菌消炎治疗各项疾病有帮助,但因为头孢毕竟是消炎药,也属于西药,副作用很大不能滥用。
主要特点
头孢类药物可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因此各个组织器官发生了感染,只要致病菌对头孢敏感都可以选用它。它是一种杀菌剂,浓度足够的话可以把细菌杀死,而不像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那些抑菌剂,常规剂量下主要起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因此头孢类药物可以用于比较危重的感染。
优点一: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比较广,头孢菌素无论是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用革兰氏染色液对细菌进行染色,细菌染成紫蓝色的是阳性菌,染成殷红色的是阴性菌)也就是说对临床中各个科室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多数常见的致病菌,头孢菌素往往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因此在临床上应用甚广。
优点二:细菌如果产生一些破坏某些抗菌药物的酶,可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比如细菌对青霉素耐药了,头孢菌素则对细菌产生的这种酶大多数比较稳定,就能替代青霉素杀死细菌。头孢菌素口服的品种相对来说也比较多。这是因为有不少品种口服进胃,人体的胃酸难以破坏它,药效比较稳定。
优点三:和青霉素比,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高,尤其是青霉素会引起过敏性休克而致命。头孢菌素分子结构与青霉素有相似之处,也会产生过敏反应,但是发生过敏反应的比率要比青霉素低,产生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则更低了。
由于以上的特点就决定头孢菌素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不能滥用
由于头孢菌素具有那么多的优点,所以病家、医生都青睐它,一遇上病人感染,有发烧,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感染,立即就用头孢菌素。特别是3代头孢,在我们国家生产量很大,价钱又相当便宜,因此,过去滥用很普遍。最近的5年,我国已出现了不少3代头孢已经难以治的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阴性菌,这些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能破坏头孢菌素产生耐药。在上海耐3代头孢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的比例已经占到10%-40%。大量滥用头孢菌素,结果把这类药物本来具有的良好抗菌作用大大减弱,这些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就很难处理了。
各脏器对我们来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我们稍不注意的话,我们身体内的脏器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毛病,这样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划不来的,如果想要让我们健康成长的话,就必须了解各脏器排毒时间,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也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各脏器排毒时间是什么呢?
人体各器官排毒时间表
以中医观点而言,一天二十四小时可分为不同时段,由不同器官来执行不同的功能,说明如下:
早上九 —— 十一点:
是脾脏排毒的时间,这段时间不宜吃冰,最伤脾脏,影响发育及生育。
中午十一 —— 一点(午时):
是心脏工作颠峰时期,也是人体能量最强的时刻,此时心跳次数快速。
下午一 —— 三点:
是小肠吸收养分的时间,过了这个时刻,肠胃功能减弱,故有过午不食的养生之道。
下午三 —— 五点:
是膀胱排毒的时间,此段时间是下午到健身房运动的好时段,有助于排尿。
下午五 —— 七点:
是肾脏排毒的时间,此段时间也是到健身房运动的好时段,有助于肾脏排泄毒物的功效。
晚上七 —— 九点:
是血液循环旺盛的时间,此时血压升高,应该要在家中休息 。
晚上九 —— 十一点:
是人体免疫系统休息与滤毒的时间,也是女性内分泌系统最重要的时候,这时一定要休息,不要再为家人操心,此时适合听音乐、洗澡、为明天作计划、或回想今天作了那些美好的事情,将错误原谅与放下。
晚上十一 —— 一点:
是胆的排毒时间,要进入熟睡才能进行,不能只是入睡。
晚上一 —— 三点:
是肝的排毒时间,也是要熟睡才能进行。夜间作者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每月最少要有一周、每年最少要有四个月能早睡。
早上三 —— 五点:
是肺脏的排毒时间,肺有问题的人在这个时候咳嗽会较厉害,肺的排毒要做心肺运动才能排出。起床的时间参考当地当季太阳出来的时间,太阳出来后较有氧气,适合做运动,因此正常的人约五点就要起床。
早上五 —— 七点:
是大肠的时间要排便、排废弃物,因此最晚早上七点之前要排便。
早上七 —— 九点:
是胃脏负责热量消化,提供一天体力能量,早餐要在七点半以前吃完,若未吃早餐又未排便,此时小肠就会吸收大肠内的东西(粪便)对身体不利。
各脏器排毒时间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很多的时间段内,我们都在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这就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平常的工作和学习再怎么忙碌,我们都应该学会照顾自己,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睡觉的时候睡觉。
一些人是知道我们的全身有很多穴位,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穴位来给自己的身体养生,更不知道我们身体的这些穴位其实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宝,利用这些穴位来养生可以得到很不错的治病,还有养生的效果,全身穴位每个不同的穴位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全身穴位有治疗肚子痛的,有治疗便秘的,还有治疗腹泻的,那么全身主要穴位有哪些呢?
1、合谷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原气驻留的穴道,位置在大拇指跟食指的中间这个虎口,虎口开叉的上面一寸。它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在《四总穴歌》里头,有这么一句“面口合谷收”,就是颜面以及口部的毛病都可以找合谷治疗;合谷还可以治疗“疟病热还寒”,就是疟疾先热而后冷的打摆子症状。也可治齿龃及鼻衄,就是蛀牙和流鼻血;“口噤不开言”,牙齿咬得很紧,不能张口说话,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可是要注意,合谷跟另一个叫三阴交的穴道,在孕妇身上要小心,有可能导致流产。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太子,他很喜欢医学,有一次看到一位孕妇,把了脉后,希望证实自己的判断,要剖腹看一看到底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或者是双胞胎,跟他同行的医师徐文伯说不可以这样,用针剌合谷及三阴交这个胎就可以顺利产出;所以合谷、三阴交在孕妇身上不可以随便扎针,要非常小心的。
2、列缺穴:
是肺经的络穴,叉交大拇指与食指,而食指指到在手腕的上侧的挠骨边缘就是这个穴,可用以治偏头痛,还可以治疗遍身麻痹,痰涎向上涌出,牙齿咬紧的口噤,如果能补泻得宜,应手就可以好了。《四总穴歌》有“头项寻列缺”,就是说只要头部的与颈项的病都能用此穴治疗。
这些就是介绍的全身主要穴位,通过按摩这些穴位的方式来给自己治疗疾病才可以治疗更多的疾病,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而全身的穴位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要到专业和正规的意义做诊断,这样长期下来才可以得到治病的效果,而自己全身穴位在做按摩和针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力度,还要坚持下来。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刺激人体相应的经络和穴位,同时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平衡,从而压抑食欲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这样能够减少皮下脂肪的堆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那么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按摩哪个穴位才能够起到减肥的功效呢?
瘦脸——拇指
大拇指上有多个对减去面部脂肪有效的穴位。用绳子或皮筋在大拇指上缠几圈刺激这些穴位能有效减去面部脂肪。
瘦腰——拇指和食指
将大拇指第一节按在食指第三节上,用皮筋套在两根手指上,松紧以手腕内侧有膨胀感为宜,另一只手方法相同。
这个方法每天坚持10分钟,三周后就能瘦腰。
瘦腰——中指
在中指第三指节上将皮筋缠绕三四圈。
这个方法能有效减去腰部赘肉,因为中指第三指节有能减去腰部脂肪的穴位,套上皮筋三四分钟后拆下,隔10分钟再套上。
瘦脸——中指、无名指
把中指压在无名指上,在两根手指的第二关节处套上皮筋,松紧以手指稍有向内膨胀的感觉为宜。另一只手按照相同的方法套皮筋。
这个方法能刺激中指和无名指上的相应穴位,消除面部脂肪。
提臀——无名指小指
将无名指压在小指上,用皮筋套住两根手指第三指节中部,两只手同样。
这个方法能帮助提臀,塑造性感翘臀,因为无名指和小指根部有与胯部相关的穴位,每天套15分钟能刺激穴位,似的胯部向内向上收紧,起到提臀的功效。
上面文章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按摩穴道进行减肥的方法,小编提醒广大的女性减肥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够看到减肥的效果,千万不要追求速度而盲目的服用一些减肥药进行减肥,因为减肥药物中含有很多的激素很容易出现反弹。
导读:阳池穴位置和功能是什么?按摩阳池穴可以缓解女性手脚冰凉,那么阳池穴位置和功能是什么?下面具体来了解下阳池穴吧。
阳池穴怎么找
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阳池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名解析
阳,天部阳气也。池,屯物之器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中渚穴传来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受外部传入之热,此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阳热之气,如阳气生发之池,故名。
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阳池穴位于手腕部位,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即腕背横纹上,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
穴位解剖
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布有腕背静脉网、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经分布。
功用
生发阳气,沟通表里。
主治
1、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
2、腕痛。
3、消渴。
4、女性手脚冰凉。
穴位配伍
1、配外关、曲池主治前臂麻木疼痛。
2、配少商、廉泉主治咽喉肿痛。
3、配胃脘下俞、脾俞、太溪主治糖尿病。
操作方法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前臂疼痛麻木、腕关节炎等。配外关、曲池主治前臂疼痛麻木;少商、廉泉主治咽喉肿痛;配胃管下俞、脾俞、太溪主治糖尿病。
穴位养生
一是此穴位能治妊娠呕吐、女性汗毛过长;二是按摩此穴,对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风湿等疾患,腕痛无力,肩臂痛不得举等症状具有疗效;三是此穴能治疗耳鸣、耳聋、眼睛红肿、咽喉肿痛;四是长期按压此穴,对糖尿病、子宫不正等病症具有调节、改善作用。
阳池穴是支配人体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这个穴位,就可以使血液循环迅速得以畅通,并且平衡体内荷尔蒙的分泌,让身体变得暖和,从而消除发冷的症状。除了按摩阳池穴,还可以将关冲、命门两处穴位和手心配合起来对穴位加以刺激,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取穴位的时候要正坐或者仰卧,手平伸,屈肘向内,翻掌,掌心向下,用另一只手轻握手腕处,四指在下,大拇指在上,大拇指弯曲,用指尖垂直揉按手表腕横纹中点的穴位处,有酸、痛感,先左后右,每天早晚各按揉1次,每次大约按揉1~3分钟。
医书记载
《针灸甲乙经》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阳池主之。
以上就是阳池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人体结构十分复杂,除了内脏以及器官以外还有很多穴位,每一处穴位对于身体来说十分关键,而督脉属于一个穴位的代名词,包含很多穴位所在,一个分为28穴位,主要可以控制人体消化或者是呼吸等。
督脉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功能机理
长强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会(灸)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腰俞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腰阳关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便血。
[配伍]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经常能够听到中医医生说任脉不能的一些情况,任脉不通在临床上也会出现很多症状,比如说会有带下白色,会严重影响健康,对于女性来说可能会出现无法受孕,月经减少等等,如果出现任脉不通,一定要及时到中医院,进行检查,通过一定的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方法来进行调养和治疗。
任脉不通的症状
1、本证是任脉及相关奇恒之腑等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任脉不通可表现为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疵气;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小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 病机分析: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阻滞不通则经闭;任脉不通,气血失养则宫寒不孕,带下色白;气滞瘕聚则少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任脉不通,肝经气滞,则睾丸胀痛,疝气。 "任主胞胎"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维持妊娠。任脉虚衰不能妊养胞胎,则胎动不安,少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任脉虚衰,不能调节月经测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淋漓不尽;任脉虚衰,气血失于濡养,则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亦为虚衰之象。
2、本证是任脉及相关奇恒之腑等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任脉不通可表现为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疵气;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小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
病机分析: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海"之称。任脉阻滞不通则经闭;任脉不通,气血失养则宫寒不孕,带下色白;气滞瘕聚则少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任脉不通,肝经气滞,则睾丸胀痛,疝气。
"任主胞胎"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维持妊娠。任脉虚衰不能妊养胞胎,则胎动不安,少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任脉虚衰,不能调节月经测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淋漓不尽;任脉虚衰,气血失于濡养,则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亦为虚衰之象。
感冒了很多人会进行拔罐治疗,身体患有颈椎病、腰椎病等也会使用拔罐治疗,拔罐治病是大家的所熟悉的医治方式,拔罐并不是随意在身体进行,而是按照身体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拔罐治病穴位认识是很重要的,穴位找不对就没有效果,皮肤还会受到伤害,可见穴位与拔罐治疗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拔罐治病穴位主要有哪些呢?
1、调补精血法。取穴: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三阴交是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滋生,精血才能充盈。肝主藏血,可以调节人体流动血量,全身血脉都归心所主,气又为血之帅,故常拔三阴交可调补肝,脾,肾三经的气血,配以肾俞、心俞、气海可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2、预防胃肠道疾病。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是人体极重要的保健穴位,对于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脾俞、胃俞为脾、胃二脏的背俞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在这几个穴位拔罐可以有效的调节脾胃功能,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3、预防心血管疾病。取穴:内关、心俞、肝俞、肾俞,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宽胸利气的作用。心包乃心之外围,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心俞为心脏之要穴,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二者都和人体心血管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故经常在内关、心俞、肝俞、肾俞上拔罐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祛除浊气法。取穴:涌泉穴、足三里,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长、发育、生殖,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肾气充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反之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肾为主水之脏,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人体就会出现湿毒侵袭的现象,湿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其它各种疾病。涌泉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祛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经络气血通畅,肾脏功能正常,肾气旺盛。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进而延缓衰老,体质康健。
5、疏通经络法。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在任、督两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拔罐治病穴位有很多,与拔罐的方式有关,拔罐治疗的方式不同则穴位也有区别,而疾病划分也与穴位有关,患者必须寻找当地正规的中医师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要观察皮肤的变化,拔罐后发现有皮肤损害严重的要停止治疗,尤其是拔罐后有皮肤溃烂的患者,就要立即停止立即对皮肤医治。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