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的功效有哪些

2019-10-15 │ 饮食养生的功效有哪些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赤茯苓功效有哪些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赤茯苓功效有哪些”,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在很多人眼中赤茯苓这种药物都是很陌生的。但是我们不能由于大家不怎么了解它,就选择放置不管,而不去了解赤茯苓这种药物。我们要想更好的运用到赤茯苓这种药物,我们就要认识一下赤茯苓的功效。那么到底赤茯苓功效有哪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编是怎么样解答这一问题的吧。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赤茯苓功效:

1、利尿作用

利尿作用:25%茯苓醇浸剂给正常兔腹腔注射0.5g/Kg,出现利尿作用。用切除肾上腺的大鼠实验证明,利尿作用与影响肾小管Na+的吸收有关。

有报告指出,茯苓水制浸膏及醇浸液给家兔、大鼠、小鼠等灌胃后,几乎不显示利尿作用,在输尿管瘘犬慢性实验静脉注射煎剂时,也无利尿作用。但也有报告认为,用清醒家兔慢性实验证明茯苓确有利尿作用,以灰分对照证明,其利尿不是由于钾盐,而是钾盐以外的其他成分的作用。茯苓的热水提取物及水溶性多糖组分对正常家兔作用不显著,若茯苓配伍以生姜、甘草则从投药后1小时尿量平稳增加,其后作用持续。临床将茯苓与白术、生姜等配伍用于慢性肾炎等症状者,投药1小时后尿量有相当程度的增加。提示在利水作用方面,复方比单味药能产生持续作用。

茯苓利尿作用的原理尚未阐明。有人用茯苓灰分与25%茯苓醇浸液进行对照,结果后者显示利尿效果,而前者则无作用,说明茯苓含有特殊的利尿成分。用切除肾上腺的大白鼠实验,注射去氧皮质酮合并应用30%茯苓煎剂比单用去氧皮质酮者尿量增多,尿钠、尿钾排除量亦增加,从而认为茯苓不具有抗去氧皮质酮作用,而与影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

2、镇静作用

茯苓煎剂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其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小鼠过度兴奋;对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作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茯苓可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中枢抑制作用,麻醉时间显著延长。煎剂特别是茯神注射液,对动物有镇静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在土拨鼠、蟾蜍和食用蛙离体心脏的灌流实验中,茯苓的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均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茯苓水制浸膏及乙醇浸膏对家兔有降血糖作用。茯苓水、乙醇、乙醚提取物对离体蛙心均有增强收缩、加快心率作用。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茯苓对四氯化碳所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茯苓浸剂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使平滑肌收缩幅度降低,张力下降,对大鼠幽门结扎所致溃疡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含量。

5、其他作用

茯苓煎剂内服,可使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茯苓多糖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和抑瘤生长的功能,茯苓多糖灌胃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还能使小鼠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茯苓多糖亦能使环磷酰胺所引起的大白鼠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羧甲基茯苓多糖还有免疫调节、保肝降酶、间接抗病毒、诱生和促诱生干扰素、减轻放射副反应,诱生和促诱生白细胞调节素等多种生理活性,无不良毒副作用。

赤茯苓功效认识以后,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必要的时候用到赤茯苓这种药物了。同时我们还知道赤茯苓这种药物有很好的护肤功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做一些护肤面膜来护理自己的皮肤。赤茯苓还可以做成一些药膳,了解好这些对于我们的身体是很有帮助的。

ys630.COm精选阅读

赤茯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许多喜欢养生的人士都知道赤茯苓散,但是你们知道怎样正确的利用赤茯苓散吗?赤茯苓散的功效有哪些呢,不太清楚的话就接着往下看吧!

【别名】七气汤

【处方】赤茯苓2两半,大腹皮半两(锉),槟榔半两,桂心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高良姜半两(锉),诃黎勒皮1两,牵牛子1两(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奔豚气,从小腹起,上至心下,妨胀壅闷,胸中短气,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七气汤(《普济方》卷一七一)。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赤茯苓1两,蔓荆子半两,细辛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白术半两,前胡1两(去芦头),枇杷叶2分(拭去毛,炙微黄),芎䓖3分,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防风半两(去芦头),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妇人风痰,心胸不利,头目昏重,时欲呕吐,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十九

【别名】赤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1两,紫苏子1两,白术1两,前胡1两(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木香3分,槟榔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消渴后,头面脚膝浮肿,胃虚不能下食,心胸不利,或时吐逆。

【用法用量】赤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

【处方】赤茯苓1两,汉防己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槟榔1两,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桑根白皮1两(锉),木通1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水气遍身浮肿,按之没指,心腹气胀,大小便涩。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以大小便通利为效。

【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三

【处方】赤茯苓2两,桂心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甘草1两(炙微赤,锉),大腹皮1两半(锉),枳壳1两半(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1两(锉),细辛1两,前胡1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大腹水肿,大便涩,气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五十四

【处方】赤茯苓1两,甜瓜子2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川芒消半两,桃仁1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牡丹1两半。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肠痈,小腹牢强,按之痛,小便不利,时有汗出,恶寒脉迟,未成脓。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普济方》卷二八五引《圣惠》

【处方】赤茯苓1两,紫苏叶半两,黄耆2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柴胡1两(去苗),大腹皮半两(锉),前胡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心膈气壅滞,烦躁,口干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赤茯苓半两,桑根白皮半两(锉),川升麻1分,甜葶苈1分(隔纸炒令紫色),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桔梗1分(去芦头),贝母半两(煨令微黄)。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水气肿满,喘咳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一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八十八

【处方】赤茯苓(去皮)1两,半夏(汤洗7遍)1两,陈橘皮(去白)1两,桔梗(去芦头)1两,熟干地黄(洗,焙)1两,白术3分,川芎3分,人参(去芦头)3分,赤芍药3分,旋覆花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妊娠恶阻,心胸烦闷,头晕恶心,四肢昏倦,呕吐痰水,恶闻食气。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处方】赤茯苓1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桂心3两,大腹皮1两(锉),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半两,木通3分(锉),旋覆花半两,前胡1两(去芦头),槟榔1两,诃黎勒皮2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膈气,痰结气滞,不思饮食,肩背壅闷,四肢烦疼。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赤茯苓1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皮3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白术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上气呕吐,胸胁满闷,不思饮食,心神虚烦。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

【处方】赤茯苓2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泽泻1两,桂心1两,葛根(锉)1两,石膏2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头痛,虽自时时有汗,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六

【处方】赤茯苓1两半,牡蛎1两(烧为粉),龙骨1两半,黄芩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心脏虚热,谵语恍惚不定。

【用法用量】先以水2大盏,加羊心1枚,煮令熟,去羊心,次入药5钱,生姜半分,同煎至7分,去滓,分2次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赤茯苓3分,麦门冬3分(去心),百合1两,知母1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百合证,头不痛,但觉头眩,渐渐恶寒。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赤茯苓1两,子芩3分,桑螵蛸3分(微炒),汉防己1分,羚羊角屑3分,射干半两,川升麻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瞿麦1两,大青2分,木通3分(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膀胱实热,腹胀,小便不通,口舌干燥,咽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

【处方】赤茯苓(去皮)、葵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妊娠小便不利,及水肿,洒洒恶寒,动转筋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处方】赤茯苓1两,川大黄1两半,犀角屑3分,枳实3分(麸炒微黄),麦门冬1两(去心),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石膏1两,丹参半两,槟榔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大肠实热,头痛目眩,惊狂,喉痹,胸胁满闷,手足烦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六

【处方】赤茯苓3分,犀角屑3分,羌活3分,麦门冬3分(去心),蔓荆子3分,石膏3两,甘菊花3分,人参3分(去芦头),黄耆3分(锉),防风3分(去芦头),羚羊角屑2分,远志2分(去心),前胡3分(去芦头),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脏中风语涩,四肢难举,智意不安,心膈烦热,头目昏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赤茯苓1两,赤芍药1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大腹子3分,桑根白皮1两半(锉),紫苏茎叶3分,百合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尖,微炒),羚羊角屑3分,汉防己3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后脚气上攻,烦满,及脚膝疼肿。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四

【处方】赤茯苓1两,栝楼根1两,麦门冬1两(去心),生干地黄1两,知母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胃热口干,烦躁,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小麦50粒,淡竹叶2-7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赤茯苓1两,赤芍药半两,白术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病3日,腹痛,小便不利而呕者,属少阴病证。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九

【别名】赤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1两,白术半两,黄芩3分,旋覆花半两,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木通3分(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妊娠身体浮肿,心腹急满,小便涩滞。

【用法用量】赤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摘录】《圣惠》卷七十五

【处方】赤茯苓1两,桑寄生1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蔓荆子1两,防风3分(去芦头),刺蓟3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4-5月,头重耳鸣,时时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七十六

【处方】赤茯苓半两,龙齿半两,黄芩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钩藤半两,玄参半两,石膏半两,川升麻3分,麦门冬1两(去心,焙)。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心热多惊,睡中狂语,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一小盏,加竹叶7片,煎至5分,去滓服。

【摘录】《圣惠》卷八十三

【处方】赤茯苓1分,木通(锉)1分,人参(去芦头)1分,甘草(炙微赤,锉)1分,枳实(麸炒微黄)1分,当归(锉,微炒)1分,川大黄半两(锉,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心胸气壅,胀满虚热,不能乳食,大小肠气滞。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一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八十三

【处方】赤茯苓3分,赤芍药3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大腹皮半两(锉),百合1两,紫苏茎叶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气壅上冲,心腹痞满,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赤茯苓1两,白术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当归1两(锉,微炒),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桂心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痰癖,胸中脐下强满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

【处方】赤茯苓1两,紫菀3两(洗去苗土),白术半两,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尖,微炒),当归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鳖甲3分(涂醋炙微黄,去裙襕),桂心半两,槟榔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虚劳积聚,心胸壅闷,喘急气促,不能饮食,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

【注意】忌苋菜、湿面、生冷。

【摘录】《圣惠》卷二十八

【处方】赤茯苓3分,防风3分(去芦头),甘菊花3分,天雄半两(炮裂,去皮脐),麻黄半两(去根节),细辛半两,芎䓖半两,杜若3分,前胡3分(去芦头),白术3分,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头风,目眩晕闷,起即欲倒,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二

【处方】赤茯苓1两,赤芍药1两,葵子1两,瞿麦1两,木通1两(锉),川芒消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热病,小便不通,心神烦躁,小腹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葱白2茎,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八

【处方】赤茯苓1两,石膏1两,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旋覆花半两,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桑根白皮1两(锉),紫菀1两(洗去苗土),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肺脏壅热,喘逆胸满,仰息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竹叶3-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

【处方】赤茯苓3分,桑根白皮3分(锉),紫苏茎叶3分,汉防己半两,羚羊角屑半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槟榔1两,木香半两,红雪2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脚气,肿满入小腹,相引两胁,妨闷,膀胱里急,停积宿水,不得宣通,时复心昏如醉。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茯苓散”。

【摘录】《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赤茯苓1两,诃黎勒皮3分,龙脑1钱(细研),人参3分(去芦头)。

【制法】上为细散,加龙脑,研令匀。

【功能主治】胸膈气壅滞,暴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

【处方】赤茯苓3分,芎䓖半两,桔梗半两(去芦头),五味子半两,木香半两,当归3分,柴胡1两(去苗),鳖甲半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桂心3分,枳壳半两(锉炒微黄,去瓤),白术1两,赤芍药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虚劳,身体背膊疼痛,心膈妨闷,不欲饮食,食则腹胀,坐卧不安,口苦头痛,手足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注意】忌苋菜。

【摘录】《圣惠》卷二十九

【处方】赤茯苓1两,鳖甲2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柴胡1两(去苗),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3分(去芦头),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木香3分,白术3分,桂心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瞿麦3分,赤芍药3分,当归3分,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妇人骨蒸及劳血等疾,面色黄瘦,四肢无力,烦疼,痰壅涕唾稠粘,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

【处方】赤茯苓3分,当归半两(锉,微炒),赤芍药半两,鬼箭羽3分,桂心3分,生干地黄半两,川升麻3分,木香半两,芎䓖半两,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尸疰。发作无时,心胸痛,喘息急。尸疰,喘急,气上冲,傍攻两胁。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惠》卷五十六

【处方】赤茯苓1两,木通1两(锉),紫苏茎叶1两,牛膝1两(去苗),木香半两,防葵半两,槟榔1两,桂心半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赤芍药半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妇人脚气肿满,腹内妨闷,月水不通,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方中防葵,《普济方》作“防己”。

【摘录】《圣惠》卷六十九

【处方】赤茯苓1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3分(去芦头),丁香半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黄耆3分(锉),白术3分,五味子半两,枳实半两(麸炒微黄),甘草1分(炙微赤,锉)诃黎勒皮3分,桂心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虚劳胸膈气满,呕逆,不纳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八

【处方】赤茯苓1两,泽泻1两,柴胡1两(去苗),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汉防己1两,猪苓1两(去黑皮),麦门冬1两(去心),桑根白皮1两(锉),犀角屑1两,紫苏茎叶1两,槟榔1两半,子芩1两,木通1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心神烦躁闷乱,身体面目浮肿,喘促坐卧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差半分,葱白7寸,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处方】赤茯苓1两,猪苓1两(去黑皮),当归1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羚羊角屑1两,大麻仁1两,木香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芍药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虚劳小便不利,气攻腹内,妨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二十九

【处方】赤茯苓2两,诃黎勒皮2两,木香半两,当归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槟榔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虚劳上气,胸中逆满,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三十

【处方】赤茯苓2两,甘草2两(炙微赤,锉),紫菀1两(去苗土),白前3分,前胡1两(去芦头),旋覆花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骨蒸肺痿,心胸满闷,咳嗽涎唾,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三十一

【处方】赤茯苓1两,柴胡1两半(去苗),地骨皮3分,鳖甲1两半(涂醋炙微黄,去裙襕),桑根白皮1两(锉),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芎䓖半两,川朴消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骨蒸烦热,四肢疼痛,背膊壅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三十一

【处方】赤茯苓1两,白术1两,麦门冬(去心)1两,人参(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10月,伤寒烦热,吐逆,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赤茯苓3分,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赤芍药3分,桂心半两,槟榔1两,桑根白皮3分(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郁李仁1两半(汤浸去皮,微炒),牵牛子3分(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妇人血分,腹胁鼓胀,四肢浮肿,肩背壅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六十九

【别名】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1两,滑石2两,石韦1两(去毛),瞿麦1两,蒲黄1两,葵子1两,榆白皮1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便卒淋,水道中涩痛。

【用法用量】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摘录】《圣惠》卷五十八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牵牛子(炒)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3分,陈橘皮(去白,炒)3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服石人水气内积,面肿。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如茶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处方】赤茯苓3分,细辛3分,半夏3分,藁本3分,蔓荆子1两,旋覆花1两,防风1两,芎䓖1两,枳壳1两,甘草1两,人参1两半,前胡1两半,羌活1两半,天麻2两,菊花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风虚痰饮,头痛恶心。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十八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3分,当归(去苗,洗,切,焙干)3分,木香半两,桂心(去粗皮,不见火)3分,白术1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赤芍药1两,柴胡(去苗,洗)半两,黄耆半两(炙),鳖甲(醋炙,去裙)3分,五味子(拣净)半两,桔梗(锉,炒)半两,芎䓖半两,橘红半两,甘草半两(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阴阳俱虚,经络凝涩,气血不和,身体疼痛,背膊劳倦,手足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时候。

【摘录】《传信适用方》卷一

【处方】赤茯苓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川朴消半两,旋覆花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痰实壅闷,时复呕吐,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一小盏,加生姜如莲子大,煎至5分,去滓服。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处方】人参、白术、赤茯苓、香薷、泽泻、猪苓、莲肉、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心经伏暑,小便赤浊。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十三引《医方大成》

【处方】赤茯苓1钱,桑白皮1钱,贝母1钱,升麻半钱,甘草半钱,桔梗(微炒)半钱,杏仁半钱,甜葶苈(炒)半钱。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大人、小儿水气肿满,喘咳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6分服,小儿作3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九三引《经验良方》

【处方】苦竹叶、淡豆豉、赤茯苓、大青、升麻、桔梗、栀子仁、甘草。

【功能主治】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为散服。

【摘录】《治痘全书》卷十四

【处方】赤茯苓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牵牛子2两(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头面身体卒浮肿。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五十四

【处方】赤茯苓1两,川升麻1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知母1两,犀角屑3分,木香3分,前胡3分(去芦头),石膏1两半,旋覆花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紫苏茎叶1两,槟榔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瘴毒脚气,胸膈气不通,乍寒乍热,头痛心烦,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姜汁半分,煎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六

【别名】赤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3分,麦门冬(去心)3分,赤芍药3分,槟榔3分,生干地黄3分,木通(锉)3分,黄芩3分,甘草2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肠实热,头面赤,汗多出,小腹不利。

【用法用量】赤茯苓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摘录】《圣惠》卷四

【处方】赤茯苓1两,贝母1两(煨微黄),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紫苏茎叶1两,杏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

没有想到吧,赤茯苓散也是让人很惊讶,中医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们可以继续把我们的传统医学发扬光大,继承下去。

赤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赤茯苓汤已经被很多人所熟知,但是赤茯苓汤怎么吃有些人并非知道的很详细,那么赤茯苓汤到底该什么情况下吃呢?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处方】木通(去节)赤茯苓(去皮)槟榔 生地黄(洗)黄芩 赤芍药 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清心利尿。主小肠实热,面赤多汗,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赤茯苓4两,甘草(生)1两,木香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口干,溺赤,腹满心痛。由热留于手少阴之经,其气厥也。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二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木通(锉)1两,升麻3分,羚羊角(镑)3分,前胡(去芦头)3分,马蔺根(锉)1两,桑根白皮(锉)1两,大黄(锉,炒)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喉痹肿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入芒消1钱匕,食后分温2服,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人参2两,桔梗(去芦头,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芍药半两,槟榔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暴怒气逆,胸中不便,甚则呕血。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古方选注》:用赤茯苓、橘红、生姜利肺经血分之郁;用麦冬、桔梗清肺经气分之郁;人参固肺经之正气,使之下续真阴;白芍约肝经厥逆之气;使以槟榔,导引至高之气下行;元素曰:槟榔之性下行,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方义清肺之郁而坠其逆,其厥自平。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为《圣惠》卷四十七“藿香散”之异名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半夏(汤浸7遍,切,焙)2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人参1两,白术3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饮水过多,心下悸动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参3分,半夏(汤浸洗7遍去滑,焙)3分,柴胡(去苗)3分,前胡(去芦头)3分,桂(去粗皮)3分,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3分,甘草(微炙)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心痹,胸中满塞,心中微痛,烦闷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个(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九

【处方】赤茯苓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白术3分,前胡3分(去芦头),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槟榔3分,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消渴,饮水太过,胃气不和,腹胀,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九

【摘录】《活人书》卷十八。为《圣惠》卷十一“茯苓散”之异名

【别名】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2两,柴胡2两(去苗),黄芩1两,龙骨2两,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牡蛎1两(焙为粉),桂心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半夏1两(汤浸7遍去滑),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九日,下之后,胸膈烦满,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

【用法用量】茯苓汤(《普济方》卷一三一)。

【摘录】《圣惠》卷九

【处方】赤茯苓、猪苓、葵子、枳实、瞿麦、木通、黄芩、车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膀胱实热,腹胀,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肿不利。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食前服。

【摘录】《玉机微义》卷九

【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为《圣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异名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防己1两,槟榔(煨,锉)1两,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1两,桑根白皮(锉)1两,木通(锉)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1两,郁李仁(汤浸,去皮,炒)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虚劳,遍身浮肿,心腹气胀,大小便涩。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以大小便利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赤茯苓5钱,桂心5钱,陈皮(炒)5钱,大腹皮5钱,甘草1分,高良姜1两,吴茱萸3分。

【功能主治】息积,胁下气逆,满闷。

【用法用量】每用3钱,水煎服。

【摘录】《医学金针》卷三

【处方】赤茯苓(去皮)1两,半夏(炮)1两,茯神(去木)1两,陈皮1两,麦子1两,沉香半两,甘草半两,槟榔半两。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停饮于胃,怔忡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煎7分,空心服。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五

【处方】木通(去节)、赤茯苓(去皮)、槟榔、生地黄(洗)、黄芩、赤芍药、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小肠实热,面赤多汗,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济生》卷四

【处方】陈皮1两,甘草1两,人参2两,半夏半两,白术半两,川芎半两,赤茯苓半两。

【功能主治】汗下后,胸膈满闷。

【用法用量】每用5钱,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录】《伤寒标本》卷下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分,凝水石(研)1分,龙齿(研)半两,石膏(碎)1两,麦门冬(去心,焙)3分,升麻3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惊热,神气不安,手足掣缩。

【用法用量】1-2岁儿,每服半钱匕,水3分,竹沥3分,同煎至3分,去滓温服,早晨、晚后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九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前胡(去芦头)1两,白术1两,紫苏1两,半夏(汤洗7遍)半两,大腹皮(锉)半两,人参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妊娠痰饮不除,胸胁支满,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煎取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七。为《圣惠》卷七十五“赤茯苓散”之异名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大腹(锉)半两,高良姜1两,吴茱萸(汤洗7遍,焙干,麸炒)3分,诃梨勒(煨,去核)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息积,胁下气逆,满闷妨胀。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服,日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大腹子(锉)1两,五味子1两,桑根白皮(锉)1两,紫苏茎叶(锉)1两,人参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消肿病,进饮食。主喘嗽。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桔梗(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白术半两,鳖甲(去裙襕,醋炙)2两,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肝劳虚寒,胁痛胀满,气闷目昏,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参3分,前胡(去芦头)3分,桂(去粗皮)3分,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半两,柴胡(去苗)半两,甘草(炙,锉)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胸胁短气,妨闷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2个(擘破),生姜5片,煎取7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处方】赤茯苓1两(去黑皮),柴胡1两(去苗),枳壳1两(去瓤,麸炒),白术1两,槟榔(锉)1两,人参半两,旋覆花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3分,半夏(汤浸7遍去滑)3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膈间留饮,呕逆头眩,短气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之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枳壳(去瓤,麸炒)1两,栝楼实(去皮)1枚,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胸痹连心气闷,喉中塞满。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如人行5-6里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石膏1两,犀角屑1两,升麻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木香1两半。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脚气冲心,烦闷膝痛。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加竹沥半小盏,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九。为《圣惠》卷五十三“赤茯苓散”之异名

【别名】羚羊角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2两,羚羊角(镑)2两,远志(去心)半两,大黄(锉,麸炒)半两,甘草(炙,锉)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阳气厥逆,多怒而狂,颈脉复动。

【用法用量】羚羊角汤(《宣明论》卷二)。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三。为《圣惠》卷四“赤茯苓散”之异名

【处方】赤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胸痹壅闷,闭塞短气。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七

总得来说赤茯苓汤就是一种对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疗效的中药制剂,因此在临床的应用可以说是非常 广泛的,因为采用的是纯天然的中药材制成,副作用很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赤茯苓丸的功效与作用


赤茯苓丸是一种中药方剂,能起到增强身体免疫力,调理机能的作用,那么你知道赤茯苓丸要用到哪些药材原料吗?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赤茯苓12分,汉防己8两,芍药10分,槟榔仁12分,甘草8分(炙),郁李仁10分,枳实8分(炙),(春着大黄14分,冬着牛膝12分)。

【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脚气上冲心,狂乱闷者。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腹清酒送下,日2次。渐加至20丸,以微通泄为度,利多减丸。其药皆须州土上好者,恶药服无益。

【注意】忌海藻、松菜、酢物、生冷油腻、杂肉、热面、新炊饭,及陈臭难消之物。

【摘录】方出《外台》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

【处方】赤茯苓(去皮)、槟榔、枳壳(麸炒,去瓤)、白术、半夏曲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痰饮气痞,风眩头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温生姜汤送下;或风眩头痛,则食后荆芥汤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三

【处方】赤茯苓1两,陈橘皮3两(汤浸,去白瓤,炒),大麦糵1两(炒微黄),桂心2两,干姜1两(炮裂,锉),人参1两(去芦头),神曲2两(炒微黄),木香1两,诃黎勒皮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气滞,宿食不消,呕吐酸水,腹胀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葶苈4两,防己2两,赤茯苓1两,木香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煎桑白皮汤送下。

【摘录】《医学发明》卷六

【处方】赤茯苓2两(去黑皮),白术2两,桂(去粗皮)2两,木香1两,诃梨勒1两(煨,去核),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肠痹。腹满喘争,小便不利,大便飧泄。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

【处方】赤茯苓3两,旋覆花半两,桔梗3分(去芦头),桑根白皮1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百合半两,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喉中作呀呷声,痰粘咳嗽,胸膈短气,胁肋坚胀。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六

【处方】人参10两,白术10两,白扁豆(去皮,蒸)10两,赤茯苓2两(切棋子大,白沙蜜浸透,蒸过令干,称1两半),防己3钱,木猪苓(去皮)3钱,干葛3钱半。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小便赤浊。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磨沉香少许同煎,食前、临卧服。

【摘录】《医统》卷八十七

【处方】赤茯苓1两,旋覆花1两,汉防己1两,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桂心1两,前胡1两,槟榔1两,枳壳(去白,炒令黄)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支饮,心胸壅滞,喘息短气,皮肤如肿。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桑根皮汤送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一七引《神巧万全方》

【处方】赤茯苓3分,当归1分(锉,微炒),芎䓖1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冷热不调,肠胃滞结,壮热作时,两肋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饮送下,日3次。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处方】赤茯苓1两,茵陈1两,枳实1两(麸炒微黄),甘草3分(炙微赤,锉),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白术1两,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前胡1两(去芦头),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当归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疸,心下坚而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

【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六

【处方】赤茯苓1两,桂心1两,干姜3分(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羚羊角屑1两,诃黎勒皮2两半,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槟榔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气膈,咽喉噎塞,心腹痞满,不下饮食,胸背俱闷。

【用法用量】常含1丸,咽津,不拘时候。如患甚,即将1丸,以煎汤研破服亦得。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赤茯苓1两,甜瓜子3分(微炒),人参3分(去芦头),桂心1两,旋覆花3分,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槟榔3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草豆蔻半两(去皮),前胡3分(去芦头),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细末,以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脏虚损,上焦痰滞,多唾稠浊,腹胁胀满,吃食微少。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姜、枣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

【处方】赤茯苓3分,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牛膝3分(去苗),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五味子3分,五加皮3分,桔梗3分(去芦头),柴胡3分(去苗),赤芍药3分,桂心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心中坚硬,两胁胀满,欲成结胸。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赤茯苓1两半(去黑皮),桑根白皮1两半(锉),防己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木香1两,郁李仁(汤浸,去皮,焙干)1两(研)。

【制法】上药前5味为细末,与郁李仁研匀,炼蜜和为剂,更于铁臼内酥杵令匀熟,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患消渴,小便数,服止小便药多,渴犹不止,小便复涩,两肋连膀胱胀满闷急,心胸烦热。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煎木通、枣汤送下,至晚再服。渐加至50丸。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猪苓(去黑皮)1两半,泽泻1两,小海蛤1两半,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焙),桂(去粗皮)3分,防己1两,泽漆(微炒)1两,木通(炙,锉)1分,赤芍药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水气在皮肤浮肿,经水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桑白皮汤送下,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以上就是对赤茯苓丸配方的详细介绍,是一个不错之选,不过制作的时候需要适量,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对身体有很大影响。

赤茯苓与白茯苓的区别


赤茯苓,也是我们常说的土茯苓,赤茯苓是一种很常见的中药材,赤茯苓对人的身体有滋补的效果,吃赤茯苓有提高身体的效果,但是茯苓有很多种,茯苓有土茯苓,还有赤茯苓,每种不同类型的茯苓吃了对身体的滋补效果也是不同的,吃茯苓可以用来炖汤,茯苓还可以用来当成药物吃,那么赤茯苓和白茯苓的区别有哪些?

土茯苓主要用于梅毒,清热利湿攀援状灌木。根茎块根状,有明显结节,着生多数须根。茎无刺。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2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脉3~5条;叶柄长1~2厘米,略呈翅状,近基部具开展的叶鞘,叶鞘先端常变成2条卷须。

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极短;小花梗纤细,基部有多数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6,2轮;雄花的雄蕊6,花丝较花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线形,子房上位,3室,柱头3歧,稍反曲。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红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白茯苓健脾利水,主要用于健脾,治疗胃病和水肿.都没有毒,外用,不会有副作用.白茯苓成块状,土茯苓成刀切大片状,分红白两种,红的作用较好,云苓有健脾祛湿的功效,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

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7~9月采挖,除去泥土,堆置“发汗”后,摊开晒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出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茯苓皮、赤茯苓、茯苓片。[产地分布]主产于湖北、安徽、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现在很多地区大量人工栽培。[药材特征]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至黑褐色,有明显隆起的皱纹,表面偶见有白色菌丝。体重,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显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饮片常加工为赤茯苓;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饮片加工成白茯苓或称茯苓片。

赤茯苓和白茯苓的区别就是我们上面介绍的这些,白茯苓和赤茯苓一样都有对身体好的效果,大家如果不知道的话可以试试,看看哪种茯苓对自己的身体好,那么这样的情况下来自己才可以吃到最健康,对自己身体最有利的茯苓,吃茯苓的时候还要注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药物的用量。

赤白芍的功效有哪些


可能有一些朋友会听说过赤白芍,但是真正了解赤白芍的人肯定是不多的,赤白芍并不是单独一种中药而是赤芍和白芍的合称,由于赤白芍的药用功效非常的明显,所以大家还是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赤白芍的知识,我们不但要知道赤白芍的用法而且也应该知道赤白芍的功效和作用。

所谓赤白芍药,即中药赤芍(古称赤芍药)和白芍(古称白芍药)的合称。

赤芍药气味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病疲,止痛,利小便,益气。

赤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芍药始出中岳山谷,今白山、蒋山、茅山、淮南、杨州、江浙、吴松处处有之,而园圃中多旖植炙。春生红芽,花开于三月四月之问,有赤白二色,又有干叶、单叶、楼子之不同,入药宜用单叶之根,盖花薄则气藏于根也。开赤花者,为赤芍。开白花者,为白芍。

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芍药春生红芽,秉厥阴木气而治肝。花开三四月间,秉少阴火气而治心。炎上作苦,得少阴君火之气化,故气味苦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则腹痛。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秉木气而治肝,秉火气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则坚积亦破矣。血痹为病,则身发寒热。坚积为病,则或症或瘕。芍药能调血中之气,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病腹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益气则血亦行矣。

白芍药气味酸平。元明诸家相沿为酸寒收敛之品,凡里虚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敛。夫《本经》主治邪气腹痛,且除血痹寒热,破症坚积聚,则新产恶露未尽正宜用之。若里虚下利,反不当用也。

白芍、赤芍各为一种,白补赤泻,白收赤散,白寒赤温,白入气分,赤入血分。赤芍秉少阴厥阴之气,白芍秉厥阴之气。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赤白芍,我们知道赤白芍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我们可以采用赤白芍来治疗多种疾病,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赤白芍的功效和作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