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冬季养生

2019-10-20 │ 中医之冬季养生 中医辨识之冬季养生

人皆有虚症之痛 中医告诫忌口令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需要掌握相关养生知识。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人皆有虚症之痛 中医告诫忌口令”,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忌口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提到,可以说,它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都知道,如果起了青春痘,就不能吃辛辣的食物,如果患有糖尿病,就应该少吃含糖量较多的食物,如果患有高血压,就少吃过咸的食物。所谓忌口,就是指人们不该吃的东西,若吃了这些东西,就会对健康不利。

中医理论讲究的是药食同源,饮食忌口是在中医营养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如名医张仲景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 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便是此理。 忌口,主要忌的就是发物。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发物呢?要了解什么是发物,就要首先了解食物的性味以及你目前的体质状况。

凡气虚之人,忌吃破气耗气的食物,忌吃生冷性凉的食品,忌吃油腻,辛辣食物。比如山楂,虽然具有开胃消食的作用,可是也有破气耗气之害,正如清代王世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所言:多食耗气,羸弱之人或虚病后忌食之。在清代的本草类名著《得配本草》中也有明确的告诫:气虚便溏,脾虚不食,二者禁用。还有大蒜、薄荷,气虚之人也不宜多食。此外,气虚之人,也应当少吃柚子、金橘、橙子、萝卜等。

血虚之人,忌吃生冷性凉之品。如冷饮、西瓜、雪梨等。
阴虚之人,忌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忌吃温热香燥食品,忌吃煎炸炒爆的食物,忌吃性热的食物。比如食用肉桂后易助火伤阴,凡阴虚体质以及阴虚之病,均不宜吃。正如明代药学著作《本草经疏》中所言:男女阴虚,法并忌之。
阳虚之人,忌食性寒生冷之物,忌吃各种冷饮,忌吃各种生冷瓜果。比如鸭肉、兔肉、甜瓜等。宋代中医学著作《本草衍义》中有告诫:甜瓜,多食未有不下痢者,为其消损阳气故也。
以上是从气血阴阳论之,接下来,按照脾虚,肾虚,肺虚来看看该如何忌口。

脾虚之人,忌吃生冷瓜果蔬菜,忌吃性寒之物,忌吃滋腻厚味,坚硬难化之物,忌吃辛辣耗气、破气伤胃的食品,忌吃炒爆助火、香燥黏糯的食物。比如鸭肉、甲鱼、梨、山楂、甜菜。清代的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对于甲鱼有脾虚者大忌的描述。
肾虚之人,忌吃生冷大凉之物,忌吃辛辣香燥食品,出现肾虚浮肿时,又忌过咸饮食,也忌吃葱蒜等刺激性食品。比如柿子、生萝卜、生黄瓜、西瓜、甜瓜,洋葱等。

肺虚之人,忌吃辛辣,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寒之物,忌吃炒炸烤爆之类香燥伤阴的食品。比如石榴,性温,味酸甜。根据前人的经验,石榴有损耗肺气之弊,故凡肺气虚者,不宜多食。像患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虚喘者,皆应忌之。

ys630.COm精选阅读

中医忌口有讲究


中医治病讲究"忌口"。所谓"忌口"有两个含义:一是所吃中药与食物性味有无矛盾;二是所吃食物对疾病有无不良反应。

感冒的初期,正在服用解表散寒的中药,应当禁食生冷及油腻食物。如果烦燥,发烧不退,并有口渴症状,大便干燥,可以吃水果或喝果汁, 如西瓜、梨汁、绿豆汤等。感冒恢复期,烧已退,往往贪食,总吃不饱,这时切忌暴饮暴食,更忌油腻厚味,否则可使病情反复,以致迁延不愈。 又如腹泻,一定要忌食生冷及油腻的,饮食应清淡。此外,还有一种忌口,叫忌"发物",即能引起疮毒、风疹、咳嗽、哮喘等发作加重的食物,多为,如带鱼、黄鱼、鲤鱼、鲫鱼、螃蟹、虾等,肉类中的羊肉、狗肉、 鸡肉、驴肉、马肉、中的韭菜、香菇、芹菜等。这些食物多属甘温性质,具有香燥的性能,吃后容易上火。

还有一种忌口是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禁忌、中药之间有所谓的十八反及十九畏。药物与食物之间也是一样,如鳖甲忌苋菜,荆芥忌鱼蟹,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桃、李子、大蒜,土茯苓、灵仙忌蜂蜜,服食滋补剂后禁服莱菔子及大寒大凉饮食等。

最后一种忌口是结合每个人的体质而出现的,如平素脾肾虚的应忌食生冷粘滑性食物,脾胃虚的忌辛辣香燥食物,有热证的忌油煎、炒煨食物,肺病忌食辛辣,水肿忌食咸食,黄疸忌食油腻。当然,腐烂不洁的食物、生肉、野生菌、未熟果物都在禁忌之列。

中医专家的虚症滋补药


人体的虚弱症状,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不同虚弱症状,甚至是不同的季节所选择的滋补药物是不同的。请看中医专家根据不同虚症提出的滋补药方。

一、气虚的症状与滋补药

1、气虚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倦怠等症群,也就是指全身精神不佳,体力不济,动辄气喘,面色较白,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舌淡。

2、气虚的滋补药

常用补药有高丽人参、白参(生晒参)、野山参、红参、淮山、大枣等。


二、血虚的症状与滋补药

1、血虚的症状

一般表现为头眩目花,耳鸣失聪,心悸失眠,口唇指甲发白,多梦,妇女月经过少等症状。

2、血虚的滋补药

常用补品有阿胶、当归等。


三、阴虚的症状与滋补药

1、阴虚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虚烦不眠,手足心热,便秘,性情烦躁,腰酸遗精等。

2、阴虚的滋补药

常用补品有银耳、熟地黄、百合、首乌、杞子、六味地黄丸等。


四、阳虚的症状与滋补药

1、阳虚的症状

主要表现有面色发白,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肢体浮肿,大便溏泄,喜欢热饮或热的食物等症状。

2、阳虚的滋补药

可多补些冬虫夏草、鹿茸、人参、蛤蚧、 肉桂、附子、胡桃肉、十全大补、肾气丸等。这几种虚证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两种或几种相兼出现,所以在进补时必须谨慎,根据病症的不同来量身用药。


五、秋冬季节不同虚症与滋补药

阴虚体质,秋冬进补可常用沙参、玉竹、麦冬、首乌炖水鱼或龟或老母鸡;阳虚体质,可用杜仲、巴戟炖狗肉或羊肉;气虚体质可用党参、北芪炖瘦肉;血虚体质可用当归、熟地炖鸡或瘦肉。

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


俗话说“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这充分说明了忌口的重要性,不少中医文献中都有忌口的记载。但是,目前民间中的忌口可以说是太过于苛刻而且盲目。例如,曾碰到一肿瘤病人前来就诊,因食欲差要求服些开胃的中药。当问及他每天的饮食情况时真让我大吃一惊,他吃得几乎是天天稀饭、酱菜。问他为什么不吃些鸡、鱼、蛋等食物,他说:“家中人说这些都是‘发物’,不能吃”。问:“想不想吃?”他说:“很想吃”。我说:“你胃口很好,不用服药,就吃这些‘发物’,但每次不能多吃”。然后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了饮食宜多样化及平衡饮食的重要性和科学忌口的道理。

1.忌口要有科学道理 肿瘤大量消耗人体的营养,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平时单靠稀饭和素食根本满足不了营养的需要,这对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均有很大的影响。有人对3000名肿瘤病人调查研究表明,体重没有下降的病人的生存期要比体重下降者长1倍左右。合理的营养与饮食是机体生长发育、修复组织损伤、产生机体抵抗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也是病人得以康复的必要条件。当然患有疾病就需要忌口,如患有感冒就应以清淡饮食为主;患胃肠道疾病就应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忌食很难消化的狗肉、辣椒等有刺激性的食物;肝癌忌食油炸和酒等等。但是,忌口应有科学道理,不能忌得太多,太多了会影响病人的康复。民间所指的“发物”多指无鳞鱼及虾、蟹、海参、羊肉、牛肉、香椿等一些高蛋质和高营养的食物。那些认为这些“发物”会引起疾病复发或加重疾病的观点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营养学家认为,这些“发物”可刺激机体产生激发反应,使机体免疫力被唤醒,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例如泥鳅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多种维生素等,是保肝护肝佳品,急、慢性肝炎病人应多食之;海参、海藻、昆布、乌贼鱼等,不仅是常吃的,也是抗癌治疗中常用的药物;香椿具有涩肠止血、燥湿、固精等功效,故适用于便血、痔疮、肠炎、痢疾、妇女赤白带下、遗精等疾病。所以,忌口要科学,根据不同的病种进行,切勿盲目忌口。

2.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 中医辨证施食也就是饮食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组成部分。中医理论强调治病要“以食为养”,不能“惟药是治”,表明中医对用食物治疗疾病非常重视。中医认为,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食物也不例外。食物除了能养身之外,还可以治疗疾病。中药中有许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如生姜、葱白、大枣、龙眼、山药、百合、赤小豆等等,药食同源。我们对于那些即可食用又可防治疾病的动植物药称谓“食物中药”。古代医家已采用这种方便群众的食物中药治疗疾病。如唐、孟诜《食疗本草》、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明·汪颖《食物本草》等,都是这方面的专著。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论治”,中医饮食疗法同样也是依据中医辨证理论,强调“辨证施食”。辨证施食即根据病人的病情、病性决定忌口。对病人食物的选择,要根据食物本身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结合疾病情况及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诸多因素实行辨证施食。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根据疾病的寒热属性选择食物或忌口。如病人证候属寒者,一般要禁忌寒性食物,如鸭、芦笋、藕、西瓜、梨、绿豆等;病人证候属热性者,需禁忌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虾、黄鳝、葱、姜、大蒜、辣椒、橘子、荔枝等;病人平素脾肾阳虚容易腹泻者,应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病人肺胃阴虚口干舌红者,切忌辛热香燥食物等等。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忌口,即凡患急慢性疾病就要忌食一切“发物”。

3.服药后忌口 即服药后若进食某些食物会增强某些药物的药性或降低某些药物的功效。例如病人正在服用健脾和胃、温中益气的中药,而饮食却摄取性凉滑肠之类食物就不适宜,就起不到健脾温中、益气和胃的功效。服含荆芥的中药汤剂后应忌鱼、蟹;服有白术的汤剂就要忌桃、李、大蒜;服有土茯苓的汤剂忌蜂蜜;服人参忌萝卡等等。

综上所述,中医忌口是以辨证施食为基础,与民间忌食一切“发物”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只有中医才会有忌食,把民间忌食与中医忌口混同起来,这是对中医忌食的误解。

推荐中医四大虚症经典补品


今社会,工作繁忙,生活紧张,体力与脑力消耗很大,多数中青年人健康透支,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未老先衰的征兆,也就所谓出现乏力症群、亚健康的状态。中医认为,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虚证,应该用不同的补品进补,才是正确的有益的方法。否则会得不偿失,甚至有害无益。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推荐中医四大虚证经典补品

气虚多食人参

表现

主要为神疲乏力、气短、倦怠等乏力症群,也就是指全身精神不佳,体力不济。

代表补品为人参,包括西洋参、白参(生晒参)、野山参、红参(朝鲜参、高丽参)等;一般说气虚而稍偏热的,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综合征者应服用西洋参为宜;单纯气虚者可服用白参(生晒参),气虚较严重者可服用野山参,因为野山参补气的功效显著;反之,气虚偏寒的应用红参(高丽参)进补,红参有补气温阳的功效。

血虚首选阿胶

表现

相似于现代医学的贫血症,指经常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失眠、多梦等症状。

代表补品为阿胶、当归等,阿胶就是驴皮胶,有补血、止血的功效,除了用阿胶熬制膏方外,可作为妇女补血调经的常用补血药。

阳虚谨慎吃鹿茸

表现

一般是指除了气虚证之外,还有畏寒、怕风、四肢发凉等症状。

代表补品为鹿茸,鹿茸的壮阳功能较强,可磨粉或浸酒后服用;但阴虚内热者应禁忌,否则有可能造成出血、烦热不安等不良反应。

阴虚还要银耳补

表现

主要是表现为五心烦热,面赤升火,口干易怒,性情烦躁,如更年期综合征大多表现为阴虚证。

代表补品有银耳、石斛(枫斗)等,银耳补肺阴、润肠的功能较佳,石斛生津止渴的功效好;当然,西洋参在补气的同时也可作为阴虚者的补品。

虚症怎么调理


2. 什么是虚症3. 虚症的疼痛特点二、虚症有哪些症状1. 血虚2. 阳虚3. 气虚4. 胃肠积热三、实证与虚证的区别方法1. 从发病时间上2. 从病因上3. 从体质上

虚症怎么调理

1、虚症怎么调理

1.1、多吃黑红色食物

黑色和红色的食物最补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乌鸡、猪血、猪肝、莲藕、黑木耳、赤豆、菠菜、黑芝麻等,以及水果中的红枣、桑椹、葡萄、桂圆等。

1.2、中药当归最补血

当归是中医最为常用的补血中药,性情温和,可用来煲汤、泡水喝;阿胶,也有滋阴补血的功效;而何首乌对血虚者产生的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腰膝酸软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1.3、按摩补血穴位

每天花15分钟按摩补血四大穴位,也能辅助调节血虚。这四个穴位分别是关元穴(脐下约1.5寸处)、气海穴(肚脐下方约3寸处)、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三阴交穴(下肢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处)。

1.4、减肥悠着点

减肥不求速成,而应以运动和健康饮食为基础。过度节食,不吃肉食,最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而生化不足,让血虚不知不觉中来临。血虚之人,还应尽量做到劳逸结合,睡眠充足,颐养情志。

2、什么是虚症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

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3、虚症的疼痛特点

许多人对中药情有独钟,而对一些病症,中药治疗起来确有其独到之处。但有患者反映,每每在药店选择中药时,说明书上的那些天书般的中医术语,往往让人搞不清自己究竟属于阴虚还是阳虚,是血虚还是气虚。

气虚症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

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

心气虚者:症状为面色苍白、健忘、心烧等。

肾气虚者:遗精、夜尿多。

脾气虚者: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

虚症有哪些症状

1、血虚

血虚的表现症状:面色苍白、疲乏、易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贫血严重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低热,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色淡量少,甚至愆期或闭经。

2、阳虚

阳虚的表现症状:表现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少气懒言,嗜眨乏力,男性遗精,女性白带清稀,易腹泻,排尿次数频繁,性欲衰退等。

阳虚体质的人平素畏冷,手足不温,易出汗;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

3、气虚

气虚的表现症状: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

4、胃肠积热

胃肠积热的表现症状:以胃热为主者,胃脘灼热疼痛明显,并伴有能食易饥。以肠热为主者,大便干硬秘结突出,伴有腹痛腹胀;上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有面红身热、口干、口苦、口臭、喜欢冷饮食、心烦、小便少而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实证与虚证的区别方法

1、从发病时间上

从发病时间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属实证;

旧病、久病或病程长的多属虚证。

2、从病因上

从病因上,外感多属实证;

内伤多属虚证。

3、从体质上

从体质上,年青体壮者多属实证;

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

气虚血虚肾虚怎么调理,虚症的中医调理


肾虚、气虚、血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这多是因为日常生活中饮食不加节制、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如果出现气虚血虚肾虚怎么调理呢?针对不同的虚症,中医方面有不同的调理方法。

一: 阴虚--忌辛燥,宜枸杞、梨

1: 症状:手足潮热汗出、心烦、口舌生疮1、脾阴虚:不思饮食,食后不易消化,干恶心,口干、口渴,大便干结,消瘦。2、肾阴虚:腰困腿软、足跟痛,手足心热或兼有心烦热失眠盗汗,遗精,脱发、齿摇。肝阴虚:头晕、头痛,眼干,怕光,两眼昏花或夜盲,失眠多梦,指甲光泽度差。

2: 值得一提的是,肝肾阴虚常常同时并见,肝阴虚可到肾阴虚,肾阴虚常可致肝肾虚。补阴虚的食品:枸杞、荸荠、生梨、百合、鸭肉、墨鱼、藕、金针菇、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二: 阳虚--忌生冷(虾蟹)宜牛羊肉

1: 症状:畏寒怕冷、腹泻、乏力、精神不振阳虚症常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发冷、发凉,口中无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较多,浑身无力,易疲乏等。阳虚症在夏季症状较轻,冬季症状则加重,且常由气虚症进一步发展为阳虚症。1、脾阳虚症:食欲减退,胃部喜欢温热,按压后胃部舒适,口淡无味,喜欢热饮,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肿,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温痛减,遇冷加重。

2: 2、肾阳虚症:腰部、膝部酸困、发冷,肢体怕冷,小便清长或遗尿,浮肿(以腰下多见),阳痿遗精,女性表现为不孕或黎明前脐周围作痛,肠鸣腹泻,泻后痛减轻3、心阳虚症:心慌,胸闷,胸憋气短,心中空虚,易受惊吓,惊吓后心中惶惶不安,甚至心前区疼痛。补阳虚的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鳗鱼、鹌鹑、虾、韭菜、桂皮、茴香。

三: 气虚--山药、茯苓、薏米

1: 症状:四肢乏力、容易困倦、食欲不振气虚症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1、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2、心气虚者:症状为面色苍白、健忘、心烧等。3、肾气虚者:遗精、夜尿多。

2: 4、脾气虚者: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阴虚症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具体又分为:肺阴虚: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称盗汗)。气虚症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四: 血虚--避免辛燥,宜红豆、红衣花生、红枣

1: 症状:面色无华、心慌、月经不调血虚症面色发黄或面白无色泽,口唇颜色淡,头晕,失眠,女性月经量减少,周期延长,甚至闭经,皮肤无光泽,头晕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指甲苍白,头痛程度较轻,遇劳累后加重,常兼有气虚的症状,如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汗多。

2: 1、心血虚:心慌,心烦,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唇舌色淡,多发生在体质虚弱者。2、肝血虚:看东西时两眼昏花、干涩,指甲无光泽、色淡、脆而薄,甚至变形,夜盲,看东西模糊,耳鸣,手脚肢体麻木,体形消瘦,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失眠多梦,易惊醒。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五: 中医把啼血分为气、血

阴、阳四种类型,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不同的虚弱类型症状不同,所以选择的食材也就不同。

中医解说:如何看舌头准确辨别体虚症


导读:中医解说:如何看舌头准确辨别体虚症,体虚症、概括起来不外体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类型,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补虚药。中医认为观察舌头变化,就可了解你的体质,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中医如何从舌头辩别各种体虚症呢?

常见病症一:气虚湿毒

据专家介绍,气虚湿毒是广东人比较常见的身体问题。

人体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称为气虚,它与现代人承受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过大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再加上广东地区由于气候高温高湿,尤其是到了夏季,天气比较炎热,体内热过度十分容易产生湿毒。

导读:中医解说:如何看舌头准确辨别体虚症,体虚症、概括起来不外体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类型,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补虚药。中医认为观察舌头变化,就可了解你的体质,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中医如何从舌头辩别各种体虚症呢?

舌象表现:

舌头肿大,软弱无力,舌边有牙齿压出来的齿印,整个舌头的舌质淡白欠缺红润,舌苔腻白,严重一些的还会变黄,苔质厚实,附着在整个舌面。

调理方法:

一、五指毛桃煲鸡。味道鲜美、气味芳香、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二、薏仁粉泡牛奶。薏苡仁可防癌、滋润皮肤,可将它略炒磨成粉泡牛奶喝。

三、山药薏仁茶。以淮山药、薏苡仁各三钱熬水喝。这样可以恢复和补充中气、提神、还能改善脸色。

导读:中医解说:如何看舌头准确辨别体虚症,体虚症、概括起来不外体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类型,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补虚药。中医认为观察舌头变化,就可了解你的体质,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中医如何从舌头辩别各种体虚症呢?

常见病症二:阴虚

阴虚,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的阴液不足。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所以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者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

专家提醒:舌色较红,舌质嫩,舌面光滑缺少津液,也没有舌苔或者少苔,看上去比较干燥。不论何种疾病,凡见到这种舌象,都表明机体内有阴液消亡的征象,津液严重损耗。舌光而色红绛为热盛伤阴,舌光而色淡为气阴两伤。

中医养生之睡眠保健


中医养生名著之一《养生三要》里说: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可见,睡眠对于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人类生命的过程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睡眠与健康是终生伴侣。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睡眠科学,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美国有两位学者,对7000人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研究,认为有7种原因可影响人的寿命,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睡眠。众所周知,人可以七天不进食,只要饮水,尚可维持生命,但如果真正七天七夜不睡觉便有生命的危险。有位生理学家用狗做实验,每天只给水喝而不给食物,它能活25天,若连续5天不让它睡眠,结果体温下降4℃~5℃,再经92~143小时剥夺睡眠它就死亡了。狗死后解剖,发现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上的变化。可见,经久不眠,必然导致衰竭,这种结论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不要说长时不眠,就是长期睡眠不足,对健康也有很大的损害。这是因为在所有的休息方式中,睡眠是最理想、最完整的休息。有人说,睡眠是大自然的了不起的恢复剂,这是合乎事实的,经过一夜酣睡,多数人醒来时感到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睡眠不足时,第二天就显得疲惫不堪,无精打采,感到头晕脑胀,工作效率低,但若经过一次良好的睡眠之后,这些情况随之消失。曾有人形象他说睡眠好比给电池充电,是储备能量。确实,经过睡眠可以重新积聚起能量,把一天活动所消耗的能量补偿回来,为次日活动储备新的能量。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脑神经。内分泌、体内物质代谢、心血管活动、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能得到休整,促使身体各部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有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的谚语。

中医之五气养生


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培养元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

安静通气

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心平气和

中医认为,情欲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宽胃养气

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长啸舒气

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中医告诫:绿豆汤不可乱喝 绿豆汤的6禁忌


喝绿豆汤的六大注意事项

绿豆汤不可天天喝

绿豆汤适当喝是没问题的,一般成人一周喝2至3次,每次一碗即可。幼儿则要具体依照体质而定,最好先咨询一下医师,因为绿豆中蛋白质含量比鸡肉还多,大分子蛋白质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幼儿的肠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差,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掉绿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腹泻。一般来说,小孩2至3岁开始吃粥时,可适量加点绿豆。6岁过后,才可饮用成人量。

不能空腹喝绿豆汤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绿豆性较为寒凉,空腹饮用容易对脾胃造成伤害。体质寒凉的人本来就有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症状,而吃了绿豆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诸如腹泻、气血停滞引起的关节肌肉酸痛、胃寒及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不能过量喝绿豆汤

绿豆汤虽好喝,但也不能过量饮用。绿豆中含有的低聚糖容易使人胀气,而且绿豆属于不易消化的食品,过量饮用易损伤脾胃,而女性朋友过量饮用绿豆汤的话,还会容易引发腹胀、痛经等毛病。

绿豆有时不能和中药一起吃

绿豆本身是一味中药,如果患有外感风热、暑热内侵等热性病时,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再适当服用绿豆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但如果有胃肠薄弱肢酸乏力、全身畏寒、腰腿冷痛、腹泻等症状的人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则应该禁食绿豆,否则,不仅会降低药物疗效,而且还会加重病情。所以,服中药时能否吃绿豆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及所服中药性味而定。

不用铁锅煮绿豆汤

煮绿豆汤时,用铁锅最不合适。绿豆的大部分活性成分都在绿豆皮里,绿豆皮中的类黄酮和金属离子作用之后,可能形成颜色较深的复合物,使绿豆汤的颜色发黑,食用后会造成肠胃不适和消化不良。所以煮绿豆汤用砂锅最为理想。

煮绿豆汤时别加碱

绿豆富含维生素B,它是绿豆解暑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弥补出汗时的营养损失。而碱会严重破坏维生素B。同时,绿豆中的类黄酮抗氧化成分也会因为加入碱而损失,致使结构变化,颜色转为黄色。所以,煮绿豆汤最好不要加碱,如果希望把汤煮得黏一些,可考虑加入少量燕麦片或糯米来“增稠”。

中医秋季养生之精神调养


宋代大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所谓凄风惨雨,是形容在秋风扫落叶之后,当人们身临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的深夜之时,此时霜降己至,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出现秋愁。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常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也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的动人诗句,还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缘何秋风秋雨愁煞人呢?

医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个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还可使人消沉抑郁,而阳光则使褪黑激素分泌量减少。反之,秋凉以后,常常是阴沉沉天气,阳光少而且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对增多。此外,褪黑激素还有调节人体内其它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这样,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受到抑制,生理浓度相对降低。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又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它们如相对减少,就使细胞瘫痪懒散,人们也因此而情绪低沉,多愁善感了。

由上可知,秋天的秋风秋雨易引起人们的情绪低落。那么,怎样克服这种情况呢?其一是要让阳光围绕着你,在工作场所,要争取照明充分;第二,当情绪不好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这是因为运动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有条件的最好去旅游,去游山玩水,因为临水使人开朗,游山使人幽静,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年轻的攀山登岩,砺炼意志。此外,还可采取琴棋书画易情法,正如吴师机在《理瀹骈文》里说:七情之病也,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因此,当处于秋风秋雨秋愁时,可以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或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这样,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



根据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了秋天精神调神的具体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这就是顺应秋季季节特点,在精神上养收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秋天精神调养的原则,即要做到清静养神,而要达到这一点,办法是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俗话说: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争,这是人之常理。但不可欲望太高,超越现实,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恬淡虚无的要旨,也是保持思想清静的具体措施、私心、嗜欲出于心,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故《黄帝内经》亦提倡志困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因为减少私心、降低嗜欲,则减轻了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古人云: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这里再清楚不过他说明了人们不要计较钱财的得失,应静心寡欲。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应把精力用在事业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把自己的名利看得轻一些,多做好事,多做贡献。倘若私心太重,欲望太高,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愁、悲伤、苦恼。故思虑大多,便可伤神致病。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