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季节养生

2019-10-30 │ 春捂季节养生 养生春捂到什么季节

春捂秋冻四部位谨防乍暖还寒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生活中经常流传这些关于养生的名句或者顺口溜,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正确有效的四季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春捂秋冻四部位谨防乍暖还寒,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过后,天气开始慢慢的回暖,很多人也开始将衣物慢慢减少,甚至有的穿起了单薄的衣服,对于这种现象是非常不好的,古人常说“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并不是天气一转暖就要立马脱掉冬装,因此,早春时节,有些部位还需捂一捂。以防止身体受凉引起疾病。

手腕: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即神门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主管各脏腑元气,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腕横纹小指侧端凹陷处)。

腰眼: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出现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精神容易困倦疲乏等症状。因而经常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可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这些症状自然就会消除。

小腿:有些人在寒冷天气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有恶心呕吐、眼睛痛等表现。中医认为,这些表现多因肝阳虚所致,需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和阳辅穴(小腿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处)。

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穴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胃部怕冷、经常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的保暖,可经常热敷此部位。

相关知识

春捂秋冻 女性三部位冻不得


秋风乍起,早晨起来,会感到丝丝凉意。老话说,春捂秋冻,但对女性而言,尤其像肚脐、后背和双脚可冻不得,反而要捂一捂。

捂肚脐拒绝露脐装,盖被不如穿衣。初秋的天气,早晚凉,白天暖,没有夏天的汗流浃背,也没有冬天的寒风瑟瑟,爱美的女性自然不会放过如此秀身材的好时机,于是,露脐装成了街上一景。肚脐归属任经,对女性而言,私密重要的器官都归这里管,风寒入侵会诱发痛经等妇科疾病。还有,晚上睡觉喜欢蹬被子的人就别指着被子护肚脐了,还是穿上睡衣更保险。

捂后背凉席赶紧撤走。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天就不怕寒邪侵袭了。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睡觉还铺着凉席的赶紧撤下来吧。

捂双脚穿凉鞋要穿袜,睡觉不妨也穿袜。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头部适宜保持相对低温,而足部应注意保暖。脚上有很多穴位,如足三阳经的起点,掌管着肝脾肾等重要器官,受风着凉自然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工作。热水泡脚、入秋不再穿凉鞋都是暖脚的好习惯。还不舍得脱去凉鞋的人,一定要穿上袜子再穿凉鞋。手脚冰凉及体弱的人,不妨晚上穿双薄袜子入睡。此外,秋天皮肤干,脚跟容易裂,洗脚后穿上袜子睡,还有很好的保湿效果。

春捂秋冻:春捂也要捂对时间


[导语]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怎么“捂”,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算是最明确的时间概念。而这之于养生保健,却远远不够。

随着医疗气象学的兴起,科学家对春捂有了许多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

一、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二、把握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三、注意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花开又被风吹落”,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四、持续时间:

7~14天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因为你没捂到位。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为啥说春捂秋冻


1、为啥说春捂秋冻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春夏秋冬循环变化的影响,体内形成了一种生理性散热和保暖功能。冬天,为抵御寒冷,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现出闭锁状态。东去春来,毛孔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皮肤开始活跃了,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使人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地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

秋天的降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逐渐添加衣着,以适应外界环境。过早地穿上棉衣,不经适度的寒冷刺激,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当然“春捂”和“秋冻”都要因人、因时而宜,而且要适度,不能蛮干。

2、秋冻的意义

2020秋季,气温转凉,大自然阳气潜藏,人体阳气也随之转入收敛状态,只有很好地收藏,来年才能有生发的基础。可是阳气主升主动,阳气如何才能更好地潜藏呢?《内经》中关于阴阳关系还有另外一个原则,即“阴阳制约”,相对于人体阳气来说,人体周围的秋凉气候就是阴,阴自然要制约阳,一定程度上,阴气越盛,对阳气的制约作用自然越强,就越有利于阳气的收藏。“秋冻”的实质即加强阴气的制约作用,其养生意义即在于此。

3、秋冻的作用

但是,秋冻的意义要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迁,毕竟是古人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总结出来的规律,现在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秋冻要冻得合理、适度。如果盲目进行“秋冻”,一些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就很容易在此时患上呼吸道疾病。尤其是今秋可能面临季节性流感与甲型H1N1流感的双重威胁,更要注意保健。

立秋穿衣遵循春捂秋冻原则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因此,2020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保健专家提醒,“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秋冻”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衣物注意防霉变,物、床单、被褥发生霉变,会导致皮肤过敏。所以,衣物洗后最好晾在阳台上,阳光照射、通风可防霉变。冬天衣褥也应每月拿出通风日晒,防止发霉。

立秋养生:防暑仍是重点 饮食宜“少辛多酸”。

如何让宝宝科学“秋冻”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悬殊。这时候,不要急添厚衣,应有意识地从事一些适宜的耐寒锻炼,从而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冻”。

秋天是锻炼宝宝御寒能力的最好时段,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断增强,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同时,加强“秋冻”锻炼,还能提高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对宝宝生长发育有益。如果刚冷一点,就给宝宝穿很多衣服的话,宝宝活泼好动,极易因出汗而把内衣浸湿,待安静下来时,风一吹,就易感冒伤风。但是家长也应该注意,不要为使宝宝得到御寒锻炼而着凉生病,应根据宝宝的年龄、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使其逐渐适应。

春捂秋冻!但这3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


处暑之后,昼夜温差越来越大,气温也逐渐下降,保暖工作需要开始启动了。虽历来有“春捂秋冻”之说,但是身体有三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一. 头部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易受风邪侵袭,因此,固护头部阳气尤为重要。从西医角度看,气温较低时,头部暴露于外,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头痛,甚至还可能会伴有心烦、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

保暖方法:

1、戴帽

低温、大风天气时,最好通过戴帽来保护头部。戴帽最好能盖住前额,而且不要稍一出汗就摘掉帽子,热量流失过快容易造成感冒。

2、干梳头

干梳头是一种简单的头部按摩方法,做法非常简单,只需将双手十指弯曲成“梳子”状,放在前额发际的位置,然后从前额向后一直推到后发际,想起来的时候就梳3~5次即可。

常按摩不仅可以疏通头部经络、畅通气血,增强头部御寒功能,还能使头发得到滋养,防止脱发和早生白发。

二. 腹部

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等。

保暖方法:

1、穿马甲

不建议爱美的女性在秋天还穿露脐装,低腰裤也要尽量避免。老人、小孩、寒性体质的女性及素有胃部不适人群,不妨在出门时穿一件马甲,避免腰腹部受寒。

2、搓腹法

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左手手心放于肚脐上,右手放于左手手背上。然后绕着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搓摩腹部约10分钟。长期坚持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适症,还可以调理脾胃、预防便秘。

三. 足部

“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经长途跋涉流到足部后,不仅速度减慢,而且血量也会减少。加之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保暖方法:

1、生姜、花椒水泡脚

坚持用热水泡脚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解表散寒,能有效地缓解手脚冰冷、温暖全身。在热水中加入生姜、花椒,可加强祛风散寒的功效。

此外,泡脚水温不可过高,时间不可过长,水温在40℃左右、泡20分钟即可。

2、按摩脚掌

脚掌是人体脏腑的集中反射区,经常按摩脚掌可刺激气血运行、改善足部冰冷的情况。不一定要刻意去记脚掌上的穴位,可整体进行密集的按压。每按一个地方,停留3~5秒,直至足部恢复温暖。

此外,抵御秋凉,还要尽量少吃寒性食物,饮食上可偏于清润、温润,多吃百合、芝麻、核桃、糯米等。

春捂秋冻 春天怎么捂才合适


“春捂秋冻”是一句古老的民谚,又一年的春天来了,春天为什么要“捂”呢?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降低,给宝宝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措手不及,难于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宝宝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其次,从中医养生角度来说,“春夏养阳”,春天是一个养阳的时候。养阳怎么养?两个方面,第一,要保护身体中的阳气。春天是风邪肆虐的季节,而早春气候还比较冷,风邪夹带寒邪,是很容易伤阳气的,所以需要稍微多穿点以保护阳气。另外,春天重舒发,身体内的阳气也开始活跃,想舒发出来,这时候我们就要配合它让它顺利得出来。那如何能让它顺利出来?就是需要打开你的毛孔,出汗。所以,春天稍微多穿点,让你的身体时刻都是暖和的,这样你的毛孔就是张开的,就有利于汗液的排除。当然了,你得注意清洁,否则穿得多,如果汗比较多的话,反而堵塞了毛孔。







春捂益处

第一,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第三,“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春捂部位

对于春捂,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据对“春捂”的科学研究,专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称为“春捂指数”。

一、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未雨绸缪。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塞、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一两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二、把握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三、注意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

四、持续时间

1~2周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注意事项

1.衣服要递减

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2.“春捂”应“下厚上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所以,春天还是以遵循“下厚上薄”为好[1]。

3.“春捂”要有度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由于春风比冬风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既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脱掉棉衣,否则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对健康不利。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腹泻、吐奶,严重者可能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这是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产热量高,如果“捂”过了头,就易诱发中暑。

4.春捂要看当地气象指数。春季何时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说,春季早晚气温较低,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只有当白昼气温达到20℃以上,且比较稳定,这时,肌体经过数周的调节,已经逐步适应了节气的变化,即便穿得单薄些也不至于患病。

5.春捂重在下半身。初春季节,因着凉而患病的人很多,其祸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发季节病或旧病复发,尤其是妇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患者明显增多。每年冬去春来因爱美而受凉致病的女性急剧增加;下腹胀痛、月经不调、出血淋漓不尽者大有人在。这都是要“风度”不要“温度”而造成的恶果。所以,为了您的健康,春天还是捂住下身为好。

6.春捂也要锻炼。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防御。要想防疾健身,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应该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和菠萝等。除了春捂有度与药食调理外,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