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

2019-11-06 │ 中医药养生 中医药养生保健

建立完善医疗保障体制 有利中医药事业发展

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源泉,科学是健康的法宝!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那些不注重养生的人,必然会遭到生活的报复。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立完善医疗保障体制 有利中医药事业发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众所周知,目前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医药传统是世界医林之瑰宝,也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昨日,十八大代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目前我国的医保体制不能走西方的路子,要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能够负担、财政可持续保证的,中西医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保服务的中坚力量

王国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次十八大报告中涉及到中医药的部分,体现了国家对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支持和推动,其必将促进中医药对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保护作用。他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制,不能走西方的路子,一定要走一条政府承受得了、群众支付得起、政府能够持续保障的,以预防为主、中西医都能够发挥作用的道路。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超中认为,中医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这应该被称做中国特色模式。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已经达到95%以上,政府为此承担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值得关注的是,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得以显现。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保证健康为全体人民所共识。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道路,建立中医服务模式是大势所趋。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对此持相同观点,他向记者表示,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体系,但是并没有高低对错之分。

传统的中医药讲究天人一体,和谐共生,把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作为前提,强调平衡折中。

近年来,在人们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和资源严重问题的过程中,回归自然的趋势日益显现,渐入人心,这也是中医发展的契机。

Ys630.com相关知识

中医存废之争 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


近现代历史上中医存废之争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药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虽然仍在国家的卫生保健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却失去历史上一统天下的优越感。在医学界开始出现一种崇新排旧的倾向,著名中医何廉臣曾评价说:现在政府及各社会渐有扬西抑中之概,故东西接踵而至,留学欧美日本医科之学生源源回国,将来新旧激战,必然之势,政府已有整顿太医院改用西医之说,中医汲汲可危已可概见。

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大力推行西方医学。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1月颁布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医学科目48种,药学科目31种,均无中医药学内容,完全将中医药学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由此引发了中医药界争取教育合法化的抗争,各地舆论反应强烈。1913年,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中医药学仍被排斥在国家正规教育之外。

1928年11月,国民党政府卫生部成立。在1929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及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要求在全国禁止中医中药开业,禁止中医办医院、办学校,取缔中医书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废止中医案。此案一出,迅速在全国引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废止请愿运动。虽然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党政府反中医药的基本政策却没有改变。

1933年6月,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国民党中央委员石瑛等人提出制订《中医条例》(草案),但是行政院长汪精卫却反对该提案,认为中医言阴阳五行,不懂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张凡属中医应一律不许开业,全国中药店也应限令歇业。以现在提倡国医,等于用刀剑去挡坦克车,致使该提案被压制两年之久。直到1935年,经过冯玉祥等人的再次呼吁,《中医条例》才于1936年1月颁布。但是,《中医条例》中仍然存在许多歧视、排斥中医药的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的发展问题。

抗战胜利后,在抗战中曾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医药学受压迫的状况仍无改观。各省的救济物资不发给中医药业;一批中医学校被勒令停办;卫生行政会议决议严禁中医使用西药;设立审查国医资格委员会,在不公正的审查制度下,绝大部分中医无法继续营业;规定中医大夫一律称医士不得再称医师,种种限制中医药发展的手段,不一而足。

可见,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药事业一直处于备受政府歧视和排斥的地位,中西医之间的隔阂、重西抑中的矛盾不断激化。之所以会对中医药学是否属于科学,该不该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进行社会大争论,是因为中国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一直积贫积弱,一批具有西学背景、崇尚科学的医生、知识分子和执政者认为中医药学缺乏科学依据,属于封建医药,为了彻底地否定旧传统、旧文化,就应该否定、批判中医药学,并通过在学校体制、国家医疗体制等领域驱除中医药学的影响和作用来达到让中医药学逐渐消亡并为西医所取代的目的。但历史却证明,这些做法超越了时代和传统,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和国情,从而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泥淖。其直接后果就是压制了中医药学的健康、良性发展,延滞了国家卫生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影响了人民大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健全中医医疗体制 赤脚医生对中医发展的贡献


笔者读了刘维忠厅长的两篇文章《欠发达地区中医药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医改的中医之路》感受颇深。文章的精髓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本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这一句话阐明了医改的正确方向。

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医改有六项内容(多加了一项中医药),且包括六个配套的文件,全部都有中医药内容,每个环节上都谈到中医;中医的拔火罐、针灸等治疗技术新农合百分之百报销,这不但降低了医疗费用,更主要的是发展了中医药,促进了基层中医的茁壮成长。由此,我想起了20世纪70年代初,当赤脚医生的一些往事。

跟北京医疗队学中医

笔者是1970年开始学医的,由于家传,十四岁进药店当学徒。70年代初北京医疗队下乡支农,有幸在医疗队的培养下当了一名赤脚医生。当时北京医疗队下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决心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赤脚医生;而现在我们这里农村卫生室工作的医生大部分是那个年代北京医疗队培养的赤脚医生。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肚子都吃不饱,北京医疗队的每一个队员都以饱满的热情忘我地工作,认真教学,严谨治学,白天工作晚上教学,一边教学一边实践,从基础到临床对我们一丝不苟,教的内容切合实际,学了就能用。还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编成顺口溜,易记易懂。

我们每天早起1小时记汤头,背药性、脉诀、《医学三字经》、西医基础。当时一群年轻人学得非常好,因为能作一名赤脚医生是很光荣的事。北京医疗队走后,我们还不断与他们联系取经。现在这些赤脚医生都年过半百,是留在农村的医疗主力,好多已成为当地名医。

原来村里有一名看病,病人很多,北京医疗队来后又培养了我们两名年轻医生(当时中西医都学,我注重学中医,另一位女同志注重学西医及新法接生)。我们村有1900多农民,村卫生室有4人,担负着全村的防病治病、两管五改、计划生育、妇女保健、计划免疫等工作,那时国家不给钱,我们也挣工分,那可真是用最低的费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从年轻人起做好中医药事业


导读:中医中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产业,但近些年来我国医疗行业慢慢地西化。要怎样去做好中医药事业呢?中医药事业的成败,取决于许多因素。曾经有人说,中医药事业很可能毁在中药上。因为,环境污染、炮制弄虚作假、市场囤积居奇等因素,使中药逐步失去了优势。

另外,中药服药方式越来越与年轻人生活方式不合拍。而年轻人是中医药事业的未来,他们的态度决定着中医药的命运,这难道不值得中医人思考吗?

目前,不少医院采取了改进措施,如有的实施中药小包装方便患者取药,减少等候时间;有的实行中药代煎业务,方便患者;还有的中医院积极探讨膏方等新剂型,效果不错。然而,远没有达到患者的要求。

一是应把中医药服务作为重点,大大缩短患者取药等候时间,探索代煎送药便利化服务或平价提供煎药器皿;鼓励实行膏方剂型等新方法。

二是逐步改变患者的消费态度,积极主动引导患者认识和接受中医药。

三是要在不同的媒体,大力宣传中医药的文化优势、效果优势、疾病优势、安全优势、调养优势等。稳定中老年人群,争取年轻患者。

四是强化中医药宣传的载体和平台建设,让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课堂,让中医药深入人心,扎根青少年。

中国中医药60年坎坷发展史


中医药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为我国古今劳动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走到了今天,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革后,古老的中医药在新中国明媚的阳光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原国家中医管理局副局长田景福在采访中一直强调:回顾这一个甲子的变迁,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红线,那就是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和重视。什么时候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政策,什么时候中医药事业就发展得好。

中医中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完整思想体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溶于中华民族血液当中,代代传承。然而,明末清初之后,西方文化逐渐东传。中医初遇西医,被当作阻碍科学化的堡垒,受到近代一些文化名人的不正确指责。1912年北洋政府决定不发展中医教育,1929年国民党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取消中医。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医逐渐走向衰败,尽管还有50余万从业人员,已是风雨飘摇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1951年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决议指出卫生防疫工作的三大原则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充分肯定了中医中药的实践价值和重要作用。

1953年至1954年,全国各省区先后召开中医代表会议或座谈会,着重讨论组织和发挥中医力量、整理中医学术著作及中医进修问题。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1956年,中央决定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各建一所中医大学,全国先后开办了6个西医学习中医的高级学习班,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在毛泽东号召下,人民公社时期我国成功探索出一个依靠群众、以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数以万计的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活跃在田间地头,开发中草药效能,发挥中医药特长,开创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新局面。在基层,在群众中,在一线的医疗实践中,中医药再次焕发青春。针刺麻醉获得成功,引燃世界针灸热、中医热,也是继乒乓外交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力军。

但文革期间,中医药事业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严重冲击,中医药界大幅减员,大量珍贵文献被毁坏,中医药学面临着失落的危险。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


如何使我国众多骨质疏松患者的防治得到更好效果?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朱敏讲述了中医药如何防治骨质疏松。

一是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有周身骨痛、骨骼变形、腰膝酸软、筋脉拘急、消瘦憔悴、步履蹒跚、发落齿摇、耳鸣耳聋等证候的肾精不足者,治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方用左归丸合虎潜丸加减。有腰背四肢关节疼痛、四肢无力、肌肉衰萎、活动不利、夜尿增多、少气懒言、肠鸣腹痛、便溏泄泻、舌淡胖苔白或水滑、脉弦沉无力或迟细的脾肾气虚者,治以补益脾肾,方用右归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但患者不可自行买药服用,要请中医师辨证开方。

二是外用止痛药方。取防风、威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续断、狗脊各100克,红花60克,川椒60克,共研细未,每次取50克-100克以醋调后装纱布袋敷于骨痛处,并在药袋上加用热水袋,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疗程30天,用于骨质疏松疼痛者。

三是中成药应用。可用济生肾气丸,每日7.5克,疗程为半年,对腰背疼痛、日常生活障碍均可改善,老年骨质疏松者可长期服用。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