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

2019-11-06 │ 中医药养生 中医药养生保健

中医存废之争 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养生从历史上的玄虚传说,已经进入大众百姓视野,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积极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存废之争 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近现代历史上中医存废之争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药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虽然仍在国家的卫生保健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却失去历史上一统天下的优越感。在医学界开始出现一种崇新排旧的倾向,著名中医何廉臣曾评价说:现在政府及各社会渐有扬西抑中之概,故东西接踵而至,留学欧美日本医科之学生源源回国,将来新旧激战,必然之势,政府已有整顿太医院改用西医之说,中医汲汲可危已可概见。

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大力推行西方医学。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1月颁布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医学科目48种,药学科目31种,均无中医药学内容,完全将中医药学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由此引发了中医药界争取教育合法化的抗争,各地舆论反应强烈。1913年,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中医药学仍被排斥在国家正规教育之外。

1928年11月,国民党政府卫生部成立。在1929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及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要求在全国禁止中医中药开业,禁止中医办医院、办学校,取缔中医书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废止中医案。此案一出,迅速在全国引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废止请愿运动。虽然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党政府反中医药的基本政策却没有改变。

1933年6月,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国民党中央委员石瑛等人提出制订《中医条例》(草案),但是行政院长汪精卫却反对该提案,认为中医言阴阳五行,不懂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张凡属中医应一律不许开业,全国中药店也应限令歇业。以现在提倡国医,等于用刀剑去挡坦克车,致使该提案被压制两年之久。直到1935年,经过冯玉祥等人的再次呼吁,《中医条例》才于1936年1月颁布。但是,《中医条例》中仍然存在许多歧视、排斥中医药的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的发展问题。

抗战胜利后,在抗战中曾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医药学受压迫的状况仍无改观。各省的救济物资不发给中医药业;一批中医学校被勒令停办;卫生行政会议决议严禁中医使用西药;设立审查国医资格委员会,在不公正的审查制度下,绝大部分中医无法继续营业;规定中医大夫一律称医士不得再称医师,种种限制中医药发展的手段,不一而足。

可见,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药事业一直处于备受政府歧视和排斥的地位,中西医之间的隔阂、重西抑中的矛盾不断激化。之所以会对中医药学是否属于科学,该不该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进行社会大争论,是因为中国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一直积贫积弱,一批具有西学背景、崇尚科学的医生、知识分子和执政者认为中医药学缺乏科学依据,属于封建医药,为了彻底地否定旧传统、旧文化,就应该否定、批判中医药学,并通过在学校体制、国家医疗体制等领域驱除中医药学的影响和作用来达到让中医药学逐渐消亡并为西医所取代的目的。但历史却证明,这些做法超越了时代和传统,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和国情,从而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泥淖。其直接后果就是压制了中医药学的健康、良性发展,延滞了国家卫生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影响了人民大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yS630.Com相关推荐

建立完善医疗保障体制 有利中医药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众所周知,目前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医药传统是世界医林之瑰宝,也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昨日,十八大代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目前我国的医保体制不能走西方的路子,要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能够负担、财政可持续保证的,中西医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保服务的中坚力量

王国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次十八大报告中涉及到中医药的部分,体现了国家对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支持和推动,其必将促进中医药对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保护作用。他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制,不能走西方的路子,一定要走一条政府承受得了、群众支付得起、政府能够持续保障的,以预防为主、中西医都能够发挥作用的道路。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超中认为,中医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这应该被称做中国特色模式。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已经达到95%以上,政府为此承担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值得关注的是,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得以显现。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保证健康为全体人民所共识。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道路,建立中医服务模式是大势所趋。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对此持相同观点,他向记者表示,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体系,但是并没有高低对错之分。

传统的中医药讲究天人一体,和谐共生,把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作为前提,强调平衡折中。

近年来,在人们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和资源严重问题的过程中,回归自然的趋势日益显现,渐入人心,这也是中医发展的契机。

中国中医药60年坎坷发展史


中医药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为我国古今劳动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走到了今天,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革后,古老的中医药在新中国明媚的阳光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原国家中医管理局副局长田景福在采访中一直强调:回顾这一个甲子的变迁,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红线,那就是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和重视。什么时候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政策,什么时候中医药事业就发展得好。

中医中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完整思想体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溶于中华民族血液当中,代代传承。然而,明末清初之后,西方文化逐渐东传。中医初遇西医,被当作阻碍科学化的堡垒,受到近代一些文化名人的不正确指责。1912年北洋政府决定不发展中医教育,1929年国民党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取消中医。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医逐渐走向衰败,尽管还有50余万从业人员,已是风雨飘摇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1951年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决议指出卫生防疫工作的三大原则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充分肯定了中医中药的实践价值和重要作用。

1953年至1954年,全国各省区先后召开中医代表会议或座谈会,着重讨论组织和发挥中医力量、整理中医学术著作及中医进修问题。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1956年,中央决定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各建一所中医大学,全国先后开办了6个西医学习中医的高级学习班,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在毛泽东号召下,人民公社时期我国成功探索出一个依靠群众、以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数以万计的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活跃在田间地头,开发中草药效能,发挥中医药特长,开创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新局面。在基层,在群众中,在一线的医疗实践中,中医药再次焕发青春。针刺麻醉获得成功,引燃世界针灸热、中医热,也是继乒乓外交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力军。

但文革期间,中医药事业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严重冲击,中医药界大幅减员,大量珍贵文献被毁坏,中医药学面临着失落的危险。

从年轻人起做好中医药事业


导读:中医中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产业,但近些年来我国医疗行业慢慢地西化。要怎样去做好中医药事业呢?中医药事业的成败,取决于许多因素。曾经有人说,中医药事业很可能毁在中药上。因为,环境污染、炮制弄虚作假、市场囤积居奇等因素,使中药逐步失去了优势。

另外,中药服药方式越来越与年轻人生活方式不合拍。而年轻人是中医药事业的未来,他们的态度决定着中医药的命运,这难道不值得中医人思考吗?

目前,不少医院采取了改进措施,如有的实施中药小包装方便患者取药,减少等候时间;有的实行中药代煎业务,方便患者;还有的中医院积极探讨膏方等新剂型,效果不错。然而,远没有达到患者的要求。

一是应把中医药服务作为重点,大大缩短患者取药等候时间,探索代煎送药便利化服务或平价提供煎药器皿;鼓励实行膏方剂型等新方法。

二是逐步改变患者的消费态度,积极主动引导患者认识和接受中医药。

三是要在不同的媒体,大力宣传中医药的文化优势、效果优势、疾病优势、安全优势、调养优势等。稳定中老年人群,争取年轻患者。

四是强化中医药宣传的载体和平台建设,让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课堂,让中医药深入人心,扎根青少年。

中医药为中国航天医学增色!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 “中医中药具有西医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在航天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航天员中心首席医监医保医生李勇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医药为中国航天医学做出了独特贡献。

李勇枝说,航天飞行引起人的生理变化是多种空间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应用西医的因果分析法,往往很难找到应对治疗的办法。而根据中医药的综合归纳和异病同治的原则,不论病因是否相同,都可以用相同的处方治疗。这种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疗效显著。

中国航天员中心多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应用中医解决放射性损伤、头部充血、骨质流失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航天员的体能、心肺储备功能、返回耐力等指标都显示,服用不服用中药差别很大。从1998年至今,航天员中心设立了“中药茶房”,很受航天员欢迎。

中药在使用中毒副作用小,在长期的航天任务中服用中药更有可取之处。李勇枝说,另外,中医自然疗法中行之有效的手段,如针灸、推拿、药膳等,都是简便易行的治疗手段,容易在航天任务中应用。

近代中国的中医发展


近代中国 (1912年)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异常复杂,中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发展。早在19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兴建大量医院、学校及药房,使西医学急速发展起来。另外,政府的医疗政策主导了医学发展。

例如1920-1940年国民政府期间,政府采取排斥、抵制中医的措施,认为提升西医学地位等同将国家现代化。西方医学传入后,一些医家试图将中西医学加以汇通,从理论到临床,从药物到处方都提出了独特见解,形成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潮和学派。

这对中医的后来发展有深远影响,造就中西医并存的局面。

中华民国是继清朝后的一个时期。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由于当时帝国列强侵略和争夺,北洋军阀之间连年混战,使中国陷入极端混乱的局面。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南京政府整合及镇压,最后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标志中医药发展的高峰期过去。当其时百姓不但受到饿荒折磨,全国各地还有数10万人死于传染病,如霍乱、鼠疫、天花、黑热病、白喉、猩红热、疟疾、结核或寄生虫病等非常猖獗。

新文化运动及政治社会改革活动是当时的潮流。文人学者高喊民主与科学,百姓希望中国再次强盛,以对抗西方资本主义。不幸地中医学被贬为不科学思想,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障碍,因此政府采取抵制措施。

抵制中医运动声势浩大,国民政府卫生官员汪大及余岩等更提出议案要取缔中医学。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余岩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同时进一步建议实行新的医疗制度。

议案内批评中医理论为贷空结论,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炙等是迷信活动。提案通过后,立刻引起全国中医界的极大愤怒和强烈反对。132位中医团体代表集结在上海,组成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向政府请愿要求取消决议。

当时政府消灭中医学的具体方法包括,严格限制中医执业、禁止所有医药广告刊登及不准兴办中医学校及医院。在此非常时期,热心支持者仍继续开办学校和出版刊物,为捍卫及保存中医药知识起了积极作用。

最后种种抵制措施虽未达目的,中医药仍然得到普遍支持,特别是乡镇居民,但中医事业已造成严重的摧残。

发展中医 得先拯救传统文化


废除中医之论,如今回望,已是百年之身。

一百多年前那些西风东渐的岁月里,比尖船利炮、舶来商品更易打动闭塞的中国的,是对急性病见效迅速的西医,那是中国人认识西学的开始,而随后,西风化雨让中国的现代化意识疯长,此时最早一批被唾弃的糟粕里就有中医。

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于与中医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的认识,隐含着我们对于人自身的认识。

不久前,由朝鲜医家在400年前根据中医名家的学说以汉文编就的《东医宝鉴》,将由韩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作为世界记忆工程的一项。被误传的韩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好像并未特别强烈地刺激那些陷于中医存废的吵嚷声中的人们。

对于最近的中医存废之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中医痼疾的探讨,新华社播发的一篇报道称拯救中医药,必先祛除文化自虐。

这篇稿件引述上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的话说: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不仅是中医之痛

1879年,国学大师俞樾(号曲园,是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发表了惊世骇俗的《废医论》,旗帜鲜明地主张废除中医。

随后,一批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包括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废医主张,更是言辞激烈,事隔近百年,杀伤力仍在。

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说: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认为,中医只是手艺,没有客观的凭准,鲁迅在《呐喊 自序》中对中医中药的讽刺更是影响深广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就连曾因病受中医惠泽的胡适也说: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

民国时期有一场更大规模的中医抗争运动。1929年,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的主持下,提出了废止中医案,最终因受到社会强烈抵制而未果。

妓女、吸毒和中医问题都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曾在民国倡导废除中医的余云岫,在当了政协委员之后,把中医和妓女、吸毒等问题相提并论。

这些在今天听起来仍嫌刺耳的极端之论,诞生于天朝大国快速坠落时强烈的危机感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兴西学,弃旧学。到五四运动时期,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更加汹涌。

就在这些意图建立新世界、断然弃绝旧文化的声浪中,基于文化自信的民族自信也哨然失落。

传统文化作为中医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受到削弱,中医与自身的传统断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中医存废困境,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拯救中医,先要拯救传统文化。

长期关注中医药发展战略的科技部专家贾谦认为,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教育使中医质量下降,是近百年来对西方文化的几乎全盘接受让中医学元气大伤。

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对于中医的误解源于整个世界传统文化的衰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这已不仅仅是中医之痛。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


如何使我国众多骨质疏松患者的防治得到更好效果?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朱敏讲述了中医药如何防治骨质疏松。

一是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有周身骨痛、骨骼变形、腰膝酸软、筋脉拘急、消瘦憔悴、步履蹒跚、发落齿摇、耳鸣耳聋等证候的肾精不足者,治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方用左归丸合虎潜丸加减。有腰背四肢关节疼痛、四肢无力、肌肉衰萎、活动不利、夜尿增多、少气懒言、肠鸣腹痛、便溏泄泻、舌淡胖苔白或水滑、脉弦沉无力或迟细的脾肾气虚者,治以补益脾肾,方用右归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但患者不可自行买药服用,要请中医师辨证开方。

二是外用止痛药方。取防风、威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续断、狗脊各100克,红花60克,川椒60克,共研细未,每次取50克-100克以醋调后装纱布袋敷于骨痛处,并在药袋上加用热水袋,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疗程30天,用于骨质疏松疼痛者。

三是中成药应用。可用济生肾气丸,每日7.5克,疗程为半年,对腰背疼痛、日常生活障碍均可改善,老年骨质疏松者可长期服用。

中医药膳 美容良方


养生导读: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自古以来女性对美容就很重视,在古代,女人已经善用胭脂水粉,在现代,各类化妆品也已层出不穷,但是化妆并不能起到预想中的靓丽容颜,而中医药膳却可以很好的帮助女性调理肌肤,让肌肤永葆靓丽,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种中医药膳的美容良方。

美容药膳一:桃仁百合燕麦粥

材料:桃仁15克、百合30克、燕麦片50克。

做法:将核桃炒熟之后,磨成粉状,然后和百合、麦片一起煮成粥食用即可。

桃仁百合燕麦粥可以作为日常的三餐食用,有养阴活血之功效。


美容药膳二:菊花猪肝汤

材料:猪肝500克、清汤1000克、鸡蛋3个、鲜菊花10克。

做法:将猪肝清洗干净,切开两半,将里面的筋膜等都去除干净,然后用刀背砸成泥状,加入加入适量的鲜汤和鸡蛋清、料酒等调味品,充分的搅拌均匀之后,放在一个容器里,隔水蒸熟。蒸煮的过程中,在撒上一些新鲜的菊花。猪肝蒸煮熟透之后,将其余的清汤和调料烧开之后,调好,浇进放有猪肝的容器内,即可。

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调理血脉的作用。菊花与猪肝相配成汤菜,有滋养肝血,养颜明目的功效。



美容药膳三:清脑羹

材料:干银耳、杜仲各50克,冰糖250克。

做法:

1、将杜仲洗净,加水煎熬。大火煮开小火慢炖,取汁备用。


2、干银耳用温水发透,然后挑去杂质,揉碎,淘洗干净。

3、锅内放入杜仲药汁与银耳,杜仲干净杂质在旺火上烧沸后,移到文火上久熬,直到银耳熟烂,最后再放冰糖。

功效:滋补肝肾,补养气血。

温馨提示:杜仲是补阳药物,药性温热,补益力强,有可能会伤阴。杜仲药性可能口干舌燥,小便赤黄的燥热体质的MM,应避免或者小心小心燥热避免食用。



美容药膳四:生地炖鸭蛋

材料:生地20克、鸭蛋1至2个。

做法:

1、将鸭蛋的外壳洗净,跟生地一起加水小火炖。


2、煮熟后捞出鸭蛋去壳,再放入汤水中再中炖20分钟3、放入适量冰糖调味,,每日1次或是每周2至3次。

功效:熬夜后往往会出现口燥咽干、牙龈肿痛的情况,而如果你想熬夜后第二天起来还保持着甜美的声线及生动笑容,这道糖水就很适合。生地本身就有滋阴之功效,长期使用对美颜有一定的效果。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