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防干燥小常识

2019-11-08 │ 冬季养生防干燥小常识 女性肾虚养生营养处方

冬季养生 防控“甲流”分型处方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四季养生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冬季养生 防控“甲流”分型处方”,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甲型H1N1流感属中医的温病范畴,发病和缓为时疫,急重为疫疬。中医几千年来对温病治疗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张仲景的《伤寒病杂论》到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从叶天士的《温热论》到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医对不同特点的温病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辨证方法。

未病先防

中医对外来病邪的概念和思路是以人为本的疾病观和治疗思想,针对生病的人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入手,激发人体正气及自身抗病力,注重对人的起居、饮食的保养及运动及中药的预防。

生活起居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远离患者,减少人群聚集,及时增减衣物。

▲饮食有节 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

▲起居有常 作息规律、适量运动、勤洗澡,居室常通风。

▲精神内守 正确认识疫情,以免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饮食调理

▲葱白、白萝卜、香菜,适量加水煮沸热饮。

▲赤小豆、绿豆、白扁豆各30克,加水500毫升煮熟食用。

中药预防甲流

贯众5克,板蓝根5克,桑叶3克,水煎服,连服三天。

已病防控

潜伏期 一般多在1~3天,最后一天具有传染性。此期应多喝水,多吃含维生素食物,尤其应早用中药,如莲花清瘟胶囊、清开灵等。



高热期 病毒感染后第3~4天,持续高热是明显特征之一,体温在39℃以上,持续3~4天,伴有头痛、眼干、咽干、全身酸痛等,此期最具传染性。治疗以中西结合为主。

恢复期 病毒感染后第6~10天,热退后乏力。建议到户外活动,吸新鲜空气,晒太阳。

中医治疗甲流 临床分型

风热毒邪袭肺卫 [养生保健常识:风热感冒莫喝姜丝可乐]

症状:发热、微恶寒、流涕、鼻塞、咽痛、咽干、全身酸痛等。

治则: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风热毒邪外袭卫气同病

症状:发热、微恶寒、流涕、鼻塞、咽痛、口渴、汗出、咳嗽、全身酸痛等。

治则:疏散风热、清热宣肺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兼夹证治疗 风热毒邪可灭湿、食、气滞、血瘀、痰热等,可在主方基础上加藿香、佩兰、苏叶、厚朴、生麦芽、莱菔子、神曲等。

急重病人治疗 因邪毒炽盛,免疫功能受病毒强烈影响而应答过亢,伤于肺引起肺炎,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伤于心血管引起心肌炎,甚至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伤于神经系统出现非特异性脑炎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以祛邪解毒,行气散瘀,可用升降散、解毒活血汤,随证加减。中医急救成药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六神丸等。

精选阅读

冬季养生:冬季须防“老人低温症”


寒气逼人的严冬,对老年人是一个较大的威胁。不少老年人因患冬季低温症而死亡(这种死亡常常被误认为是由心肺疾病引起的)。调查表明,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气候正常的冬季高60%。

老年人的体温持续在35℃以下,医学上便称作老人低温症。老年人容易罹患此病,是因为老人的身体机能都已老化,体内产热减少,能够觉察到温度降低的身体机理已经丧失了敏感,在与寒冷的接触中,皮肤血管反应比较迟钝,不能很好地收缩,丢失的热量也比较大,因而不能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老年冬季低温症的形成一般需要数天时间。当老人体温降到35-36℃时,一般自己还能诉说寒冷,但有嗜睡、无精打采的症状;若体温低于35℃,就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此时老人的皮肤往往表现苍白,摸上去有冰凉的感觉,有时还可发现紫癜或水疱,面部常肿胀,肌肉僵硬,很少有寒战反应,甚至还会出现呼吸心跳减慢的症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发展到心跳骤停。

预防老人冬季低温症,首先要注意老人的保暖,除了御寒衣被要充足外,老人的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时,床上要采取一些保暖措施(如使用电热毯、热水袋加热被窝);其次,要鼓励老年人冬季多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种花养鸟等;此外,在饮食方面,老年人冬季应多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但不宜多饮酒,有些人以为饮酒可以御寒,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饮酒只会帮助身体散热,使得酒后倍觉寒冷。

对于已患有低温症的老人,如果症状较轻,家人可先采取保暖措施,看能否使老人的身体温暖起来;如果老人体温不能回升,则要尽快送医院,请医生治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患有冬季低温症的老人,有些药物是应当禁忌的,如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

初秋服阿胶可预防甲型流感


夏秋之交,天气忽冷忽热,往往是感冒多发季节。而且,今年甲型流感仍有流行可能,形势更加严峻。此时,百姓如何采取措施保持健康,防范疾病呢?

古代人们把传染病称做“瘟”,《黄帝内经》里就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也就是说各种传染病的到来,无论大人小孩,出现的症状,发病的情况是一样的。人患感冒或流感,可以确切的是,疲劳时最易发病,说明免疫力不够好。

提高免疫力中医药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如阿胶,药食两用,被称为“补血圣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愈来愈广泛。阿胶所以能成为千年流行的经典滋补品,得益于它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专家发现,阿胶在中医临床上不但是妇科要药,同时也是肺经要药,文献记载十分翔实。《本草纲目》对阿胶治疗肺经诸病有记载:“虚劳咳嗽”,“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治小儿肺虚、气粗喘促”;凡治喘嗽,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汤液本草》记载:“养肝气,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

古人提出的“肺虚极损”是指肺泡活性降低,纳气受到严重损害,氧的弥散功能极低,肺间质水肿。阿胶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肺泡活性,用于防治感冒能获得很好的效果。根据临床经验,常服阿胶能“使易患感冒者较少感冒,即使偶尔感冒,其症状亦较轻”。“在用于治疗感冒时,对轻症者又处于早治时可单饮阿胶3~7天,即可;对重症者又处于中、晚期时,在饮用阿胶的同时增加服用速效感冒药1~3次,效佳”。

应该注意的是,采用阿胶治疗流感需要精确辨证,谨慎配伍,非专业人士千万不要在感冒期间盲目服用阿胶,用之不当很容易使感冒迁延不愈。但阿胶用于预防感冒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深秋养生,给自己开个养生处方


时值深秋,气温骤降,秋风萧瑟,万物凋零。中医认为,深秋养生不仅可以防治各种疾病,还能够为寒冬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给10月份开个养生处方

此时节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进行有针对性的饮食干预,严格限制食盐摄入量,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最好食用低钠盐,同时还要限制脂肪类食品的摄入,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和蔬菜。

保持适当的体重,特别是肥胖的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稳定情绪,培养自己的各种爱好。可以通过欣赏音乐,学习绘画和书法等来陶冶情操;种花草、养宠物也可以使人获得良好的心态,缓解紧张的情绪。

十月份应该多吃的蔬菜:

青菜、卷心菜、菠菜、芹菜、白萝卜、青萝卜、红萝卜、芋艿、茭白、

菜花、茼蒿、生菜、南瓜等。

十月份应该少吃的蔬菜:

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深秋养生护体实用技巧

技巧1、热水泡脚 驱寒健脑

寒露后,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最容易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脑血管疾病也特别容易在这个时期发作或加重。所以这个节气中,养生重点除仍需要预防燥邪损伤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此时足部的保健尤为关键,寒露节气一过,就应注重足部保暖。

清远市中医院的养生专家称,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又直接与地面接触,因此散热较快,最易受到寒邪侵袭。尤其是许多体质虚弱的人,脚经常是冰凉的,这就是因为血液从心脏出来到脚部循环减速造成的,因而有“寒从脚起”之说。

“热水洗脚,胜吃补药。”暖足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热水泡脚。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驱散寒气,温暖全身;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及时消除疲劳的作用。早上运动后用热水洗足可以健脑强身;夜晚就寝以前用热水泡足可改善睡眠,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用热水泡脚足还有利于治疗脚癣。因此,热水泡脚一直是中医里推崇的。

其具体做法是,先用脸盆准备半盆热水,旁边再准备一个热水瓶,双足入盆浸泡,水温宜高一些,但必须忍受得了,以不烫伤为原则。每次濯足最好在20分钟以上,水温低了就从热水瓶中倒入一些热水,使水温始终保持热烫。泡脚水的温度要控制在42℃左右,水量以没过脚踝部为好。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左右为宜,其间加入热水2~4次。在泡脚过程中,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心率加快,如时间过长,易增加心脏负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应格外注意,如果有胸闷、头晕的感觉,应暂时停止泡脚,马上躺在床上休息。晚饭后1个小时才可泡脚。因为饭后人体内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立即用热水泡脚,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

技巧2、护足:睡觉保暖 防脚抽筋

寒露的到来,预示着大范围的降雪降雨降温天气的到来。在南方,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这种深秋季节经常出现脚抽筋的现象,中医专家称,这可能是脚病的症状,而双脚感到不适,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的调查显示,我国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患脚病,成年人患病比例更高达75%。就脚病问题,清远市中医院养生专家及相关保健网站均提醒市民要注意入秋护脚。

脚掌疼。走路、站立或按压时,拇指关节和脚掌疼痛,但没有红肿,这可能是足底肌群损伤。可以每晚用热水泡脚;脚掌疼的同时,第三或第四脚趾也出现疼痛,可能是长期穿高跟鞋的原因。建议穿高跟鞋的女士最好选宽头、厚鞋底的鞋,且适当换穿平底鞋;如是没有原因的脚掌疼痛,并有口渴、尿频、容易饿、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则可能是否患有糖尿病了。

脚趾甲厚重、发黄。这种情况通常由霉菌感染引起,人们毫无知觉,但这种感染很快会波及全部脚趾甲,导致其发出难闻的味道,颜色变深。专家提醒如果是指甲松脆,说明是脚气感染,但如果只是指甲厚,可能是脚趾受损。

两脚麻。健康人手脚麻木,多是双脚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导致,这种症状会自己消失,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就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麻木,如血栓性脉管炎等,应该重视。

脚肿。除了一般性的久站、久坐或下蹲引起的脚肿外,女性经期、孕期出现的浮肿外均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如果两脚不明原因的肿胀,可能是心脏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

脚抽筋。睡觉时总是脚抽筋,应该增加钙、钾和镁的摄入。脚抽筋时,可以按摩疼痛部位,也可以冷敷。为了避免抽筋,睡觉前可伸伸脚,然后喝杯热牛奶。但有时候可能是入秋后晚间天气转凉,市民踢被子,让脚某部分受凉,而突然的翻身动作用力过度,也可能引起受凉脚部分抽筋,这时候需要注意脚的保暖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经常艾灸足三里穴和涌泉穴等,对下肢乃至周身的防寒保暖均有好处。

技巧3、护肺:充分利用唾液作用

寒露过后的深秋季节还得注意防燥,也就是说要使肺气旺而不受外邪之侵,这是秋季非药物性养生的基本方法。由此,清远市中医院的养生专家向市民提供了多种简单的方法。

上下颚运动

每天晨起和临睡前,有如咀嚼口香糖一样(张大口)作上下颚运动100次。然后闭嘴,舌抵上颚鼓漱100次,使津液满口,徐徐咽下,反复36回。

压揉承浆穴

承浆穴在唇下凹处,以食指用力压揉,可感觉口腔内会涌出分泌液。若糖尿病患者在想喝水之时,用力压揉此处10余次,口渴即可消失,不必反复饮水。这种分泌液不仅可以预防秋燥,而且含有可延缓衰老的腮腺素,同时可使老人面色红润。

击敲法

肺与大肠相表里,由于秋燥易导致大肠蠕动变慢,形成季节性便秘。专家建议用这种方法试试,眼睛的正下方颊骨处,是大肠经络贯通处,只要有规律地刺激眼眶正下方或颧骨四周,就可使肠功能恢复正常。

秋天养生该喝什么茶?

秋季干舌燥求助乌龙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色泽青褐,因此又得名“青茶”。在味道上,乌龙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因此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的作用,可以让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冬季室内空气干燥,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嘴唇干裂,这时泡上一杯乌龙茶,可以缓解干燥的苦恼。此外,乌龙茶对蛋白质及脂肪有较好的分解作用,能防止肝脏脂肪堆积。

秋季抑郁不妨品花茶

花茶包括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是以绿茶为茶坯加入不同香花熏制而成。一般来说,花茶可以养肝利胆、强健四肢、疏通经脉。以茉莉花茶为例,可以清热解暑、健脾安神,对治疗痢疾和防止胃痛有良好效果。而金银花茶则可以清热解毒、提神解渴,并对咽喉肿痛等有较为理想的疗效,对预防流感效果亦佳。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及经期前后容易心情抑郁、性情烦躁,不妨用喝花茶的方法来消解郁闷。

秋季上火找绿茶帮忙

冬天气候干燥,加上人们喜欢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上火就成了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同时带来便秘、口干舌燥甚至口舌生疮等后果,这个时候就可以求助于绿茶。绿茶是未发酵茶,性寒,可清热,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对轻度胃溃疡还有加速愈合的作用,并且能降血脂、预防血管硬化。因此容易上火的、平常爱抽烟喝酒的,还有体形较胖的人都比较适合饮用绿茶,而肠胃虚寒的人则不宜服用绿茶。

秋季防流感喝红茶

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可生热暖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

研究发现红茶可以减少中风和心脏病的发病率,而中风和心脏病正是冬季高发的疾病,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冬季经常泡上一杯暖暖的红茶,不但可以暖身体,还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此外,常用红茶漱口或直接饮用还有预防流感的作用。喝红茶对于预防骨质疏松、降低皮肤癌的发病也有独到的作用。

初秋、仲秋、晚秋进补食物

初秋:扁豆利湿,秋藕补人

秋日,要适当减少冷饮以及寒凉食物的摄入,俗话说“秋瓜坏肚”,对各种瓜类宜少食,以防损伤脾胃阳气。初秋时节,应适当加入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煮粥食用,以助脾胃消化。俗话说“秋藕最补人”,还可将糯米灌入藕眼中蒸熟食用。

仲秋:香蕉润燥,苹果补酸

仲秋,伴随着自然万物干枯萎黄,人体常反映出“津干液燥”的征象。如口鼻咽喉干燥、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对此,应从饮食上进行调理,注意预防秋燥。一是适当多吃能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荠、橄榄、百合、银耳、萝卜、鳖肉、乌骨鸡、鸭蛋、豆浆、乳品等,二是宜进食带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苹果、芒果、杨桃、柚子、猕猴桃、柠檬、山楂等。另外,应少吃辛辣的食物。秋天尤其提倡食粥,最好是将上述润燥之品与粳米或糯米同煮,既可补充营养,又能除燥。

晚秋:红枣避寒,红糖养人

晚秋,气温逐渐下降,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生冷。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牛肉等食用。

深秋养生要点 做好入冬准备

深秋莫再“冻”

“秋冻”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但要注意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初秋,尚有夏天的“余火”,暑热未消,气温仍高,甚至“秋老虎”肆虐,显然“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此时不但谈不上“秋冻”,而且也没有必要去“冻”。如果说“冻”,也只能是指注意降温,以消除炎夏残存的暑气,不要让身体太热。

仲秋时节,气温开始逐渐下降,虽有些凉意,却不甚寒冷,秋高气爽,景致宜人,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是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若捂得太厚,会导致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有违于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法则,应该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适应暑往寒来的气候变化,并配合各种体育锻炼,为越冬打好基础。

进入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骤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中枢神经功能尚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若不注意防护,身体很快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老年人体质虚弱,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受寒后往往不能像青壮年人那样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所以,小儿及老年人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健康损害。

除此之外,深秋时节受到寒冷刺激后,不仅容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旧病复发,甚至还会使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因此,患有这些疾病的人,不但不能“冻”,反而应该及时添衣,注意保暖,尤其要加强腹、背和双足等部位的防寒保护。此时适当的“秋捂”,对健康会大有裨益。

深秋之最靠谱养生原则

1、早睡早起

深秋的气候已有了几分寒气,清晨地气清爽,养生宜早睡早起,这样可使心境安逸安静,神气收敛,避免肺气受燥邪的损害,保持肺的清爽功能。而且,在清晨清凉的空气中适当做一些运动,可以提高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当然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出汗着凉。

2、适当秋冻

深秋昼夜温差较大,早晚气温较低,健康人不可顿添厚衣,宜稍穿薄衣,稍带寒冷,民间有“春捂秋冻”即是此意。中医认为,深秋适当地“冻冻”,有利于增强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3、养心宁志

深秋的景象凋零肃杀,易引起伤感抑郁的情绪。因此,深秋养生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情宁静。在秋高气爽时,不妨携同亲友外出旅游,登高望远,陶冶情操,增进健康。另外,如果秋季抑郁情绪比较严重,或者有秋季抑郁症的症状的话,就要尽快咨询心理医生,寻求心理治疗了。

4、调配饮食

深秋的气候越来越干燥,因此,深秋养生饮食宜清润,避免老姜、生葱、生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及熏烤、肥腻之食,要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荠、橄榄、百合、银耳、萝卜、鳖肉、乌骨鸡、鸭蛋、豆浆、乳品等。其中甘蔗、梨虽可以清肺润燥,但由于梨、甘蔗性寒,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冬季美手八处方


时下,手的审美功能,正悄然兴起并日益被人们接受与重视。一双修长、细腻、红润的纤纤玉手,不仅给人以健康、纤柔、灵巧之感,更添女性魅力。在冬季,不少人的双手容易皲裂、倒刺、干燥、冻疮,使你的形象减分。此时,手作为女人的第二张脸,尤其需要精心呵护及美化。
1、常备润手霜,每次洗手后及时涂上它,可补充水分及养分。另外,选润手霜也有讲究。如果手背肌肤有紧绷感觉及少许细纹,宜选用一些性质较温和、含甘油、矿物质的润手霜;如果肌肤出现瘙痒、脱屑状况,则属敏感干性肌肤,宜选含有薄荷、黄春菊等舒缓成分及甘油等滋润剂的润手霜。
2、为双手选定几副专用的手套,在提过重的东西或搬运粗糙物品时,须戴上厚实耐磨的劳动手套;接触刺激性液体,如洗洁精、洗衣粉液之类时,须戴橡胶手套;寒冷天气外出时,则应戴上质地柔软的保暖手套。
3、用浸过清洁剂的抹布做完家务后,需用柠檬水或食醋水把手洗净,以去除残留在肌肤表面的清洁剂里的碱性物质,然后抹上润手霜。
4、看电视或闲暇时,不妨做一些简单的手指操,比如模仿弹钢琴的动作,让手指一屈一张地反复活动,可以锻炼手部关节,健美手形。
5、调理好日常饮食。平日应充分摄取富含维生素A、E及锌、硒的食物,如绿色蔬菜、瓜果、鸡蛋、牛奶、海产品、杏仁、胡萝卜等,以避免肌肤干燥。此外,还应注意钙、铜等营养素的摄入,因为身体一旦缺钙、缺铜,会引起指甲无华、脆弱易折断,影响双手健美。钙含量高的食品有:奶类、豆类制品、海产品、绿色蔬果;富含铜的食品有:动物肝脏、贝类、硬果类、豆类制品及深色蔬果。


6、经常修剪指甲,防止指缝内积存污垢而破坏双手美观。若留指甲,应将指甲边缘磨擦修饰光滑并修剪成椭圆形,过尖的指甲形状会削弱指甲的韧力而使其变得易折断。
7、少做仿真指甲。由于仿真指甲整个制作过程较为复杂,若制作中稍有不慎或器械消毒不彻底,便可能引致指甲感染细菌、病毒;另外,有些人工指甲的材料也可能对自然指甲造成过敏,使指甲变薄、强度减弱,故而,从护手健手的角度考虑,仿真指甲还是少做为妙。
8、定时按摩双手,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部浮肿。按摩时最好涂上按摩膏或橄榄油,方法为:以一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另一手的手指两侧,轻轻从指根拉到指尖。每根手指各做2-3次,左右手交替进行。

小暑养生:盛夏来临谨防“情绪中暑” 夏日中暑分三型


中暑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相信大家都有童年时在外面大太阳下疯玩,回家后感觉十分难受的经历吧。但这个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可能就不是每个人都明了的。

中暑在医学上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也就是我们都曾经历过的热射病,这个名字很形象,可以解作:火“热”的太阳照“射”所引起的疾“病”。当然,这样解释只是为了好理解,照射的也可以不是太阳,而是火炉、火堆等,只要能发出足够热量的都算。第二、第三种类型分别是热痉挛及热衰竭。本文主要谈谈热射病和热痉挛。

先说热射病。我们知道,人的体温是很稳定的,基本就在37摄氏度上下浮动。这个结果是由我们脑袋里面一群叫做“体温调节中枢”的神经细胞造成的,这群细胞通过控制热量的产生、散发之间的平衡,使我们的体温维持在既不太高又不太低的水平。

人体内部像个大火炉,每天的营养物质代谢过程、肌肉的收缩都要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是如何散发掉的呢?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汽车发动机是如何散热的:发动机旁边有许多水管,冷水流过后变热,然后流走,就这样把发动机冷却下来。而在人体,这些水管就变成了血管,管里流的是血液而不是水。人体内部的血液是热乎乎的,到达皮肤下的血管时,就开始把热量排出体外。这其中又依靠着三件法宝:一是辐射,也是最主要的途径,差不多2/3的热量是这样散走的;二是蒸发,也就是靠出汗来完成的,大概会散发掉1/4的热量;第三是对流,大概散发掉1/10的热量,吹风扇可以使人凉快,主要就是加大了对流作用。

人体内部的热量越高,体温调节中枢就会越忙——忙着发号施令,让心脏跳得更快些,血液流得更快些,皮肤下的血管多开几条备用通道以加大血液流量。一般来说,它们都干得很出色,但是当产热太多,或者散热出了故障,产热大于散热时,就发生了热射病。

上面已谈到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是辐射,而辐射要求外界温度低于人体,这样才会像水往低处流那样,热量也往低处散发出去。如果外界温度比人体还高,这条路就算完全堵死了。前段时间,印度某些地区的气温高达50摄氏度,这时人体的散热途径就不能依靠辐射了。如果人体不能大量出汗或局部环境没有空气对流时,人体无法把积聚的热量散发出去,这时人就会患上热射病。

人体出现热射病时,体温调节中枢还会继续努力工作,加快心跳速度,让更多的血液流到皮肤下,让更多的汗腺活动起来以排汗。但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热量还是越积越多。而人体的细胞很娇气,不适应在高温下吃苦,过不了多久细胞就会受不了而“鞠躬尽瘁”,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汗腺衰竭。这样的后果就是体温越来越高,当体温比正常温度升高5摄氏度,也就是42摄氏度时,细胞的重要成分(蛋白质)就开始变性,当超过50摄氏度,只需几分钟细胞就会死亡。

除热射病外,还有热痉挛。热痉挛是因为汗里含有氯化钠,当大量出汗时,体内的盐也丢失,此时肌肉就会痉挛。肌肉痉挛是很难受的,大家如果有游泳时抽筋的体会就容易理解了。

千万不要小看热射病,它的死亡率可达5%~30%。对热射病的治疗当然首先是降温。降温有物理方法,比如浸在冰水里、吹风扇、放冰袋,如果这种办法不行,就须要在医生的帮助下使用氯丙嗪等药物来降温。

热痉挛的病人除了降温外,最主要是补充从汗里丢失的盐和水分,只要治疗及时,病人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恢复常态。

随着夏季的来临,天气也越来越炎热,虽然空调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但我们不是蜗牛,不能把空调背在身上到处走。所以,直接暴露在大太阳底下的时候还是很多的。要减少中暑,就要知道如何预防。预防其实很简单,不要在太热的环境下工作太久,保证足够的通风等散热措施,及时补充含盐分的清凉饮料等就可以了。

7日,小暑,盛夏伊始。保健专家提醒说,此时节,气温升高,天气炎热,人们在注意防止身体中暑的同时,更要提防夏季情感障碍症的发生,即“情绪中暑”。

专家张东生说,夏季情感障碍症的发生与气温、出汗、饮食情况和睡眠时间有密切关系。当环境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加上出汗增多,人体内的钙、镁、钾、钠等电解质代谢出现障碍,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从而产生情绪、心境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有研究数据表明,16%的正常人会因高温而乱发脾气。大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天气太热,导致大量出汗,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以及工作压力大,很容易令人发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造成“情绪中暑”。

张东生表示,“情绪中暑”的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易动肝火,好发脾气,思维紊乱,行为异常,对事物缺少兴趣,不少人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肝火,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健忘。如果觉得自己有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否是患上夏季情感障碍症了。

为了预防“情绪中暑”,养生专家建议,天热时,要保证充足睡眠。当温度超过33℃时,要减少工作量或暂停工作,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造成体能消耗过多、有损身体新陈代谢。

情感障碍患者要时刻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好,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祛火的食物,少饮烈酒,少抽烟。

另外,一定要做好心理调节。在盛夏时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进行“冷处理”。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