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季节如何养生

2019-10-07 │ 三伏季节如何养生 三伏养生

三伏暑天如何安全度过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作好了养生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更好。有效的四季养生是如何实现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三伏暑天如何安全度过”,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三伏天的酷热,让人难以忍受,动一动就满身是汗,稍不注意就会中暑,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那么三伏暑天该如何安全度过呢?

注意精神的保养

三伏天,天热,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也最为旺盛,所以合理调节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保持情绪的愉快与稳定,切忌情绪的波动比较大,如大喜和大悲。尽量不要发怒,以免增强内热,出现问题。

多吃清淡的食物

三伏天的温度不断升高,而空气的湿度也不断加大,闷热潮湿容易伤脾胃,让人没有食欲,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既可以促进食欲,又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清淡的食物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量,防止中暑,补充体内因流汗而排出的水分。建议大家最好吃点稀饭和粥类这些较稀的食物,如绿豆粥、莲子汤等。还可以饮用一些清凉的饮料,如菊花茶、酸梅汤之类的,既可以开胃,又能够防止肠胃出现疾病。

清淡新鲜的食物,可以补充体内所需要的营养,还可以很好地防止中暑事件的发生。而对于荤食,多吃用一些鱼类,还有瘦肉等。

降低体温的办法

三伏天温度接近甚至超过人体的体内,而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是出汗水。因此,让人体出更多的汗水,是降低人体温的办法。

夏季人的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阳气过于泻出,导致体内阳气匮乏,我们要注意养阳气,减少冷、寒事物的侵袭,尤其是冷水洗澡要不得。用温水水洗澡,温水可以促使毛心血管张开,有利于人体内热量的排出。有热毛巾拭擦身体。夏季出汗,如果不及时清洗肌肤的话,因肌肤附着尘土而引起皮肤发炎,所以,应该及时拭擦,在拭擦的时候用温水。

加强人体的耐热锻炼,提高体温的调节功能。在三伏天的傍晚,可以外出做一些户外运动,增强人体的耐热能力。耐热能力增强了,体质也就会随之增强,会有效地防止中暑的发生。

相关推荐

三伏节气该如何防暑热


炎炎酷暑,气温不断走高,气压低,人体新陈代谢快,出汗多,饮食不规律,因此三伏节气对于人们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关口,对于原本身体就不是很好的人来说,更要在三伏节气里注意。


初伏——防中暑

在高温的包围下,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一些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此时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选择淡盐水、绿茶、绿豆汤及其他清凉饮料。若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中暑先兆,应速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冷敷头部,饮用清凉饮料,并服用人丹或十滴水。遇有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中暑,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中伏——防湿邪

三伏正值古称长夏季节,此时雨水增多,水气上腾,湿气极盛。湿性重浊、粘滞,易与热结,湿热交蒸,湿遏热伏,使得汗液难以蒸发、排泄。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腹泻。此时要格外注意饮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亦可用鲜藿香、佩兰各10克,飞滑石、焦大麦各2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并注意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末伏——防秋老虎

此时已经入秋,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此时,除仍需加强防暑降温之外,应有意识避开这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到遇事不烦,处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要合理安排个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时,生活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和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此时人体消化功能较差,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以补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伤脾胃。


三伏天如何艾灸


三伏天如何艾灸

1、艾灸的顺序问题

总原则:先上后下,先背面后正面,先左边再右边,先身躯后四肢。有些个别穴位会有个别顺序。

2、艾灸的频率问题

平时身体没有病痛的话,每隔5-7天艾灸保健穴即可,每穴位3-5钟左右。如果有伤风感冒等病痛,或身体寒症较重,可以艾灸相应的穴位,时间可以长一点,5-15分钟都可以。无病痛的情况下,不要每天艾灸,易上火(口干舌燥、便秘、痘痘、鼻血等。

3、艾灸的时间问题

原则上一天任意时间都可以艾灸,上午是艾灸的最佳时间,上午下午晚上。晚上10点后最好不好艾灸。晚上适宜养阴。例外:如果是治疗失眠症,临睡前艾灸效果较好。四季中,夏季是除寒湿补阳气冬病夏治的最好时节。

4、三伏天宜艾灸吗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三伏贴和三伏天拔是两种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适合进行“夏治”的“冬病”主要适用于咳嗽、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体虚易感冒、关节炎、慢性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畏寒症及慢性肠胃炎等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三伏天艾灸好处是什么

辅助祛病: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身体辅助祛病。艾灸的过程中艾火的纯阳和三伏天身体散发的阳气一起作用于身体的病灶,将体内的风、寒、湿、毒、燥等等驱逐出体外,帮助打通身体静脉,祛病强身。

温肾补阳: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温肾补阳。艾灸可以通过局部作用身体的肾俞穴、关元穴、三阴交穴等穴位,通过温热刺激作用帮助补虚易损,增强身体的阳气,补肾壮阳。

行气活血: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行气活血,气血运行能够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艾灸通过温热刺激帮助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毒。

缓解炎症:三伏天天气炎热,身上有创口的容易感染炎症,通过进行艾灸能够帮助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共鞥以及胸腺细胞的活力,增强人体细胞、体液的免疫力,防止炎症的发生同时也能缓解炎症。

促进消化:三伏天天气炎热消化系统作用受限,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通过艾灸身体穴位刺激能够强盛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伏天艾灸要注意什么

艾灸适宜虚证和寒证,如虚弱怕冷、久病久泄、关节冷痛、寒咳哮喘、风寒感冒等;不适合实证和热证患者,如上火、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发热等。青壮年和男性可以多灸,妇女和儿童宜减量、少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

在极度疲劳,过度饥饿、口渴,醉酒时都不宜治疗,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大悲、大喜、大怒等情绪不稳定时也不宜用,否则会使艾灸的效果大打折扣。常灸的穴位主要是足三里、关元和神阙,这些穴位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保健作用。最好不要在面部、阴部施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做艾灸之前应该先请专业的医生对于自己的体质进行诊治,针对性的制定科学的艾灸治疗保健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人属于过敏体质,做艾灸容易皮肤起红疹,瘙痒,针对于这样的病人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法,让身体逐渐适应之后再适当的加大剂量,增加艾灸的次数和时间。

如何计算三伏天


导读:三伏天大家并不陌生,那如何计算三伏天呢?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下面小编告诉您如何计算三伏天,一起来学习吧。

如何计算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三伏天如何计算,下面接着为您介绍喔!

21世纪心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数年1单数年6、Y年、[ ]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06年GR = (1 - [6/4])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三伏天是养生最佳时段

三伏天虽然是一年之中天气最为炎热的时候,但是也是养生的最佳时间段,在这个时间之中,我们可以将身体清空排毒。所以说,日常饮食最好要清淡,少吃一些口味比较重的食物。在生活习惯方面,应该早睡早起,并且最好预防高温的工作。另外,也可以借助一些外在的方法来达到排毒的效果,例如刮痧以及拔罐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日常也可以进行运动排汗,这也是一种非常健康并且有效的排毒方法。

另外,夏天暑气比较重,这个时候为了散发身体之中的高温,所以毛孔都是处于一个大张的状态之下,所以说,如果出现了排汗的情况,那么应该尽快的擦干,避免吹风扇或者是空调之中寒气入侵,引起感冒。另外,如果选择了刮痧的方法,那么在结束之后不能够立即洗热水澡或者是喝冰镇的食物。日常如果出现了大量流汗的情况,那么也要立即补充水分。如果说人体患有一些慢性疾病,例如慢性鼻炎以及哮喘和咳嗽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治疗能够有效的预防在冬季出现复发的情况。

三伏天如何饮食


1、三伏天应多吃补气去火食物

进入2020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饮食应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同时,少吃或不吃油腻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如某些人已有疰夏、伤暑、暑湿、中暑等上文中所提到的。

2、三伏天应多吃酸甘食物

古代学者认为“2020夏季暑湿,适宜清补”。事实证明,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

并且,2020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2020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

3、三伏天应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包括瘦肉、鱼、蛋、牛奶、黄豆及豆制品等。每周吃1-2两鱼,1-2两肉,一杯奶,一个鸡蛋,一两豆制品。

4、三伏天应摄入充足维生素

含维生素B1较多的食物有花生、瘦猪肉、豆类、小麦粉、小米等;含维生素B2和维生素A较多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蛋类以及奶类等;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为各种新鲜的水果和绿叶蔬菜。

5、三伏天应及时补充水分

不等口渴才喝水,要定时喝水,少量多次。可选用白开水、茶水、柠檬水、绿豆汤等。如果出汗较多,可选择一些运动功能饮料,也可以每餐做点菜汤、鱼汤或鸡汤等。

三伏天必吃的食物

1、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2、黄鳝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最近一段时间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2020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

3、苦瓜

苦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C、钙、铁等,苦瓜味苦,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生食清暑泻火,解热除烦;熟食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苦瓜能泄去心中烦热,排除体内毒素。苦瓜最好的吃法还是凉拌,凉拌能够很好地保留苦瓜中所含有的维生素。

三伏天的饮食禁忌

1、忌喝冰啤酒

喝冰啤伤胃黏膜。冰啤酒并非人人适宜,更不能过量,尤其是痛风、慢性胃肠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病患者都不宜喝啤酒。健康人群每天喝啤酒最好不超过1000毫升,否则易诱发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2、忌辛辣油腻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暑湿最重的一段时间,所以说这段时间的饮食忌辛辣油腻,不能吃过多的烧烤,烧烤+啤酒易患痛风;饮食以清淡为主。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荞麦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不过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因此,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鸡鸭肉、瘦猪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也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的功效。

三伏灸是什么 三伏灸有什么作用


养生导读: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灸的作用

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三伏灸,是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