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健脾除湿

2019-10-15 │ 夏季养生健脾除湿 生活中的养生常识哪些

除湿健脾胃的中成药有哪些?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中医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除湿健脾胃的中成药有哪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经常会有人身体出现湿气,原因非常多,可能是生活环境所导致的,可能是糟糕的工作环境的因素,还有可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原因等等,体内湿气过重的人会出现很多不适症状,比如经常会失眠多梦,人的脾胃功能也会变得很差,这时候可以采取食疗方法,另外可以吃一些中成药帮助治疗。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归脾丸

主要是治疗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色少华而萎黄;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脾气虚则饮食无味,脾不健运则食后腹胀,胃气虚弱则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舌淡、脉缓弱,均为气虚、血少之征。

【成分】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生姜、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归脾丸的方子是:党参6g、白术(炒)9g、黄芪(蜜炙)12g、龙眼肉12g、酸枣仁(炒)12g、当归9g、茯苓9g、远志(制)6g、木香6g、甘草(蜜炙)3g、加生姜5片,大枣一枚(去核)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气血都是需要脾胃吸收食物里面的营养物质来转化的,要想养血,一定要调理好脾胃,这就是归脾汤这个方子高明的地方。“归脾汤”,对着脾去的,加入龙眼肉、酸枣仁、当归等养血,补上宁心安神的远志。

健脾丸

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祛湿的中成药

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防治湿症一要注意避免外部湿气的侵袭,例如不要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中久待,居住之处不能湿度太大,寒冷潮湿天气尤要注意保暖。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如果患有湿症则要辨证施治。

白术是脾家圣药是补脾益气,健脾除湿之专剂,凡脾气虚证、脾虚湿困证,非它莫属。白术以浙江的磐安为上品。白术苍术均为健脾益气药,白术性柔滋补力强;苍术性烈偏于燥湿。

相关阅读

健脾胃去湿热的中成药


脾胃都是人体比较重要的器官,它对人体起着一些比较特殊的作用,并且它还有自己一定的功效,比如说补气、消化食物等等,但是有时候它们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可以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来实施补救,其中就包括一些中成药,那么健脾胃去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凡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内热、火毒、湿热、瘟疫等多种里热证的中成药,统称为清热类中成药。

白云山星群夏桑菊是家庭常备的清热类中成药,它源自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经典名方“桑菊饮”,味道甘甜,气味芳香,可以清热解毒,还具有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的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痛,高血压,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疔疮肿毒等症。

造成里热证的原因主要是外感温热泄气、六淫入礼化热、情志过极化火、阳盛所生内火及饮食失调化火等。温、热、火三者本质相同,只是程度不同。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而火多数内伤,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的结果,如肝火亢盛、心火上炎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温者清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的治疗原则,对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皆适用。由于里热证病情复杂,邪在气分、血分、脏腑等不同,所以,清热类中成药又分为清热泻火类中成药、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清热燥湿类中成药和清热凉血类中成药四类。

清热泻火类中成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或热炽盛,化为热毒,熏肌蚀肤,深入脏腑,发于官窍,症见烦躁狂乱,头面红肿焮痛,口鼻生疮,咽喉不利,疮疡疔毒,化脓溃烂,大便燥结等。代表中成药:白云山敬修堂清热消炎宁胶囊等。

白云山敬修堂“清热消炎宁胶囊”是一种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尤其对感冒、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抗流感病毒的功效,是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咽喉炎、热毒诸症、急性胃肠炎最理想的天然药物。

“清热消炎宁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九节茶,其提纯成分含香豆酮、延胡索酸、黄酮甙、内酯、酚类挥发油等药理活性成分,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呼吸道和消化道常见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等作用较强;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甲3型流感病毒、疱疹病毒Ⅰ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因此在临床上,九节茶多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对多种急慢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肺炎等。

四种中成药助消化健脾胃


生活中很多人经常吃快餐或是不吃饭导致的消化不良,而且很多人也不是很重视,如果胃疼了,就简单的买个西药吃就解决了,其实中成药也可以携带方便,对于现代人比较适合关键是不吃了不会有副作用,不伤身体。像枳术丸,香砂养胃丸,荆花胃康胶丸等等都是中成药,对健脾胃助消化都是非常好的。

胃口不佳、一吃就饱——枳术丸。主要表现为胃脘闷、胀,饭量变小,没胃口,常伴有嗳气、呃逆、恶心、疲乏无力,这是脾虚气滞型消化不良的主要表现,常用中成药为枳术丸。

饭后胃痛、两肋胀满——金佛止痛丸。这是肝胃不和型消化不良的主要表现,常与情绪变化有关,生气烦躁时发作或症状加重,患者平时不是心烦易怒就是爱叹气。可服用有行气止痛、舒肝和胃作用的金佛止痛丸。

胃寒隐痛、爱喝热饮——香砂养胃丸。脾胃虚寒的人不但食欲差,还经常吐酸水、手脚不温怕冷,胃痛的时候喝点热水或用手按着肚子都会觉得舒服些。常用中成药,如香砂养胃丸、温胃舒胶囊、虚寒胃痛颗粒等都具有温中和胃的功效。

胃里灼热、身体怕冷——荆花胃康胶丸。这种“矛盾”的表现是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的特点,患者可同时有嗳气泛酸、口干口苦、心烦燥热,以及肠鸣便溏、着凉或喝冷饮后症状加重等“寒”、“热”夹杂的表现。用药可选有理气散寒、清热化淤作用的荆花胃康胶丸。

上腹闷痛、舌苔黄腻——汤剂最好。吃饭前看舌头,如果舌苔厚腻颜色偏黄,常伴有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还觉得身体困重,容易疲劳。很可能属于脾胃湿热型的消化不良。这种情况可用中药方连朴饮治疗,但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用药。

中药健脾胃祛湿中成药食物方子


当今社会脾胃不好的人越来越多,湿气重的也非常多,大多数都是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导致的等。中药不仅作为药材来喝,和我们很多食物搭配起来也是有治病的效果的哦。溪黄草、土茯苓、淮山、白菜、薏米粥 、猪胰、粉葛、赤小豆、扁豆、陈皮、水8碗、淡竹叶、马齿笕、槐米、芡实、绿茶 这些食物和药材搭配在一起不仅能健脾护胃祛湿。而且可以清热消肿,美白养颜的功效。

1清热去湿汤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健脾祛湿汤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月利)3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月利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白菜薏米粥

材料:小白菜500克,薏米60克。先将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净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时不加盐或少加盐,每日2次。

赤小豆薏仁茶

材料: 薏米仁5g、赤小豆5g、淡竹叶5g、马齿笕5g、槐米5g、芡实5g、绿茶5g(源自本草纲目)

食用方法:(可直接购买一包装)170ml开水浸泡3~5分钟即可,饮至1/3时续水。

辅助功效: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祛湿能够起到淡斑美白的作用。(小编认为是最健康的疗法,还可以美白)

中成药

1、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2、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脘腹冷痛,肢冷便溏3、健脾丸:健脾开胃,食少便溏

4、参苓白术片:健脾益气,体倦乏力,食少便溏5、霍香正气丸(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除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人的体内经常会有一些湿气,这有可能是天气原因引起的,如果人体内湿气过重,就很有可能长出很多湿疹,想要除掉人体内的湿热就必须采用一些药物治疗,中药除湿热的疗效要比西药好很多,所以最好选用除湿热的中成药。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除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1、除湿热的中草药有荷叶。

主要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的功效。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荷叶炭用于出血症和产后血晕。

2、除湿热的中草药有金钱草。

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胆胀胁痛,石淋,热淋,小便涩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3、除湿热的中草药有黄芩。

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4、除湿热的中草药有苦参。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其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

5、除湿热的中草药有白术。

白术有补气健脾、止泻及燥湿利水的功效,生用能燥湿利水,炒用能补气健脾,炒焦用能健脾止泻。可煲汤、煮粥或泡茶饮用,每天取取1~3克生白术泡茶饮用对祛湿有帮助。

6、除湿热的中草药有白茯苓。

白茯苓有健脾胃和利水渗湿之功效,是我国古代中医推荐的除湿之圣药,尤其适合皮肤湿疹患者经常食用,最常见的吃法就是用白茯苓煲汤。

7、除湿热的中草药有茨实。

芡实既能健脾除湿又能收敛止泻,可用于脾虚湿盛或久泻不愈等症的治疗,常与白术、茯苓和扁豆等健脾药物同用,可煲汤或煮粥食用。

8、除湿热的中草药有藿香。

归脾、胃、肺经,有发表解暑之功,煮粥或泡茶饮用对暑湿重症及脾胃湿阻均有良效。

除湿气的中成药有哪些


人体内的湿气是中医上的一种说法。主要是指人体中的一种特殊身体状况。这样的身体状况是会对身体有非常大危害的。如果不能很好的去除身体内的湿气,那么是很可能会引发身体上的很多疾病症状发生。所以给身体除湿气非常重要。那么除湿气的中成药哪种好呢?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说一下。

  泡脚能去湿气吗 醋泡脚去湿气

  米醋或老陈醋100-150克,加入泡脚水中,每周3次,每次15分钟,能祛除风湿,改善畏寒怕冷的症状。

  泡脚能去湿气吗 姜泡脚去湿气

  可用老姜30g、牛藤30g、秦艽30g、肉桂20g、独活30g、徐长卿30g、川椒30g、红花15g。

  用法:用纱布裹好水煮50分钟,待水温下降至40℃左右,用蒸汽足浴盆侵泡30分钟。

  泡脚能去湿气吗 丹参泡脚去湿气

  防风、金毛狗脊、丹参、黄芪、当归。

  功效: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通经络。

  泡脚能去湿气吗 当归泡脚去湿气

  藿香、佩兰、鸡蛋壳、当归、陈皮、红曲、砂仁、丁香。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行滞化湿。

  上面介绍的这些除湿气的中成药都是能有很好的去除身体湿气的功效。只要能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那么身体内的湿气就能被去除掉。这样就能让身体上的一些疾病症状得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还能有比较好的预防疾病发生的效果。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