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是一种很传统,却非常有效果的方法。不同的人不同的症状,用的灸法也不一样。一般喜欢灸肚脐,这可以有效的治疗肚子疼。但是最好不要直接放在肚脐上面,可以用一个东西间隔一下,这样可以避免温度太高。通过温度可以使穴位经络完全打开,从而减少身体上的病痛。
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比较典型的有“炼脐”或者“蒸脐”。相传为史前彭祖所发明。古代的隔物灸系是将纯天然名贵中药材研末,置于肚脐或者相关穴位上,四周以面粉团围住,以防泄气,将穿有小孔的槐树皮或者生姜片置于其上,再将枣核大小的艾柱9-12壮置于槐树皮或者生姜片上,点燃施灸。一般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壮,耗时3-6小时。
作为强壮保健,抗衰老之用,必须常年温灸,持之以恒,故称为“炼脐”或者“蒸脐”。相传发明“炼脐”的彭祖和进一步发展“蒸脐”的孙思邈,均超百岁,度天年乃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是在其百岁以后才完成的,思路敏捷,老而不衰,由此可见一斑。
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呼吸、循环、泌尿与生殖等系统的功能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神阙版温灸隔物炙,隔物灸通过对穴位的持续温灸,疏通。
作用机理:
隔物灸临床运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现代科学实验证实:隔物灸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呼吸、循环、泌尿与生殖等系统的功能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隔物灸通过对穴位的持续温灸,疏通痹阻的经络气血,振奋低下或者衰退的功能。平衡失调的阴阳,使人体消除病痛,恢复健康,延缓衰老。
打开包装袋,取出隔物灸后撕去两边胶贴保护纸,将隔物灸贴在人体相关穴位上即可。对胶贴过敏者,可将隔物灸正面对准穴位,反贴在紧身衣上即可。
针灸在养生的社会中很受欢迎,这是一种由老祖先流传下来的方法,在现在得到了发扬流传。通过针灸,可以祛除身体的寒气,还能加强肠胃的消化功能。医术上有这样的记载,说盐有解毒的功效,可以活血化瘀,所以在针灸肚脐的时候,会有在肚脐上放盐的习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这个盐有温中散寒的作用的这个肚脐眼是神阙穴的有温中散寒的作用有补元气的作用的这个艾叶也是有温中散寒的作用的,所以这些药物的使用对于一些中焦脾胃虚寒可能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比如说腹痛腹泻等。
2、隔盐灸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是指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的方法,因本法只用于脐部,故又称神阙灸。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置脐周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隔盐灸具有补肾的作用。
艾灸肚脐的作用
1、健脾和胃,生清降浊
艾灸肚脐可增强脾胃机能,使升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反胃、痞满、呕吐、泄泻等。
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艾灸肚脐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能促进代谢,缩减脂肪。用治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等。
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艾灸肚脐可以调理冲任,理气养血,固经安胎。临床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及黄褐斑、面色萎暗等证。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达到"通则不痛"。适用于肠麻痹、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证。
5、敛汗固表,涩精补虚
艾灸肚脐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调整体质,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帮助入睡。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带下、久泄、梦遗、滑精、惊悸、失眠等。
6、防病驻颜,养生延年
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活化细胞、润肤驻颜、紧致肌肤的作用。具有补脾肾,益精气,抗老驻颜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预防保健,回春延年。
如今养生已经变成了现在非常受欢迎的,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体是需要养生的,不然的话就会让身体进入到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但是现在养生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中医养生的,效果就会变得更好一些的,而且不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任何的伤害,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采用隔蒜灸的。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1、隔蒜灸用的蒜应选用新鲜的老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蒜或嫩蒜。
2、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现在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随之也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有很多病症在古代都是不治之症而现在都得到了解决。燕姐现在还生产了许多种对人们来说非常方便实用的东西。隔物炙热疗贴就是一种非常好用的新产品,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隔物灸热疗贴的具体使用方法。
该产品由内装物和外袋组成,外袋由敷膜无纺布和含有压敏胶的无纺布及硅油纸制成。大灸热疗贴适用于肩周炎引起的肩部的疼痛、肿胀;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部的疼痛、肿胀;颈型颈椎病、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非急性期) 的辅助治疗。
说到大灸热疗贴怎么使用,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使用方法。下面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大灸热疗贴怎么使用。
1、使用前清洁贴敷部位皮肤,沿缺口处撕开密封包装袋,取出热疗贴,揭取粘胶离形纸,将胶面贴于患处或相关穴位,将两翼贴于皮肤固定。每24小时更换一次,十盒为一疗程。
2、揭开温控贴,贴在“方法一”中揭离的粘胶离形纸上待用,三十分钟发热贴温度升至合理温度时(因个体差异,皮肤感觉为准),用温控贴盖住发热包13进气孔为准,发热包温度会略有下降,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3、注意:使用时撕开铝箔袋,取出热疗贴,展开护翼并撕下内侧离型纸。将热疗贴的内测中心部分对准疼痛部位或相关穴位,将护翼贴于皮肤。每日一贴,每帖8小时,6天为一疗程;寒湿类病症推荐使用2-3个疗程;骨伤类病症推荐使用3-4个疗程。可根据具体病症在热疗贴与相关穴位间放入姜片、蒜、附子等形成隔姜灸、隔蒜灸、附子灸等。
大灸热疗贴的注意事项:
1、热疗贴为外用灸贴,切忌内服,皮肤破溃处忌用,孕妇禁用;
2、承重货受压部位(如睡觉时颈部、背部、腰部、承受的压力为加重),谨防烫伤;
3、少数对医用胶过敏者,可将护翼剪短或完全剪掉自行固定,不影响效果;
4、不使用请不要撕开内袋,一旦撕开内袋,热敷贴会自行发热;
5、正常使用时,极少数患者使用热敷贴后起泡(故称灸瘢),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积液,一般涂擦抗菌药膏3-5天可愈,严重者或遵医嘱,痊愈后可继续使用;
6、糖尿病患者和有末梢循环障碍者,使用时请遵医嘱,过敏体质者慎用;
7、使用热敷贴后如有不适,请暂停使用或遵医嘱。密闭、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8、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9、使用过程中,若感觉过热可适当加以隔垫,谨防烫伤;睡前慎用,谨防无痛感的低温灼伤。
【导读】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早上吃姜,胜过喝参汤,可见早上吃姜的好处有多大。有专家研究后表示,生姜更适合在早上食用,而不适合在晚上食用。早上吃姜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具有提高脾胃功能的作用。但是吃姜的大禁忌也是要重点注意的,下面就为你介绍吃姜的大禁忌。
吃姜的大禁忌
一是不感冒,二是远离胆管结石,三是保护肝功能。含姜的方法是:将生姜刮去皮(姜皮属凉性),每天切四五片生姜(切得像厚纸一样薄,切得太厚,很辣),放在碗内。每天早上起来,先饮一杯开水,再用开水冲到盛有姜片的碗中消毒处理,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含10~30分钟,将姜片咬烂,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1、不要吃腐烂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诱发肝癌、食道癌等。那种烂姜不烂味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2、不要去皮。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鲜姜洗干净后即可切丝分片。
3、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原则,不宜多吃。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
4、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5、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也不能用于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吃姜的大禁忌
这三类人忌多吃姜
一、阴虚体质的人
阴虚就是燥热体质,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燥、心烦易怒、睡眠不好,而姜性辛温,阴虚的人吃姜会加重阴虚的症状。
二、内热较重者
如患有肺热燥咳,胃热呕吐、口臭,痔疮出血,痛疮溃烂等疾病的人不宜食用生姜。如果是热性病症,食用生姜时一定要配伍寒凉药物中和生姜的热性。
三、肝炎病人
因为常吃姜会引起肝火旺。想要克制吃姜引起的肝火旺,可以同时选择一些可舒肝、理气的食物,比如用山楂、菊花泡泡茶喝,这样就可以消除生姜引起的燥热而不伤身体。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