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之发于肘部者。出《针灸大成》卷二。多因心肺经之风热火毒,郁滞凝结不去而成。证见肘部高肿,焮热疼痛,肘关节功能障碍。证治参见外痈条。
外痈
痈之发于躯干,四肢等体表部位者,如「颈痈」、「背痈」,「乳痈」等。外痈多是多个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乳痈(即乳腺炎)则是乳腺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症状
外痈,病名。发于体表的痈肿,与发于脏腑之内痈相对而言者。见《外科精义》卷上。该痈之初起,多于局部见红肿热痛而无头,肿胀之界限分明,根盘收束,多有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之特点。重者伴有全身症状:身寒热、口渴、舌苔黄、脉数等。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之剂。若初起者,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或防风散,或升麻汤;若兼见高热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当选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当急选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或五龙散敷贴。若不能内消或脓已成者,治宜内服透脓散,或黄芪内托散,并掌握时机早作切开引流。脓水多则可用猪蹄汤温洗,或选黄柏煎汤外洗。局部伤口宜选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或用去腐生肌散敷贴,保持引流之通畅。若因失治或误治而转成漏管者,则应手术切除漏管壁,注意引流以保证伤口从深处逐渐愈合,切不可但求外口之速愈。此刻必须待脓尽方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或地黄膏等。
孕痈,病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龚颜德孕痈方第十。指孕妇腹内生痈。多因邪热蕴结,气血壅滞所致。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方用千金牡丹皮汤,或神效栝楼散。可参内痈治疗法,然须注意防止坠胎。
孕痈(西医病名: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孕痈之病名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又称妊娠肠痈。孕痈多因热毒蕴结等所致。以妊娠期间合并肠痈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
诊断依据
1.常有慢性肠痈病史,有转移性右或右下腹疼痛及明显触痛,伴恶心、呕吐,发热。
2.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有核左移。
3.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卵巢肿瘤、异位妊娠、右侧输尿管结石、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胎盘早剥等引起的急性腹痛。
鉴别诊断
1.异位妊娠破裂:有停经史,不规则阴道流血和腹痛,检查时后穹窿触痛明显,宫颈有举痛,右侧附件触及包块,压痛明显,后穹窿穿刺可抽出暗红色不凝固血液。
2.肠覃蒂扭转:有肠覃病史,腹痛突然而剧烈,妇科检查可触及囊性包块,包块与子宫分开,推动子宫颈时疼痛加剧,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
3.石淋:少腹剧烈绞痛,不能忍受,疼痛向大腿内侧放射,以往有类似发作史,尿液检查有大量红细胞。
4.胆瘅:疼痛在右肋缘下,向右肩放射,呈绞痛样,开始剧痛,以后持续加重,常伴恶心、呕吐,以往有类似发作病史。
5.胎盘早剥:有胎盘早剥的特殊病因,压痛点在子宫体部,同时子宫肌张力增高,虽宫缩间歇期子宫仍不能弛缓,胎心变慢或消失。
6.早产先兆:腹痛是子宫收缩痛,故为阵发性而非持续痛,不痛时子宫松弛(即使孕痈引起宫缩也有弛缓),右少腹压痛及肌紧张不明显。
辩证论治
1.成痈期:孕痈初起,绕脐疼痛并向右下腹转移,拒按,痛引二阴,发热口渴,恶心呕吐,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解毒安胎。
2.成脓期:腹痛剧烈,压痛反跳痛明显,腹肌紧张,高热,口渴欲饮,面赤唇红,尿黄便秘,舌红绛而干,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洪数。清热排脓。
肠痈是我们不太常见的病症,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类病症大多是由并发症状引起的。本病与阑尾炎的发病特点有点类似。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类病症的发病原因,以及它的治疗方法吧,看看有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
肠痈,病名。痈疽之发肠部者。出《素问.厥论》。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盘肠痈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剂。若初起小腹疼痛,脉芤数者,可用大黄汤轻下之。若肠痈已溃脓者,则疼痛淋沥不已,治宜托而补之,可选用七贤汤内服。由于痈生肠而部位不同,又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之别。包括有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若肠痈向外穿破腹壁者,治同痈疽之内外治法。若传统治疗或保守疗法难于取效,而脓将成并有形成溃脓之势者,则应手术治疗。
概述
肠痈,病名。痈疽之发肠部者。出《素问.厥论》。肠痈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是外科急腹症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的发生是与阑尾解剖特点、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有关。临床以右下腹固定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辨证
初起脘部或绕脐作痛,旋即转移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右腿屈而难伸,并有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便秘,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数有力等症。若病势加剧,症见腹皮拘急,拒按,局部或可触及肿块,壮热自汗,脉象洪数等,则属重证。
治疗
《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剂。
分阶段治疗
①若初起小腹疼痛,脉芤数者,可用大黄汤轻下之。
②若肠痈已溃脓者,则疼痛淋沥不已,治宜托而补之,可选用七贤汤内服。
③若肠痈向外穿破腹壁者,治同痈疽之内外治法。
④若传统治疗或保守疗法难于取效,而脓将成并有形成溃脓之势者,则应手术治疗。
分部位治疗
①大肠痈
发于少腹天枢穴部位多因大肠痈疽相连结之化脓性感染。见《圣济总录》卷一百。
内服可选用清肠饮化裁,后期若见气血两虚者可以八珍汤加减治之。或参肠痈等条之诊治原则与方药。
②小肠痈
发于小肠间之内痈,《疡科心得集》卷中:小肠痈者,少腹肿而硬,按之则痛,左腿屈而不伸,溲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则腹胀大。
脉迟紧者脓未成,宜牡丹皮汤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宜薏苡仁汤。参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十五。证见气血虚者,可选用八珍汤化裁。
⑴指肠痈化脓后,脓汁从脐部溢出者。见《张氏医通》卷七。相当于脐肠漏,宜手术治疗。
⑵见清抄本《外科或问》。抄本指出:此因脏腑积热归大小肠,或因食死畜肉发毒于左腹肠下,初觉红肿如粟,渐大如杯盘。
治法:以活命饮加柴胡胜金丹。
针疗
1. 针灸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留针时间2040分钟,一般每日针刺l2次,重证可每隔四小时针刺1次。
处方足三里 阑尾 曲池 天枢
方义本方的主要作用是通调手足阳明的经气,调整阳明腑气,达到散瘀消肿,清热止痛之效。根据合治内府的原则,取胃经之合穴足三里以疏导足阳明经,阑尾为治疗阑尾炎之有效穴,且分布于胃经,可通泻肠腑之积热。曲池为大肠经合穴,泻之以疏泄肠中热邪,取大肠之募穴天枢,以通调肠腑之气机。
2. 水针
选穴阑尾穴腹部压通点
方法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毫升,注射深度0.5-0.8寸,每日一次。
3. 耳针
选穴阑尾下脚端大肠神门
方法间歇捻针,留针2-3小时。
结语:这类病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就是及时的预防,把病症扼杀在摇篮里。文中介绍的针灸疗法是很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的病症患者可以选择性的采纳,但是不能自己使用,要遵循医嘱。
乳痈是乳房常见的一种疾病,乳痈的表现是乳房红肿而且伴随着疼痛,乳痈还会出现乳汁排不出或者是排出受阻的症状并导致了结脓成痈。乳痈一般都出现在哺乳的妇女身上,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乳痈的吗?有没有一些可以治疗乳痈的偏方呢。
1,萝卜公英地丁汁:
[原料]白萝卜500 g,蒲公英(鲜品)50 g,紫花地丁(鲜品)5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前3味药洗干净,分别捣烂取汁,对和在一起,调入冰糖即可。
[功效]消痈止痛。适用于乳腺增生和乳痈初起或乳房红肿胀痛等症。
[服法]2~3次/d,以愈为止。另可用药渣外敷乳房。
2,萝卜水红花汁:
[原料]白萝卜500 g,水红花10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前2味药洗干净,捣烂取汁,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消痈止痛,化肿消炎。适用于乳痈初起或乳腺增生。
[服法]3次/d,至愈停药,另用药渣外敷之。
3,山甲瓜萎粥:
[原料]炮穿山甲20 g,粳米、瓜萎各50 g,连翘15 g。
[制法]将炮穿山甲、瓜萎、连翘用洁净纱布包煎熬20分钟后。放入粳米再煮到熟。
[功效]解毒散结、止痛消肿。适用于乳痈和乳腺增生。
[服法]食粥,2次/d,至愈为止。
4,小蓟地龙汁:
[原料]鲜小蓟150 g,鲜地龙5~7条,白糖适量。
[制法]将地龙洗去泥沙,放在瓷缸内,加入白糖,到地龙完全溶化后,滤取汁液;小蓟洗干净,捣烂取汁,两汁合在一起,搅匀即可。
[功效]凉血消痈,止痛消肿。适用于乳腺增生、乳痈热毒较盛者。
[服法]2次/d,至愈为止,药渣外敷乳房。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乳痈,我们知道乳痈是一种乳房的疾病,治疗乳痈有外治的方法也有内治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当然我们也介绍了治疗乳痈的一些偏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可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做法。
病名《外科成》卷二有:肛门肿如馒头,两边合紧,外坚而内溃,脓水常流。其症状描述相当于直肠癌,证治可参见锁肛痔条。
锁肛痔
指肛门岩肿而致肛门狭窄的一种病症。初起肛门有坠胀感,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带血和粘液。症状逐渐加剧,伴有里急后重,粪便中 有脓血,臭秽异常。后期粪形变细,阵发性腹痛,两胯腹间可发现肿块,坚硬而推之不移,常伴有「肛痈」或「肛漏」,身体衰弱。
病因病机
忧思抑郁,情志不畅,日久气滞血瘀;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运化失常,湿热痰浊内生;或饮食不节,久泻久痢,息肉虫积,损伤脾胃,湿热痰浊内生,与气血结聚于肠道而成肿瘤。总之,湿热痰浊气血瘀结成肿块是本病之标,而正气不足、脾肾亏虚乃本病之本。
诊断
锁肛痔的最早症状是便血,血中常夹粘液,血色鲜红,呈间歇性,常被误认为内痔。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肛门坠胀,粪便中央有粘液脓血,呈暗红色,有特殊臭味。病至后期,由于肿块侵犯,肠腔狭窄,使大便变细、变扁,及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
直肠指检在肛管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上有重要意义。80%的直肠癌位于手指可触及的部位。手指触及肠壁上有大小不等的无痛性硬结或溃疡,推之不移,或肠腔狭窄,指套染有脓血粘液。肛管癌较少见,早期肿块较小,呈疣状,生长迅速,表面凹凸不平,或变为溃疡,质地坚硬,渗流臭水。
肛门镜或直肠镜检可见肠壁肿块或溃疡的范围,并可取小块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若指检和直肠镜检均未发现直肠病变,但临床症状明显者,应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湿热痰浊瘀结大便带血,血色暗红,或带粘液,便次增多,肛门坠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痰浊蕴于肠道而不散则发为肿块;热伤血络则大便带血,湿热为患则血色暗红;日久血肉腐败,则渗流脓血粘液;湿热痰浊内积,气血瘀滞,则肛门坠胀,里急后重,便次增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痰浊内蕴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祛瘀。
方药:槐角地榆丸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天葵、黄药子、桃仁、乳香、没药、土茯苓、苡米等。
(二)气滞血瘀肛周肿物隆起,坚硬如石,疼痛拒按。或大便带血,血色暗红,里急后重,大便困难;舌紫暗,脉细涩。
辨证分析:气血瘀滞,加之湿热痰浊内蕴结聚不散,发为肿物;气血痰浊互结,肿物坚硬,疼痛拒按;气血瘀滞,血不循常道,瘀而化热,灼伤血络则大便带血,血色暗红;气血瘀滞,腑气不畅,则里急后重,大便困难;舌紫暗、脉细涩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破瘀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天葵、黄药子、土茯苓等。
(三)气阴两虚大便难出,或便中带血,肛门坠胀;口干心烦,疲乏无力,面色少华,身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弱。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肿块消耗人体正气,气阴两虚,则大便难出;阴虚火旺,则口干心烦;气血不足,则疲乏无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弱为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八珍汤合增液汤加半枝莲、蛇舌草、土茯苓、银花、地丁等:
外治法
(一)肛管癌溃烂时可外敷九华膏或黄连膏。
(二)灌肠法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浓缩成100150mL,保留灌肠,每天2次,每次5060mL。
其它疗法
手术治疗本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若肿块局限于直肠壁而且只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可行根治性切除术。若肿块广泛转移,不能行根治性手术者,可行乙状结肠造瘘术。
预防
青壮年以上的患者,如经常出现大便带血或排便习惯的改变,应尽早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痈是一种并不常见的身体皮肤毛囊方面的疾病,患病的人通常都会有身体多个部位的皮肤出现扩张性红斑的症状,这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有些病患有时候还会有头昏、发热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还会危及到自己的生命的。所以痈这种疾病的危害性还是相当大的,一般人在患上这种疾病的时候就会想到寻求医生的帮助,可以现在的临床医学对于治疗痈根本就没有什么合适的治疗方案,所以患者往往就会寻找痈的偏方来治疗。
痈的偏方1
【组成】于姜、米醋各适量。
【用法】将干姜炒紫研为细末,用米醋调如泥状,敷于四周留头,药干则换新药。
【主治】外痈初起。
痈的偏方2
【组成】生葱、蜜糖各适量。
【用法】上药适量,捣如泥状敷患处,用敷料或绷带固定,每日1 次,10 天为1 疗程,或至愈为止。
【主治】痈肿。
痈的偏方3
【组成】葱白一把。
【用法】捣烂作饼,贴于患处,外加厚布数层,以热水袋熨之。颜面部勿用。
【主治】外痈初起。
痈的偏方4
【组成】大蒜适量,艾炷。
【用法】大蒜切成薄片,贴于疮头上,艾炷置于蒜片上,点燃灸之,蒜坏则换之,以痛者灸之不痛,不痛灸之痛为度。颜面部勿用。
【主治】外痈初起。
痈的偏方5
【组成】葱白、米粉、米醋各适量。
【用法】前二味炒黑,研为细未,以醋调如糊状,敷于患处,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4 次。
【主治】外痈肿硬无头,不变色者。
痈的偏方6
【组成】独头蒜3~4 颗。
【用法】捣烂入麻油和研,厚贴肿处,干再易之。
【主治】痈疮及一切肿毒。
痈的偏方7
【组成】葱白、艾炷适量。
【用法】葱白捣如泥状贴疮头上,艾炷置于药膏上点燃灸之,药坏则换之,以痛者灸之不痛。不痛者灸之痛为度。颜面部勿用。
【主治】外痈初起。
痈的偏方8
【组成】连须葱白、米醋适量。
【用法】捣葱白至极烂,调入米醋,敷患处并以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 次。
【主治】外痈。
痈的偏方9
【组成】如意草50 克、酒70 毫升。
【用法】鲜草捣烂,滚酒冲入,少顷挤汁,取酒汁温服,渣敷患处,纱布覆盖。
【主治】痈疮。
痈的偏方10
【组成】远志100 克、米酒1000 毫升。
【用法】远志用米泔水浸洗,捶去心,为末,每取100 克,入米酒1000毫升浸1~2 日,取上清液,每温饮1 盏。急用可每取药末10 克,温酒1 盏调,澄少顷,饮其清液,以渣敷患处。
【主治】痈疽发背疮毒。
痈的偏方11
【组成】红藤30 克、紫花地丁30 克、酒适量。
【用法】午前将红藤以水酒2 碗煎至1 碗服,卧之,午后用地丁如前法服,以服后痈渐止为效。
【主治】痈疮。
痈的偏方12
【组成】鲜生姜、陈艾绒适量。
【用法】先用湿纸覆满患处,先干处即为当灸之处。先以酒精棉球消毒,再覆姜片于患处,上置艾绒点燃炎之,约3~7 壮,每灸3 壮可换姜片1 次,如灼热痛甚可加垫1 片姜,以灸后痛者不知痛,不痛者知痛为度,并用毫针挑去上面粟粒样大小的白头或灸起的水泡,再敷以药膏。起病1~3 天者,一般灸治1~3 次即愈。
【主治】痈肿。
【说明】颜面部或已成脓者不宜灸治。
以上就是几种用于治疗痈的偏方,而且经过很多人的试验之后发现,这些偏方在治疗痈的时候,效果还是挺好的,当然这所谓的疗效也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所有人在使用这些痈的偏方治疗痈的时候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患者不能对于这些痈的偏方过分的依赖,还是要坚持常规治疗的。
喉痈这种疾病可能大家对它是比较熟悉的,它就是在生活中所说的扁桃体发炎,相信大家在平时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特别是哪些喜欢吃辛辣食物的朋友。对于喉痈这种疾病,在生活中有很多偏方可以来治疗它,患者一般可以采用一些消炎的药材,比如乳香、没药、龙骨、五倍子等。
偏方一材料:乳香、没药、龙骨、象皮、血竭各30克,儿茶90克,五倍子150克,珍珠、牛黄、琥珀各0.6克,磠砂、冰片各15克。上述诸药研成细末,储存于瓷瓶密封备用。
用法:每日3此,吹患处。
偏方二
(2)升麻、焦山桅、芦根、黄芬、大黄、黄连各10g,当归、连翘、生地、丹皮各15g,生石膏25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50g,山豆根20g;水煎服,每日1剂。
用法:另取金银花50g,甘草25g煎水漱口,每日2次一3次,每次漱后含化六神丸5粒~6粒。
偏方三
材料:金银花2鲍,白芷、贝母、防风、赤芍、生当归、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各10g,乳香、没药、陈皮、甘草各6g,将上药先用水浸15min-30min,武火连煎两次,药液混合,取汁300mL,早晚各半,口含徐徐咽服。
关于喉痈这种疾病的治疗,希望患者可以在生活中认真的去对待它。因为喉痈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饮食,也对于患者的咽喉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在平时能够尽快的治疗好喉痈就应该要尽快的治疗好它,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