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中医养生穴位知识

2019-10-20 │ 春季中医养生穴位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常见穴位养生

咽喉肿痛怎么办?中医教你掐一个穴位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头,天天发愁,添病减寿。”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养生关系着每一个的生活质量。如何避免关于中医养生的误区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咽喉肿痛怎么办?中医教你掐一个穴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喉肿痛,只掐一个穴位就搞定,太神奇了

这个穴位就是少商穴。

少商穴是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手指,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处。

方法一

经常按摩少商穴还可以缓解治疗咳嗽、发热、昏迷、咽喉肿痛、癫狂等症状。

方法二

如果有中医基础可以用三棱针点刺少商穴出血,不懂得就用指甲掐吧,同样有效果。

两个手都有,如果觉得左边喉咙痛就着重掐左手,右边亦然。

两边痛就掐两只手如果你找到中医治病的奥秘,治病就这么简单。

结语:以后咽喉肿痛不用找医生,自己按按这穴位就搞定了!

ys630.coM延伸阅读

咽喉肿痛按什么穴位


咽喉肿痛按什么穴位

1、咽喉肿痛按合谷穴

合谷穴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2、咽喉肿痛按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证、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3、咽喉肿痛按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具体的做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4、咽喉肿痛的病因

任何刺激咽喉及口腔黏膜的物质都可能引起咽喉痛。它们包括:病毒、细菌感染、过敏反应、灰尘、香烟、废气、热饮料或食物,牙齿或牙龈感染有时也会累及咽喉,慢性咳嗽、极干燥的环境、胃食管反流及说话声音过大同样会刺激咽喉,声音嘶哑是常见的伴随症状。出现咽喉痛症状的常见疾病有:全身病毒感染、腮腺炎、咽炎或扁桃体炎、感冒、咽喉炎。

治疗咽喉肿痛的中医妙方

1、养阴清肺汤:

方药:生地50克,麦冬30克,白芍20克,薄荷15克,玄参40克,丹皮20克,贝母20克,生甘草10克。大便燥结者加玄明粉1克;胸下胀闷加神曲、焦山楂各10克;小便短赤者加木通、泽泻各5克,知母10克;燥渴者加天冬、麦冬各15克;面赤身热或舌苔黄色者,加金银花20克,连翘10克。

用法:将上面的中药放在一起用水煎煮后服用,每天吃一剂,分两次喝。

2、慢性咽炎散:

方药:炙僵蚕、炙全蝎、黄连、炙蜂房各10克,金银花、代赭石、生牡蛎各15克,玉蝴蝶1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分20包,每服1包,1日2次。开水冲服。

体会:全蝎、僵蚕、露蜂房解毒散结,消肿止痛;黄连、金银花、玉蝴蝶清热泻火,解毒利咽;代赭石、生牡蛎清热降火,软坚散结。诸药合用,消肿痛,利咽喉,功效不菲。

治疗咽喉肿痛的偏方

1、胖大海治疗咽喉肿痛。

2、带皮吃生黄瓜,可以有效的治疗咽喉肿痛。

3、新鲜的丝瓜榨汁,然后服用,可以有效的治疗。

4、将酱茄子细细嚼碎之后慢慢咽下汁水。

5、将新鲜的生韭菜捣碎之后敷在颈部,效果很好。

6、将益母草捣烂之后取出汁水,直接服用之后吐出。

7、将苦茶倒入之后取出汁水,然后服用。

8、选择适量的龙胆草,然后用水冲服,这样治疗咽喉肿痛效果很好。

9、将面粉和食醋混合并且搅拌均匀,然后涂抹在咽喉肿痛部位。

10、将山豆根旱灾口中,将产生的唾液慢慢的小口小口咽下,这样肿痛的情况自然而然就会恢复了。

11、把野生荞麦的新鲜叶子摘下来,然后把它剁碎,直到出汁水来,然后再加入少量的的米醋。然后用干净的羽毛沾上汁水扫我们的咽喉部位,这样自然就可以不吃药也可以痊愈了。

12、选择适量的食盐、枯矾,然后分开细细的研磨成为粉末,然后搅拌均匀,然后倒入一点放入咽喉部位,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咽喉肿痛偏方。

中医教你找准一个穴位,肥胖再也与你无关


这几年,您察觉自己身型、腰围有变化吗?据调查发现,中国男人近25年平均腰围增长14厘米。到目前为止,中国有3亿多的超重及肥胖人群,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比例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肥胖定为疾病,并警告:"肥胖是21世纪危害全人类健康的元凶",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敌人。

身体肥胖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癌症决定因素,包括结肠癌、乳腺癌、肾癌在内的6种癌症,都已证实与身体的肥胖有关。

当人胖到一定程度时,肌肉和脂肪会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现象。大约数年至数十年后,过度工作的胰岛细胞就会出现衰竭,发展为糖尿病。

大量脂肪堆积易引起白天嗜睡,夜间睡眠差,并出现打鼾、水肿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是导1致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它还会加大心梗、中风的发病率。

肥胖最常见的合并症就是高血压。美国一项调查指出,超过标准体重15公斤的人中,30%患有高血压。

大部分肥胖病人脂肪代谢紊乱,出现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高脂血症随时会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被称为"无声杀手"。

起腰腿肩背酸痛,甚至造成关节变形,严重影响肢体活动。由于肥胖导致的蛋白代谢紊乱造成身体尿酸过高,从而引起痛风的发作。

可见肥胖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中年以后,人就会慢慢发福,这个时候更要对腰围重视起来,因为这不仅是面子问题,更是健康的大问题!

肥胖自测:如何判断是否超重和肥胖?

有人认为,依据所测量的身高、体重,计算所得出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就可以判断(超过25即为超重)是否超重和肥胖。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粗略的估算方法,要判断是否有患上三高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要依据腰围的尺寸。

腰围过于肥胖者,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男性大于90厘米则算超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肥胖人群了,这类人在医学上被称为"向心性肥胖",患疾病的可能性比一般的肥胖者更高,常常患有"代谢综合征",长此以往甚至会直接影响寿命。

腹部肥胖比肥胖更加危险!那么,人体肥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肥胖不是吃得太多而是排得太少

很多时候,许多人都以为是吃得太多,其实不然,主要是排得太少。肥胖会让身体的代谢发生障碍,导致"出不敷入"。

长期堆积在体内的脂肪、过多的胆固醇、代谢积蓄产物、环境毒素等废物会诱发各种慢性病的产生,甚至会引发癌变。因此,要解决肥胖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排毒。

其实,我们人体自带一个能"瘦身排毒"的穴位,它就是我们的肚脐。在中医学里,肚脐其实是唯一能看得到、摸得到的穴位--神阙,也是个能够防病治病的地方。

中医看来,神阙穴是名副其实的"瘦身排毒"大户,当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是靠脐带连接母体来供给营养的,所以没有神阙穴,生命将不复存在。正是利用同样的原理,通过神阙穴给药吸收率非常高。

北京台《生活面对面》在录制现场做了一个实验,把大蒜捣成泥敷在肚脐里,用艾条熏烤,十分钟以后,嘴巴里面就出现了明显的蒜味。它证明肚脐不但能诊病,还能吃药治病。

其实肚脐不光能吃出蒜味还能吃出酒味来,古书《理论骈文》中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

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海,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脑及胞宫,能通全身经脉穴位,所以刺激肚脐也就是神阙穴就能对整个机体有激发和调整功能进行排毒,从而治疗全身疾病。

通过神阙穴治疗内病是中医外疗法中的一种,目前的医学也证实,药物可穿透皮肤表面结构,而被人体吸收。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的地方,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渗透力强。脐下丰富的静脉网也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条件。

敷脐法就是脐疗的一种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将中药材贴敷肚脐,药效可以迅速渗透,到达组织及微循环,获得调和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比吃西药、打针等其他治疗手段更安全更有效。

一位坐堂老中医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了一个适用于中老年人减重消肚腩排毒、防心血管病的敷脐方:

药材:决明子、白术、桂皮、当归、六月雪、茯苓、神曲、女贞子、泽泻、黄芪、丁香。

做法:将以上中药材磨粉调和熬成膏状,中间放置磁石,贴敷肚脐,每日睡前贴,起床揭掉。

桂皮、当归、丁香和黄芪都有暖宫和补气的作用,而决明子、六月雪女贞子、泽泻等都是中医里边的减肥神药。

这个中药肚脐减肥法,是老中医祖传秘方作用在神阙穴上,疏通肠经、胃经、上调脏器,下活气血,开通阻塞,疏通三於,促使身体排出於气,淤血,瘀脂,从而改变体质,还能治疗痛经和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实现由胖到瘦,而睡觉时,人体的新陈代谢最旺盛。

中老年肥胖一定要重视起来,肥胖不是一个面子问题,而是健康问题。别让肥胖侵蚀了你的身体,别让心血管疾病、癌症找上门!

便秘怎么办?中医教你按摩穴位助通便


中医教你按摩穴位助通便

专家推荐穴位按摩,可交叉进行,每次按摩20分钟左右:

天枢:属足阳明胃经穴,又是手阳明大肠之募穴,位于神阙穴(脐中)旁开两寸处。

具有调理肠胃、行气活血之效,尤适宜气滞所致之便秘。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两次。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具有调理脾胃、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之效,并有强壮作用,尤适宜气血亏虚所致之便秘。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两次。

敲带脉:也就是敲身体两侧、腰边的赘肉。

带脉有“总束诸脉”的作用,敲击带脉能提高人体的排毒能力,改善便秘。需要注意的是,敲击时用力并不是越大越好,以身体能承受为宜。每晚睡觉前躺在床上,用手来回敲打即可。

揉摸腹部:通过揉摸腹中部的大横穴位、天枢穴和下腹部的气海穴、腹结穴等,也可以达到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的作用。

按摩时将两掌重叠,扣于脐上,稍加用力,沿顺时针方向按揉,力度要渗透进腹腔,令肠道能跟随手掌在腹腔中动,以腹内有热感为佳。

支沟:属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位于腕背侧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具有清三焦热、通关开窍、疏经活络之效,适用于习惯性便秘。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两次。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穴,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之会穴。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具有健脾益气、调补肝肾之效,应用极为广泛,尤适用于女性便秘患者。

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两次。

按摩腰骶:身体坐直,两手五指并拢,以掌根自上而下地推擦腰骶部,直至腰骶部发热。

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系大肠在背之腧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具有通调大肠气机的作用,可用于燥热伤津所致之便秘。

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2次。

中医教你一个延缓衰老的妙计


现在很多人都讲究足疗,其实足疗是有科学的根据的,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年逾花甲仍然精力旺盛,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坚持按摩脚心。

在中医看来,脚心的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按摩涌泉穴,有滋阴补肾、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经常搓脚心,能活跃肾经内气。强壮身体,防止早衰,有利于健康长寿。老年人常按摩脚心,还能防止腿脚麻木、行动无力、脚心凉冷等现象。

这里介绍三种搓脚的方法:

干搓:

用左手握住左脚背的前部,用右手沿着脚心上下进行搓动100次,用力要适中,搓至脚心发热为止。然后,右手对右脚做同样动作。

湿搓:

把双脚浸泡在温度适中的水盆中,浸泡至双脚发红,然后擦干再按干搓的方法搓脚。

酒搓:

从酒瓶中倒出30克左右的白酒,然后按干搓的方法搓脚时,用手蘸少许白酒再搓脚。如在搓脚时把酒搓干了,需再蘸少许白酒继续搓脚数次即可。

上火牙龈肿痛怎么办,中医教你去火的食疗方


牙龈肿痛是上火的最典型症状。由于天气干燥、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熬夜等原因,很多人都会出现上火的症状,上火之后牙龈肿痛对于我们日常的进食会产生很大影响。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去火治疗牙龈肿痛呢?

一: 枸杞粥

1: 枸杞粥制作起来时很简单的,我们在制作之前需要准备的食材有枸杞子、糯米。方法:糯米、枸杞子分别洗净,加水放置30分钟,以文火煮制成粥即可。每天服用1碗。具有滋阴润喉的功效,适用于慢性喉炎咽喉干燥者。

二: 芝麻红糖粥

1: 材料:芝麻5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方法:先将芝麻炒熟,研成细末。粳米煮粥,待粥煮至黏稠时,拌入芝麻红糖稍煮片刻即可食用。此粥气香味美,适用于肝肾不足、头昏目花、肺燥咳嗽等症。

三: 萝卜鲜藕汁

1: 材料:生萝卜数个,鲜藕1斤。方法:我们把生萝卜和鲜藕都洗干净之后切碎再把它们弄成汁,含在嘴里面多次,联系用3天左右,就可以治疗由于心火旺盛而导致的口腔黏膜溃疡。

四: 萝卜汁

1: 材料:萝卜数个。方法:萝卜洗净,切碎,捣烂取汁。以汁漱口,每日数次,具有清热解毒、散淤血、消积滞功用。

五: 西瓜汁

1: 西瓜汁是非常容易做的,需要的食材就是西瓜,西瓜是水分充足,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水果,有着很多的降火解暑的作用。方法:挖出瓜瓤挤汁液。瓜汁含于口中,约2-3分钟后咽下,再含新瓜汁,反复多次,具有清热解毒、促进口腔溃疡愈合的功效。

六: 甘蔗萝卜饮

1: 材料:甘蔗汁、萝卜汁各半杯,百合100克。方法:将百合煮烂后混入两汁备用。每天临睡前服用1杯。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适用于嗓音疲劳和慢性喉炎,虚火偏旺,喉干咽燥,面红、手足心热者。

七: 鲜石榴汁

1: 材料:鲜石榴两个。方法:剥开取籽,捣碎,以开水浸泡,凉后过滤。一日含漱数次。有杀菌、消炎、消肿、促进口腔溃疡愈合的功效。

八: 胖大海

1: 药性甘淡平和,取1-2颗放在杯子里,用沸水一泡,片刻之间,胖大海就会在水中泡开,似开花状,即可服用。其味微苦不涩,带有清凉之感,可当茶喝。但要注意:胖大海属凉性中药,有虚寒症状者不宜久服。

九: 牙龈肿痛是上火的表现

是常有的现象,和我们平时作息以及饮食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太担心,这中现象时非常容易治疗的,我们可以吃一些杜绝牙龈上火的药膳,就能够预防以及治疗的,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口腔卫生。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