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作大养生

2021-06-19 │ 小动作大养生 养生小动作

每日一个小动作远离肝病 按这5大穴位巧养肝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只有作好了平日的养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中医养生的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每日一个小动作远离肝病 按这5大穴位巧养肝”,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5大养肝要穴

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

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yS630.Com相关推荐

5个小动作帮你养生治病


本文导读:便秘的时候揉揉肚子、疲劳的时候搓搓脸,这都是养生的方法,一些小动作也会有大功效,下面我们来看看5个小动作帮你养生治病。


日常养生除了注意饮食、运动、睡眠外,还要注意一些小细节,在遇到身体不适的时候,其实一些小动作就可以帮我们有效缓解。

1、便秘时揉揉肚子

便秘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了,便秘问题说它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经常便秘的人往往没有食欲,感觉腹胀难受,而且时间长了,身体内的毒素没有排除,毒素堆积的话会危害身体健康。治疗便秘很多人就会想到香蕉,吃香蕉可以缓解便秘,但是要是熟透的香蕉。其实,治便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揉肚子,这种方法既方便又没有副作用,比服用药物好多了,那么,怎么揉肚子能缓解便秘呢?揉肚子并不是随便乱揉就可以的,我们可以选择在洗澡的时候来揉肚子。洗澡时将手掌放在腹部,顺时针方向来按摩,按摩的同时我们要配合呼吸,一呼一吸,大口的吸气呼气,同时也可以用蓬头淋腹部,这样按摩就可以治疗慢性便秘,还可以防止痔疮。如果是神经性便秘的话,要用40℃热水沿着肠部冲3分钟,然后再用25℃的温水再沿着肠部冲10秒钟,如此反复5次,可以增加大肠的蠕动,从而达到治疗便秘的效果。

2、牙痛时按按虎口穴

牙痛时很可怕的,有些人半夜牙痛的受不了去医院,其实,牙痛时身体有个止痛穴 虎口穴。虎口穴与我们的脑部某个区域有着固定的联系,按压或者冷敷可以阻挡传达疼痛信号,虎口穴的位置很好找,将我们的拇指与食指合拢,合拢处的最高位置就是虎口穴,按压的时候朝着小指的方向用力可以达到更好的止痛效果,另外按压下关穴(下颌与颧骨之间的凹陷处)也可以止痛。在牙痛处放上大蒜、花椒也可以止牙痛。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是孕妇牙痛,最好还是不要按摩虎口穴。

3、疲劳时搓搓脸

当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或是疲劳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去搓脸,这样可以达到提神醒脑的效果,这是因为我们面部有很多敏感的神经和表情肌,搓脸能刺激这些神经,让我们的血液流动的更快些。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温水来洗脸、搓脸,因为40℃与我们的人体体温最接近,用40℃温水洗脸最能起到消除疲劳的功效。可能有些人认为水温低些更能消除疲劳,其实,水温太低的话血管收缩,反而不利于缓解疲劳。

4、深呼吸增强肺活量

感觉胸口烦闷的时候,深呼一口气可以让我们觉得舒服些,深呼气其实也是一种养生方法。清晨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空旷的地方,比如庭院、公园,先热热身,扭扭腰、踢踢脚,舒展一下身体,然后再进行深呼吸,一般10-15分钟,这样做不仅能增强我们的肺活量,还可以让头脑更清醒些,能振奋精神,特别是对于活动不便的人来说,这种方法时最简单的保健方法。


5、痛经按摩关元穴

大部分女性在经期都存在些痛经问题,有些人痛经症状轻一些,只是感到有点疼痛,不会影响生活,而有些人痛经则比较严重,会痛的坐立不安。想要缓解痛经可以试试按摩关元穴。关元穴在我们肚脐眼的正下方三寸的地方,具体取穴的话,将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放在肚脐眼下方,小指与肚脐眼竖中线位置的交点就是关元穴,按摩可以起到缓解痛经的作用,还可以理气和血、补肾壮阳,日常经常按摩也可以起到保健的功效。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养生小方法,养生不是非要吃些名贵滋补药,有些小方法其实比这些滋补药保健效果更好。 (99健康网(.cn)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按摩这5个穴位可以养肝护肝


本文导读:按摩也可以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那么,哪些穴位可以养肝?按摩这5个穴位可以养肝护肝。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饮食、睡眠、压力等都会影响到肝脏的健康,中医认为,按摩相关的穴位可以起到养肝的功效,下面我们来看看养肝的主要5个穴位。

1、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 滋水涵木 。

2、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 敦 是厚的意思, 大敦 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 井 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 大敦 穴。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大敦穴 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3、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4、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 水潭 ,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 俞原配穴 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行间穴 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 行间穴 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多揉 行间穴 ,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养肝的5个穴位,想要养肝就可以多按摩这些穴位,另外,要少喝酒、保证睡眠。

补肾养胃护心竟只需要一个小动作


经过数千年的钻研和沉淀,穴位养生的神奇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中医认为,人体经脉上有361个穴位,如果再加上经脉之外的穴位,就有上千个。具体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困难,因此穴位养生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点远。中医院推拿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总结出便于大家记忆的7个养生要穴,平时按揉几下,可助您强身健体,祛病养生。

明目醒脑穴

风池

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常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按揉以上穴位,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此外,按揉风池穴和周围肌肉,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病、外感风寒、内外风邪引发的头痛,以及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的颈部疲劳。工作间隙,轻叩风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

养胃穴

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补肾固元穴

关元

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就是关元穴。按揉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对男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对女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按揉关元穴前,要先搓热手掌,将掌心对准腹部的关元穴做搓揉的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

养护心脏穴

内关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距离两个手指宽的两条筋之间。按揉内关穴有助于血气畅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护心脏,内关穴还是个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发心脏病时,先让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间,配合按揉内关穴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内关穴还能缓解头疼、口干、嗓子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清热止痛穴

合谷

合谷穴又称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合拢后,隆起肌肉最高处。合谷穴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的作用,对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由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烧、上火牙疼,吃了药不能马上见效,均可通过指压合谷穴来缓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胀为宜。如果伴有发烧,可用瓷汤勺刮颈后部皮肤或用手指揪拉周围皮肤,直到发红发紫,有助于排出热毒,较快退烧。

解腰背酸痛穴

委中

委中穴位于膝内窝腘窝处中点。中医讲,“腰背委中求”,长期久坐、姿势不当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畅腰背气血。按揉委中穴时,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肾虚引起的腰痛还是要以补肾为本。

舒筋活络穴

阳陵泉

阳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时候要端坐不动,用手摸腿,膝关节外下方有一个突起,叫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阳陵泉的位置。平时按揉阳陵泉,再配合活动肩膀,可以缓解肩膀周围的疼痛。此外,阳陵泉还对乳房胀痛、两肋胀痛,肋间神经痛有缓解作用。

叩齿养健康 中医养生小动作


说到底叩齿养健康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包括上下两排牙齿之间的叩击,还有给门齿臼齿等部位进行叩齿。要把握相应的力度和次数是很重要的。早晨起来就进行一定数量的叩齿的动作会让自己的身体更好,有利于细嚼慢咽从而达到养生和减肥的双重目的。
叩齿养健康 中医养生小动作

中医上认为叩齿能够集聚精神、固齿健肾。现代医学对叩齿没有专门研究,不过营养师或健康专家都建议进餐的时候应该细嚼慢咽,认为进餐时增加咀嚼次数不仅使人容易获得饱腹感而减少食量,而且有降低精神负担的作用,表现为心率和血压都有所下降。

叩齿的步骤有1:分步叩齿--先叩门齿二十下,然后叩左臼齿和右臼齿各二十下,最后再叩门齿二十下。

2:上下牙之间的叩齿--:轻闭嘴唇、上下牙齿相叩击36次,能促进口腔、牙齿、牙床和牙龈的血液循环,增强唾液的分泌,从而收到清除污垢,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及提高咀嚼功能等作用。所以说叩齿是养生的不可少的小动作哦!

做叩齿的动作有利于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要知道中医养生小动作有很多,像cuo脸转动眼球,而叩齿养出的健康自然是相当简便易行了。

3个小动作使经络通畅


【导读】经络就像道路、河道、网络、生产线,如果体内的经络拥堵,势必造成气血运行阻碍,养分不能运送过来,垃圾无法及时排除,信息传递不畅,3个小动作使经络通畅相应脏腑功能受到影响,久之疾病形成。经络不通,身体就会出现许多毛病,使经络通畅的3个小动作。

3个小动作使经络通畅

在北方,冬天集中供暖时,家里的暖气不热,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暖气管道堵塞不通,热水过不来;二是锅炉房的师傅煤填的少,热量不够,水都没开;三是锅炉里的水太少了,没等怎么烧就干了。现在手脚冰凉的人很多,在中医看来这就是病。产生的原因要么人体阳气不足,没有力量把气血送到肢端;要么经络不通,气血堵塞过不来。

1、踮脚

双脚同时踮起,只用脚尖着地,两腿不停地上下抖动。两腿肌肉不停收缩和放松能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还可双足并拢着地,用力抬起脚跟,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久坐的人最好1小时左右做1次踮脚运动。

踮脚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可锻炼屈肌。从经络角度看,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使下肢气血运行通畅并温养肌肉。

3个小动作使经络通畅

2、叩腰

双手握空心拳,反手背后,以双手拳背缓慢、有节奏地交替叩击腰骶部。注意手法要平稳,力量由轻到重,不可突然使蛮力。可从骶部向上叩至手不能及为止,再向下叩击至骶部,如此反复;也可两手搓热,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附近。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沿脊柱上行,经常叩腰骶部不仅能疏通血脉和强壮腰脊,还能固精益肾,对脊背疼痛、腰膝酸软等有较好疗效。

3、转头

不管坐着或是站着,只要有空闲就可闭上眼睛,先抬头尽量后仰,再低头使下颌尽量抵到胸前,使颈背肌肉拉紧和放松。然后头部缓慢绕圈,做圆周运动,向左右两侧各倾斜10~15次。最后将腰背挺直靠在椅背上,两手在颈后抱拢片刻。

颈部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加颈部肌肉力量,缓解落枕、颈椎病、颈肩臂疼痛等病症。但老人做此动作时不可过于激烈,以免造成伤害。上班族每隔1~2小时最好活动5~10分钟。

这种经络疏通的方法,简单、易学,好操作,按照动作要领,坚持实践,人人都可以自我疏通经络,动手呵护健康。

古人养生的7个小动作


明代医家胡文焕总结前人健康长寿经验,提出养生“小动作”的健身方法,简单易行。

背宜常捶阳气旺

捶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

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可安神宁心,对中老年人所患多种慢性病具治疗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



面宜多擦气血平

面宜多擦气血平。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搽10余次。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

同时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为运睛,即眼球转动。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古人认为背部为督脉之所居,是太阳膀胱经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从背部起,故背部应常保温暖。

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人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称为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能健肾强腰、滋阴壮阳、益气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有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后,再右脚做。能舒展四肢关节。此法对于中老年人预防肩周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具有益处。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称为干沐浴。即将二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臂,从上而下,胸部、腹部、后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

以上方法均为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做到的,动作要轻缓,次数可由少到多逐步增加,贵在坚持,必有益处。

落枕扭腰 按一个穴位搞定


一、落枕:

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患者经常是头一天晚上睡觉时脖子还好好的,但一觉醒来,便发现脖子酸痛,不能转动,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

这时,只要你按摩特定的落枕穴,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落枕穴位于人体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按压时,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侧面,用较大力气来回按压。双手皆要按压。

二、闪腰:

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闪腰时可按摩上仙穴,非常显效。


上仙穴位于第五腰椎正下方凹处。人体双侧肋弓下缘连线与脊柱的交点对应的是第二腰椎,只要向下再数三个突起就是第五腰椎了。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此穴对慢性腰部疼痛也非常有效。

三、鼻衄:

鼻衄俗称流鼻血,在天气干燥时常有发生。发生鼻衄时除了低头、用冷毛巾湿敷头部等外,还可以按压止血点来加快止血。

止血点位于面部正中线与发际交界处上一拇指宽处。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以上各法只适用于家庭日常应用,请读者酌情使用,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养肾纠虚推拿按摩“小动作”


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壮,与肾的强弱有关。当寒冬到来时,人体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和热量以御守,倘若肾功能弱虚,就会因火力不足,出现头晕、心慌、气短、腰膝酸软、乏力、小便失禁或尿闭等症状,这是肾阳虚。还有的人由于体内津液亏少,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燥咽干、潮热颧红、盗汗、小便短黄等,此为肾阴虚。

养肾纠虚的方法很多。如多晒太阳,多食热量高和温补肾阳的食品,选服补肾的药品,等等。但从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养生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运动养肾纠虚,是值得提倡的积极措施。这里,向读者介绍几种有助于养肾纠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

腰部按摩操有两种做法。

一、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二、两手握拳,手臂往后用两拇指的掌关节突出部位,自然按摩腰眼,向内做环形旋转按摩,逐渐用力,以至酸胀感为好,持续按摩10分钟左右,早、中、晚各一次。腰为肾之府,常做腰眼按摩,可防治中老年人因肾亏所致的慢肌劳损、腰酸背痛等症。

脚心按摩法

中医认为,涌泉穴直通肾经,脚心的脚泉穴法是浊气下降的地方。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身健康,防止早衰,并能舒肝明目,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咯血、鼻塞、头痛等有一定的疗效。脚心按摩的方法是:每日临睡前用温水泡脚,再用手互相擦热后,用左手心按摩右脚心,右手心按摩左脚心,每次100下以上,以搓热双脚为宜。此法有强肾滋阴降火之功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虚热症效果甚佳。

强肾健身操

1.端坐,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屈肘侧举,手指伸向上,与两耳平。然后,双手上举,以两肋部感觉有所牵动为度,随后复原。可连续做3至5次为一遍,每日可酌情做3至5遍。做动作前,全身宜放松。双手上举时吸气,复原时呼气,且力不宜过大、过猛。这种动作可活动筋骨、畅达经脉,同时使气归于丹田,对年老、体弱、气短者有缓解作用。

2.端坐,左臂屈肘放两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抛物动作3至5遍。做抛物动作时,手向上空抛,动作可略快,手上抛时吸气,复原时呼气。此动作的作用与第一动作相同。

3.端坐,两腿自然下垂,先缓缓左右转动身体3至5次。然后,两脚向前摆动10余次,可根据个人体力,酌情增减。做动作时全身放松,动作要自然、缓和,转动身体时,躯干要保持正直,不宜俯仰。此动作可活动腰膝,益肾强腰,常练此动作,腰、膝得以锻炼,对肾有益。

这一个小动作,助消化、除便秘,好处这么多!


这个动作就是——揉肚子!

揉肚子的技巧

平躺在床上,肚皮放松,将两只手搭在一起从右下腹开始,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绕着肚脐揉肚子。按摩时一定要轻柔,力量要适中,由轻到重,微微感觉到腹部发热为宜。

3、防治胃肠病

胃肠是我们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可以说是生命的加油站,人体所需的营养大都要通过肠道吸收;同时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排污站,大部分人体废物及毒素是通过肠道排出的。这枢纽部位出现问题,可不好受。

每天揉揉肚子,是防治胃肠病最简单、最有效的选择。特别是“老胃病”,揉揉肚子还能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一般选在晚上进行比较好,基本不进食了,减少胃肠压力。

4、增强抵抗力

经常给孩子摩腹,具有健脾消食、促进食物营养成分吸收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体质。家长用掌根或手掌大鱼际轻轻摩揉孩子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划圆,以腹部微微发热,并有排气为佳。

此外,家长用拇指从孩子膝关节下缘开始,轻柔地按揉小腿前面的肌肉,还有助于孩子力量的增长。

5、运动后帮身体恢复

腰是人体中轴线,覆盖在腰部周围的腹部肌肉是人体的核心肌群,基本上任何运动都要用到。运动后呼哧带喘,体内各个脏器处于兴奋中,腹压也较高,此时,揉揉肚子就能解决问题了。

方法很简单,以肚脐为圆心,慢慢向周围扩展轻轻按压,20次为一组,两三组就行。

还有一些人跑步后肚子疼、腿抽筋等,乳酸排不出去就会导致肌肉酸痛。此时通过按摩腹部,促进了血液回流内脏,可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肝脏的血液循环加快后,可加速对各种代谢废物的处理,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将积在肌肉表面的乳酸带走,加快身体恢复。

常按5个穴位养肝补肝 呵护你的肝脏健康


中医认为,通过按摩相关的穴位,可起到滋阴补血,养肝补肝的作用。关于按摩养肝,人们必须要知道5大养肝要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养肝穴位的按摩方法,呵护你的肝脏健康。

1、大敦穴: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2、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3、行间穴:“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4、肝俞穴: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5、太溪穴: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使经络通畅的3个小动作


导读:使经络通畅的3个小动作,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不通,身体就会出现许多毛病,使经络通畅的3个小动作,一起来学习吧。

中医讲究取象比类,透过现象来揭示本质,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给我们提示:道路拥堵,人流、物流不畅;河道拥堵,河水不能灌溉良田;网络拥堵,信息不能传递;生产线拥堵,资源浪费、产能下降;下水道拥堵,城市内涝。

经络就像道路、河道、网络、生产线,如果体内的经络拥堵,势必造成气血运行阻碍,养分不能运送过来,垃圾无法及时排除,信息传递不畅,相应脏腑功能受到影响,久之疾病形成。

在北方,冬天集中供暖时,家里的暖气不热,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暖气管道堵塞不通,热水过不来;二是锅炉房的师傅煤填的少,热量不够,水都没开;三是锅炉里的水太少了,没等怎么烧就干了。现在手脚冰凉的人很多,在中医看来这就是病。产生的原因要么人体阳气不足,没有力量把气血送到肢端;要么经络不通,气血堵塞过不来。

与供暖的原理相类似,身体的健康取决于三方面,首先先天之本的肾气充盈保证动力正常;其次后天之本的脾对食物的吸收、转化功能正常,保证营养充足;最后经络畅通,使气血、信息的传输快速、有效。由此可见,经络畅通是健康的基础。

使经络通畅的3个小动作

1、踮脚

双脚同时踮起,只用脚尖着地,两腿不停地上下抖动。两腿肌肉不停收缩和放松能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还可双足并拢着地,用力抬起脚跟,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久坐的人最好1小时左右做1次踮脚运动。

踮脚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可锻炼屈肌。从经络角度看,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使下肢气血运行通畅并温养肌肉。

2、叩腰

双手握空心拳,反手背后,以双手拳背缓慢、有节奏地交替叩击腰骶部。注意手法要平稳,力量由轻到重,不可突然使蛮力。可从骶部向上叩至手不能及为止,再向下叩击至骶部,如此反复;也可两手搓热,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附近。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沿脊柱上行,经常叩腰骶部不仅能疏通血脉和强壮腰脊,还能固精益肾,对脊背疼痛、腰膝酸软等有较好疗效。

3、转头

不管坐着或是站着,只要有空闲就可闭上眼睛,先抬头尽量后仰,再低头使下颌尽量抵到胸前,使颈背肌肉拉紧和放松。然后头部缓慢绕圈,做圆周运动,向左右两侧各倾斜10~15次。最后将腰背挺直靠在椅背上,两手在颈后抱拢片刻。

颈部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加颈部肌肉力量,缓解落枕、颈椎病、颈肩臂疼痛等病症。但老人做此动作时不可过于激烈,以免造成伤害。上班族每隔1~2小时最好活动5~10分钟。

这种经络疏通的方法,简单、易学,好操作,按照动作要领,坚持实践,人人都可以自我疏通经络,动手呵护健康。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