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的养生方法

2021-08-16 │ 看中医的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汇眼睛看健康

中医看口味轻重与健康 重口味的危害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中医养生这方面的知识您掌握多少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中医看口味轻重与健康 重口味的危害》,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现在重口味这个词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了,但是以前的重口味指的是我们对于五味的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五味,其实五味我们真的不能吃的太重,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口味轻重对健康的影响吧!

口味重会给我们的身体器官带来过重的压力的,会造成我们身体不堪重负的。

中医看口味轻重与健康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酸、辛、苦、甘、咸五种味道与五脏有着特定的“亲和性”。《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其中,酸味食物如青梅、山楂、橙子等,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制肝火、补肝阴,是肝脏的爱;辛味食物包括葱、姜、蒜等,擅长发散风寒、行气止痛,有助宣泄肺气,防止外邪犯肺;苦味食物入心经,常吃苦瓜、莲子心等,能清热泻火,治疗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烦躁等症;

咸味食物指海带、海藻、紫菜、螃蟹等“天然咸鲜”的食物,而不是多吃盐,它们与肾气相通,能滋养肾精、软坚散结;甘味食物如山药、南瓜、米饭、红薯等,是补养气血、调和脾胃的“帮手”。

然而,万物相生相克,五味浓淡相宜能调养五脏,可若过偏过盛,则会顾此失彼,打乱五脏之间的平衡和制约。《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强调:“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酸多伤脾

酸能补肝,但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克犯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引起《黄帝内经》所说的“多食酸,而肉胝皱而唇揭”。因此,消化功能不好、大便溏稀等脾虚症状的人,要注意少吃酸食。

辛多伤肝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过量食用辛辣之物容易引起肺气偏胜,克伐肝脏,影响肝藏血、主筋的功能,导致筋的弹性降低,血运受影响。因此,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虚症状者,应少吃辣。

苦多伤肺

过多的苦可能造成心火太旺,进而克制肺气。肺主皮毛,苦味太多,皮肤可能失去光泽,毛发容易脱落,造成“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的后果。有肺气虚表现的人,如容易感冒、咳嗽、咳痰等,要适当控制苦味食品的摄入。

咸多伤心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味吃多可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损伤心的功能。心是血的统领者,其功能不足可使血脉凝聚,脸色变黑。因此,有心悸、气短、胸痛等不适的人,一定要少吃咸。

甘多伤肾

ys630.coM延伸阅读

饮食口味对健康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每一顿饭都缺少不了调料盒辅料的相互搭配才能做出一道道美味的饭菜,但是专家经常说饮食要清淡要少油少盐,但是基本上每个家庭中都无法做到这些要求,有很多人比较喜欢吃重油重盐的食物,如果长期下去的话就会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的病,所以请让我们的饮食务必清淡下来。

有些配料我们可以多吃有些不能多吃,长期的重口味会让味觉对于味道淡的菜尝不出一点的味道。作良调味料也会产生危害直接危害身体健康,所以如今就要好好爱护身体多多饮食一些清淡的食物。

花椒是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香气浓郁,是居家必备的调味品。具有定麻味、增香辛和除腥减膻的作用,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素有"调味之王"的美誉。花椒也是一味中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其药性辛热,归脾、胃、肾经,具有芳香健脾、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等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日:"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花椒含挥发油、生物碱、香豆素和有机酸,具有局麻、镇痛、抗炎、抑茵、抗氧化、抗肿瘤、杀虫等药理活性。

芥末,辛热无毒,具有温中散寒,通利五脏、利膈开胃的作用,能利九窍、健胃消食等。芥末香辣味可刺激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有开胃之功,能增强人的食欲。它还具有解毒功能,能解鱼蟹之毒,故生食三文鱼等生鲜食品经常会配上芥末。

生姜为芳香性辛辣健胃药,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温肺止咳等作用,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这些配料都是最常见的经常食用的,但是这些都是百无而一害的食疗,经常喝汤的时候用到这些就会互补这些食材里的营养,总之多多的食用这些配料就会让你慢慢达到一个养生的姿态,从而更加的注重身体健康科学的进行食疗。

重口味!谁说外国人不吃动物内脏!


谁说只有中国人吃内脏,外国也有很多内脏美食,看起来也非常美味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法国鹅肝

鹅肝营养十分丰富,是补血养生的最佳食物。法国著名的料理鹅肝是一种从被过份喂饲的鹅取出来的肝。欧洲人将鹅肝与鱼子酱、松露并列为“世界三大珍馐”。

英式的牛肾布丁

以牛肾为主料,初试会有些特殊的味道,吃惯了会觉得非常好吃,这也是英国小酒馆中的一种典型午餐。

意大利的传统炖牛尾

炖牛尾是意大利“穷人美食”的经典代表菜式。用深锅将牛尾和芹菜、大蒜、洋葱、香菜、胡萝卜、红酒、高汤一起焖煮,最后加盐、胡椒粉调味。牛尾经过6小时的焖煮已经软烂,与其他食材的味道融为一体。

玻利维亚牛舌盖饭

厚实松软的牛舌跟米饭也能搭配!融入胡萝卜、青豆、洋葱等配菜,让人欲罢不能~

巴西羊肉内脏卷

味道浓郁,能很好的遮住羊肉的膻味。爱吃羊肉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喔~

意大利牛舌宽面

意大利的面条举世闻名,跟牛舌搭配也很常见。

瑞士牛肚汤

牛肚补益脾胃、补气养血,营养十分丰富。(瑞士版乱炖,看起来却有着妈妈的味道)。

口味的差异 不同口味代表不同身体状况


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但是其实不同的口味反应出来的状况是不同的,对于有的人偏爱甜,有的人偏爱咸,我们都有不同的认识的,那么不同口味反应出来什么样的身体状况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不同口味表现出来的可能是我们身体出现问题了,那么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实是有说法的。

不同口味也代表不同的身体状况

喜爱吃偏酸的食物,说明肝虚了。酸在五行属木,和脏腑肝联系密切。若是人体脏腑功能正常,饮食上不会有偏颇。酸能补肝,但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克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因而酸味的东西吃得过多,嘴唇也会失去光泽,并往外翻。建议饭后容易消化不良,且有大便稀、说话声音低微等脾虚症状的人,少吃酸食。

喜欢吃苦味儿食物,说明心虚了。苦味能补心,过多的苦食则会克伐肺脏。所以当我们吃入的苦味东西过多时,就会损伤肺的功能。肺主皮毛,苦东西吃多了,皮肤会枯槁,毛发会脱落。易咳嗽、咳痰的人,多为肺气虚的表现,要尽量控制苦味食品的摄入。

苦味五行属火。心火旺盛,口舌生疮,可以用苦味的黄连泻心火。嘴巴里总感觉苦,说明胆火旺盛。

喜好甘甜,说明脾虚了。甜味可以补脾,过多的甜食却会引起脾气偏胜,克伐肾脏。由于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因此甜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使头发失去光泽、掉发。常会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的人,多有肾精虚的症状,建议不要多吃甜食。嘴巴里粘腻,甜甜的,说明有脾湿。

辛辣的食物,如辣椒,对人体的皮肤好。外感风邪侵袭人体的肌表,可用辛味的中药解表。过食辣的东西会引起肺气偏胜,克伐肝脏。由于肝藏血,主筋,辣的东西吃多了,会导致筋的弹性降低,血到不了指甲,就会易脆、易裂。因此,常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血虚症状者,应少吃点辣。

咸味入肾,咸味可以补肾,但吃多则会克伐心脏,损伤心的功能。心主血,咸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抑制血的生发,使血脉凝聚,脸色变黑。因此,常会出现心悸、气短、胸痛等心气虚症状的人,咸要少吃。

肝胆经络有问题还有哪些表现呢?

1、偏头疼。

2、黑眼圈。

中医养生 哪种口味伤了你的脏腑?


哪种口味伤了你的脏腑,正所谓众口难调,说的就是每个人吃东西的口味不相同。但是你了解吗?你偏爱的口味正在伤害你的脏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偏好,可某种味道的食物吃得太多,会伤害到相应的脏腑。

中医养生里特别讲究五味的均衡,认为过多食咸味,容易伤心;过多食甜味,容易伤肾;过多食辛味,会损伤到肝;过多食苦味,容易伤害肺;而过多食酸味,则是会伤脾。

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症状进行饮食调整。例如,辛辣食物过多会引起指甲干枯发裂,肌肉酸疼;甜食吃多了容易引起脱发和骨骼疼痛;酸味饮食过度会引起皱纹、口唇皲裂;苦味食物吃多了容易皮肤干燥、毛发脱落;而咸食过度会引起血液淤滞,血脂和血压异常。

现代人出现“三高”,除了与精神情绪失调、劳逸起居无常有关外,饮食不当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各种味道都不要吃太重,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五味都不要偏颇,简约而不失营养的饮食更利于机体的休养生息。

详解不同口味食物的不同疗效


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医是我们国人的一个瑰宝。随着信息的普及,中医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近代营养学相比,中医对食物的认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要全面深刻得多。

中医将食物的味道分为辛甘酸苦咸,称为五昧。辛,就是辛辣。甘,就是甘甜。此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

中医的归经理论讲:“五味入口,各有所归”,这个“归”是指五味在进入人体后喜欢进入哪个脏器,具体来讲就是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进入人体的脏器不一样,对身体所起的功效就不一祥。食物同药物一样,有的归一种脏器,有的归两个或三个脏器。具体每种食物所归脏器请参考中医的食疗著作。在这里只介绍五味的归经。

辛辣的食物

辛辣的食物都是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生姜、辣椒、葱、蒜等,在进入人体后所起的作用是通血脉、行气,有宣散的功能,还能促进肠胃的蠕动,增强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身体内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能祛散风寒,疏通经络。当身体受到风寒侵入时,吃些辛辣的生姜、葱、蒜等食物就能使身体发汗,宣散外寒,就能治疗因风寒引起的头痛、感冒、咳嗽、胃痛、腹痛、腹泻。当遇到因寒凝血脉不畅引起的腰痛、腿痛、关节痛及胃痛、腹痛、背痛、痛经、心绞痛时,吃些辛辣的生姜、辣椒、葱、蒜等,能行气、祛寒、通经络、止痛。

但辛辣的食物主要是入肺,而中医理论中肺为娇脏,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与秋气相通等等,如果辛辣的食物吃得过多,肺就容易燥热、上火。肺热重了,一是容易胸闷、燥咳,二是容易口、鼻、皮肤长疖疮,三是容易大便干燥、便秘。秋天气候多干燥,所以秋天应该以润肺为主,辛辣的食物就要少吃了。

甘甜的食物

甘甜的食物在中医的食物分类中是非常多的,几乎占了常用食物的80~90%,如:

性平的食物有:大米、玉米、南瓜、黄豆、猪肉、鸡肉、鲤鱼、花生、山药、胡萝卜、大白菜、青菜、豇豆、土豆、芋头、香菇等。

性温、性热的食物有:糯米、燕麦、牛肉、羊肉、乌骨鸡、麻雀、蚕蛹、海马、羊奶、鳝鱼、淡菜、鲢鱼、带鱼、桃子、核桃仁、樱桃、红糖、人参、杜仲、当归等。

性凉的食物有: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绿豆、鸭肉、兔肉、马奶、苹果、茄子、金针菜、豆腐、藕、丝瓜、黄瓜、冬瓜、金针菇、蜂蜜等。

性寒的食物有:螺蛳、乌鱼、香蕉、桑椹、西瓜、荸荠、空心菜等。

甘甜味的食物有补益、强壮身体的作用,凡血虚、五脏虚弱的人都比较适宜。甘甜能消除肌肉紧张,缓解疲劳,补充能量。

甘甜味是入脾的。脾脏为后天之本,是血液生化之源,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都要依赖脾脏所生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脾有一个特点就是喜燥怕湿,最能养脾胃的是那些性平、性温的甘甜食物,而经常使用性凉、性寒的甘甜食物就会伤脾。

当你已经感觉疲劳乏力,出现了脘腹胀满、痰多、腹泻、便溏、水肿以及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萎黄、唇、舌、指甲无华等脾虚、血虚症状时,说明你的脾胃已经受伤,变得非常虚弱了,身体已经是血少了。这时千万要警惕那些香甜味的,可口、诱人却是寒性的甘甜食物,如香蕉、桑椹、西瓜、甜瓜、荸荠等都不要再吃了。除了夏季,上面提到的凉性甜味食品也尽量不要吃了,这是保护脾胃最好、最省事的方法。只要管住入口食物的质量,提供给身体它需要的食物,你的脾胃就会好好地为你工作。保护脾胃是保证健康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矛盾,越是香甜诱人的食物,越是藏有重大隐患;而越是平淡的食物,却越是你身体最需要的。

酸味的食物

酸味的食物除了醋、酸奶外,大多数都是水果,而且同时多伴有甜味,如性平的葡萄、山楂、李子、花红;性温的杏子、荔枝、柠檬、金橘、杨梅、石榴、木瓜;性凉的梨子、芦柑、橙子、草莓、芒果、枇杷、西红柿;性寒的柚子、杨桃、猕猴桃等。

酸性食物有增进食欲、健脾开胃、舒肝理气、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酸味是入肝的,中医认为肝的功能除了藏血之外,肝还主疏泄,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同时分泌胆汁,有助于油脂类食物的消化吸收。肝喜舒畅、通达,而酸性食物多具有舒肝、理气、顺气的功效。所以肝脏不好、肝火旺的人不适宜吃辛辣上火的食物,而酸甜性平、性凉、性寒的食物对肝火旺的人最好,性温的酸甜食物如杏子、荔枝、柠檬、石榴就要尽量少吃。但如果病人在肝火旺的同时脾胃已很虚弱,那么性寒、性凉的酸甜食物就不要吃了,只吃性平的酸甜食物就可以了。

苦味的食物

苦昧的食物有性寒的苦瓜,性凉的莲子心、苦丁茶,还有苦中微带甘甜的性平的白果,苦中微带甘甜的性凉的百合、芹菜、慈姑、绿茶、啤酒、菊花、西洋参、决明子,性温的咖啡等。

苦味具有清热、除燥湿的功能,就如人们最常吃的苦瓜,就有祛暑解热、明目清心的作用;莲子心性凉味苦,有清心火、降血压、止汗、养心神的作用;咖啡性温,功效是强心、兴奋、提神醒脑。

苦味是入心的。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心主神志,主神明;心为阳脏,主阳气,在四季中与夏气是相同的。心本身为阳脏,夏天是阳气最旺的季节,所以夏天最容易心火旺,症状有目赤、发烧、舌尖红肿、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有的心火旺的病人还伴有心悸、失眠、烦闷、急躁等症状。而苦入心经,苦味的食物多数寒凉,所以到了夏天人们都喜欢吃一些带有苦味的食物以降心火、除烦闷、解著热。所以苦味食物只适合夏天或平时遇到内热大、心火旺的时候适当食用。如果将苦味食物作为保健品常年使用,虽然泻了心火,却也导致了心的阳气不足,心脏跳动的力量就会减弱,血液运行的速度就会减慢,全身的供血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有句话叫“苦寒伤心”,大量的苦寒食物是能损坏心脏的,是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速度的。

咖啡是温性的苦味食物,有强心的功效,但心脏过于兴奋不利于睡眠,所以只能适当地喝一些,不能大量长期饮用,否则将加速心脏的内耗。

咸味的食物

咸味的食物除了盐、酱油、面酱外,多为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藻、海蜇、乌贼鱼等。除了海蜇、鸟贼鱼性平之外,大多是大寒的食物。

咸味入肾经,咸的代表是盐,功效有补肾、引火下行、润燥祛风、清热渗湿、明目。李时珍说:“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乃药气入本脏也。”适当的食用能补肾强腰,强化骨骼,使身体有劲,充满活力。但吃了过多的咸味食物反而伤肾。咸味食物多是大寒,久食大寒食物不但伤肾,降肾火,同时也损伤脾胃。所以,咸味是维持生命活动中必须的,但一定要注意量的控制,每天少量食用对身体是极为有利的。

中医看唇判断健康


我们常常会发现病人的唇色苍白或者发黄等,当身体发生某种病变时,唇色也会跟着改变,中医望诊,当让离不开看唇。下面中医教你看唇判断健康,看看自己健康吗?


中医看唇判断健康

唇红润湿燥适度,肠胃健康。

唇青紫中医称为紫绀,这是机体缺氧或药物中毒的征象。常伴有面色暗红或淡青,胸闷不舒或时有心慌气短等症状。

唇皲裂指口唇出现裂隙或裂沟,古称唇燥裂,是维生素B2缺乏及阴虚火旺的症状。

唇色泛白为血虚的特征,血液循环弱,冬天四肢冰冷发紫,若营养不良,起居无常,容易导致贫血。

唇苍白为大肠虚寒,有腹泻、胀气、腹绞痛、冷热交加等症状间或出现。

唇色火红发烧,心火旺,呼吸道有炎症。

唇色暗黑而浊者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时见便秘、腹泻、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唇内红赤肝火旺,易脾气急躁。

唇内黄色有肝炎迹象,肝胆一定不佳。

上唇干枯为大肠病变,伴有口臭口疹、耳鼻不通等症状。

下唇苍白为胃虚寒,会出现上吐下泻、胃部发冷、胃阵痛等症状。

下唇绛红色为胃热,并见胃痛、腹胀等症状。

中医从脸色看健康


都说两个陌生人见面时,最不会出错的就是谈论天气 而当两个熟人见面,话题则常常由脸色开始您今天满面红光的,一定是有什么喜事吧?、看你脸色苍白,是不是最近没睡好啊?

现代人脸色越来越差

我们把面色分为主色、客色和病色。钱会南解释说,所谓主色,就是人一生一成不变的肤色。在黄肤色的基础上,还是有人会偏黑、偏白、偏黄,这是正常的 但在不健康的时候,出现的黄色、白色、黑色等,就是不健康的。中国人健康的肤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明代表明亮,润代表润泽,含蓄就是夹有血色,这个就是健康的黄色。而不健康的黄色,往往是淡黄、没有光泽的,就好像是植物缺乏养分和枯萎的样子。

对于健康的面色,《黄帝内经》中有非常精辟的回答。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说的是健康的红色要像白布裹着朱砂,而不能是赭石色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健康的白色要像鹅毛一样充满光泽,不能像盐一样黯淡无光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说的是青要青得明润,而不能像蓝色那样晦暗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黄肤色要像薄薄的绸缎裹着雄黄、白里透黄,而不是像黄土那样干燥的黄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健康的黑色要像层层刷过的油亮的黑漆,不能像黑炭一样。

除了主色之外,脸色还有客色,说的是气候、饮食、情绪变化、运动、工作环境等导致的脸色变化。钱会南说,比如运动后脸会泛红,寒冷的冬季脸会显得苍白,长期在户外工作,肤色会变黑等,这些也都属于正常范畴。

如果按照我的标准红黄隐隐、含蓄明润来判别,现在能拥有健康脸色的人实在不多。钱会南表示,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越来越没有规律,熬夜晚起、吃高糖高脂的食品、烟酒不离手,都是可以从脸上显露出来的。而记者随机调查的20人也表示,几乎都在某一时期被身边人指出脸色不佳,尤其在生病、熬夜、醉酒后,似乎第二天,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周女士就告诉记者,在经期或是工作比较繁重的年底,常常被别人说脸色难看,有时会用粉底,但会显得脸更苍白,反而更不自然。

其实,脸色除了可以反映身体健康程度,还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上海市心理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认为,面色恰到好处的红润会让人觉得精力充沛、快乐开朗 如果面色苍白或蜡黄,会让人觉得没有冲劲和斗志,在工作上,人们一般也不愿意和这样的人合作 如果面色铁青,会让人觉得过于严肃或阴沉,难于沟通 如果面色过红,会让人觉得此人冲动、不够理智。

脸上有五种病色

说完主色和客色,最常见的就是病色了。钱会南告诉记者,人在健康状况不佳时,就会面露病色。而病色中的白、黄、红、黑、青五色,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患。

白:苍白、煞白、惨白

这些白色没有光泽、不夹杂血色,都是人们用来形容脸部病态的白色。中医认为,这种白色多跟气虚、血虚关系密切。血液不足、不能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 血液的运行和生成又是靠气的,中医说气能生血,气虚了,生血的功能就减退了,血就不能够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还有一种白是体寒引起的,这类人特别需要保暖。

看太极与中医的联系


还好,我们的中医专家们,并没有迷失方向。就像他们曾拜师薪火相传地保留了中医一样,回归传统太极拳,几乎成为他们或者他们后人(传人)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中叶,孔伯华、萧龙友、汪逢春、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如今,孔伯华的孙子孔令谦,不仅成为孔伯华养生医馆的总经理,而且还遵从父亲(卫生部授予的全国首批名老中医称号的52个人中的一位)的旨意,在少年时代,就拜孙式太极第二代掌门孙剑云、陈氏太极第十八代传人田秀臣为师,如今,他的传统太极拳的功底已经很深厚了。

家住北京隆福寺街的王友虞,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身份。其一,李式太极拳的第4代传人,主要师承是第3代传人陈丹肪(亦为京城的名医);其二,7岁开始背诵医学典籍,随着年龄的增长,陆续跟爷爷、外公和师父学习中医、针灸,并拜四大名医为师深研中医。

李琏,中医主治医师,中医世家。其父李介鸣教授,为四大名医施今墨入室弟子。李琏本人自幼从其父学中医,后侍诊学习于祝谌予、董德懋等名家,并攻读于北京中医学院。在他16岁(1968年)时,开始随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吴图南先生曾向太医院正李子裕先生学过医道,太极拳很有成就,寿至 105岁)学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等。如今,他在太极拳上很有造诣,已出版《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一书。

戴玉三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但他在20世纪40年代,就拜名师杨禹廷先生学练吴式太极拳。20世纪60年代,他在北京门头沟行医的同时,也开始传授太极拳。他把太极拳功夫运用到行医的过程中,对病人的帮助很大。

曾担任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吕炳奎老中医,则指令其子嘉澄随吉良晨教授学练太极拳。如今在国外工作的嘉澄,仍坚持每天练拳,很有收获。

或许吕炳奎老局长的话可揭开中医师学练传统太极拳的秘密:本《内经》正气存内、精神内守之旨,张仲景上工治未病之教,孙思邈大医医未病之病的精神,尊前贤之启迪,从精气神当中不断激励自己,鼓励自己,认为世上有健康长寿之法,无长生不老之术。要防患于未然,提高人的生命系数,缩短人的衰老时间,是医者之大愿也。

这样的大愿,医者或许真的需要太极拳的帮助;反过来说,练太极拳者,也很需要医者的帮助。或许,太极拳与中医,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阴一阳,不可须臾分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共生共荣。

以前,中医大家给患者诊治疾病,不仅仅是望、闻、问、切和开处方、配制药剂、推拿按摩,更把讲授人生的道理(即人们常说的传道,传授圣贤之道,也可称之心理疗法)和传授涵养身心的方法(导引之术、太极之功)当成重要的内容来做。这样的治疗方式,既符合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为本的理念,也和太极拳 练整体,整体练的要旨相匹配。

当时有的中医专家,全天坐诊,很少有疲惫的时候。他们边为病人诊治,边进行太极拳功夫的锤炼。比如,有的中医专家(太极拳专家),号脉、开处方的时候,往往用一个小于乒乓球的圆形硬物抵住长强穴(尾闾下方),据说,此法可以用于各种虚证的治疗,培补真阳作用明显。有的到了中午,就关上门诊,用太极拳基本功混元庄(亦称之为浑园桩)的方式来休息;这样,站庄一小时左右,到了下午再坐诊,则精力依然像上午那样充沛。

中医诊治疾病,对医生健康状况的好坏和精力旺盛与否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来说,身体好、精力旺盛的医生,其医术必然高明,其自身也一定能健康长寿。

为提高自身的医学水平,实现自身的健康长寿之目标,中医的大家们,往往功夫用在医学之外。太极拳因为和中医有高起点的血缘关系,所以,用心体悟太极拳之真谛,也就成了医学大家们的自觉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太极拳大家,往往也是中医的高手。因为没有中医的滋养,对太极拳的理解也就会始终桎梏在武夫的层次,不会有大的突破。因此,征诸实际,太极拳家和中医家的内在修身之路,很多时候是可以相互融通的。

老一代的中医家们,为了提高按摩和针灸水平,往往会锤炼太极功夫中的揉球法和震颤法。揉球法有两种,一种是手中本没有球,但要想象手中有一个气球,然后反复揉动之;一种是揉动纸糊的球,体会如果一用力球就会破,如果不用力球就会落地的感觉。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不仅太极拳粘粘连随的功夫会出来;而且,按摩时轻重缓急的指法也会有了功底。震颤法一般要求1秒钟内至少震颤8次,这样的频率,用在中医按摩上,可治疗内脏的疾病;用在太极拳实战上,可以让敌人的五脏碎裂。

太极拳因推手(亦称揉手)而训练出来的听劲功夫,其本质和中医的号脉没什么不同。如果中医大夫的号脉水平高,进行太极拳的推手(揉手)训练,则必然会事半功倍,太极拳的听劲功夫能很快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

太极拳讲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种气化的理论之来源,很可能源自中医的气化论。如果中医大夫们通过传统太极拳的锤炼,体验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真实不虚,对中医的理解,就有可能突破名相(名词术语)的障碍,抵达中医的核心地带。

以太极而命名的太极拳,所表达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古人所发现的宇宙真理遍布宇宙的物质之气的两极性广大之极与细小之极,合之曰太极也!

因为太极所包含的两极之性,故称太极本无极。

太极、阴阳、三才、五行、八卦等,这些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气质的核心内容,因太极拳的诞生,而强化了其天行键,君子自强不息的内涵;因中医学的诞生,而拓展了其吾养吾浩然之气的生命活力。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的经典如是说。

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劲整,五曰神聚。太极拳的经典如是说。

怎么从指甲看健康 中医教你从指甲看健康


本文导读:指甲的颜色、斑点、纹路等都可以看身体健康状况,那么,怎么从指甲看健康?


从我们的指甲也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指甲的颜色、斑点、纹路都可以说明问题,那么,怎么从指甲看健康?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中医学认为, 爪为筋之余 , 爪 包括指甲和趾甲,是体内的筋延伸到体外的部分。肝主筋,又能藏血,故肝脏与筋和指甲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从指甲的坚脆、厚薄、颜色枯萎或润泽等信号,可以读出体内肝血的盛衰秘密。

健康人的指甲,一般因血液供应充分而呈桃红色,表面光滑圆润,厚薄适度,形状平滑光洁,无纵横沟纹,没有干扰斑。若肝血盛衰出现变化,往往会在指甲上有所表现。

一、辨颜色

1、白色指甲

一般营养不良、贫的人容易出现指甲苍白的情况。如果指甲突然变白,则常见失血、休克等急症,或者是消化道出血等慢性疾病。

2、青紫指甲

青指甲为重寒症,青黑则病情危重。常见缺氧、淤血患者。供血不足缺氧,动脉硬化,血脂高,胆固醇高。

3、暗黄指甲

若指甲黯黄,可能是肝胆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先兆,需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

二、辨斑点

1、红斑甲

指甲下有红斑点出现,说明毛细血管出血,其成因可能是由于高血压、皮肤病、心脏感染或一些潜在的严重疾病的存在。

2、白色斑点

小孩的指甲上经常出现白色斑点,多见于肠胃积滞,消化不良或虫积或缺钙,可能是虫斑,说明体内有虫。如果成年人的指甲上出现白色斑点,则是营养不足的表现,多见肝功能代谢或受损,特别是乙肝慢性病人。习惯性便秘,长期造成肠胃紊乱也会出现点状白点。

3、黑色斑点

出现黑斑,说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可能有肿瘤、坏疽,建议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

三、辨纹路

一般指甲出现纵纹,多为过度疲劳、神经衰弱、免疫力低下或其他慢性疾病,平时应注意休息;出现横沟,一般是营养不良,或是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1、纵沟甲

许多人操劳过度,睡眠不足,神经衰弱,会导致指甲出现纵纹,应特别注意健康状况。如果纵纹一直存在,则是免疫功能差,体内某些器官存在着慢性病变,有可能是肝病的先兆;老年人的指甲如果出现纵纹,多是长期神 经 衰弱、机体 衰 老的象征。横纹深粗者,表示一次严重的疾病。

2、横沟甲

出现横沟甲一般是营养不良,也可能是熬夜、吃饭不规律造成的。指甲横纹多且细者,多见于长期慢性消化系统疾病。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泄泻等症状。

3、竖纹

指甲上出现竖纹,是缺钙的反映。如果指甲上出现竖纹,它能直接反映出骨骼是怎样的,如果有像被针眼扎过似的同样也是缺钙的表现。

四、辨半月痕

指甲根部的 月牙 ,又称半月痕,也能反映机体的气血健康状况。身体健康者,半月痕大小适中,呈灰白色;若没有半月痕,多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半月痕过大,则易患高血压、甲亢等疾病。

指(趾)甲的保养,一离不开健康饮食,二要经常锻炼身体。


饮食方面,除了经常食用具有补血作用的食物和药物之外,还需补充奶类、蛋类、豆类、鱼类等优质蛋白,以及黑米、黑木耳、坚果等食物。

此外,由于手和脚处于全身经脉交会处,平时应多注意手足的运动,尤其老年人可以玩玩健身球,搓搓核桃,经常甩甩手。平时要经常走动,行走时用脚趾抓地,可促进脚部血循环和趾力。

上面教大家从指甲看健康的方法,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指甲是否是健康状态,另外,女性都喜欢美甲,美甲当然好看,但是最好不要经常美甲。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