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猝死

2023-10-17 │ 熬夜猝死

人熬夜猝死前15个征兆

养生小编将详细列举人熬夜可能出现的15个猝死征兆,以便您更易理解:

1. 疲劳度加重:熬夜后,人体无法得到足够的休息,导致持续感到疲劳和精力不足。

2. 头晕和乏力:熬夜后,可能感到头晕和乏力,由于长时间的清醒使得脑部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不足。

3. 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不休息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思维和判断力,增加出现意外的风险。

4. 食欲不振:熬夜影响食欲,可能会导致食欲不振,对身体需要的营养摄入减少。

5. 心跳加快:长时间熬夜会导致心率加快,心脏承受过大负荷,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6. 血压升高:熬夜会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7. 心慌气短:熬夜可能导致心脏供氧不足,出现心慌气短的症状。

8. 头痛和眼睛酸涩:长时间熬夜后,可能会出现头痛和眼睛酸涩的不适感,这是因为眼睛和头部肌肉长时间使用而疲劳。

9. 免疫力下降:睡眠不足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使得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10. 消化问题:长时间清醒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出现胃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不适症状。m.YS630.Com

11. 精神压力增加:熬夜会导致大脑轴突病变,影响情绪调节,增加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的风险。

12. 全身乏力:长时间熬夜后,全身各个肌肉和器官会出现疲劳感,乏力是其中常见的症状。

13. 内分泌失调: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可能影响荷尔蒙的分泌和代谢,增加患上一些与荷尔蒙相关的疾病的风险。

14. 增加意外事故风险:睡眠不足会降低警觉性和反应速度,导致意外事故发生的风险增加。

15. 心情烦躁:长时间熬夜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易出现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

养生小编认为,这些征兆是熬夜对身体健康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表现。因此,养生小编建议您为了保持健康,务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延伸阅读

经常熬夜会有怎样的后果?


这还得弄清一个问题,就是熬夜≠晚睡,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生物钟,一些朋友的工作可能是上夜班,第二天白天才能休息,还有一些朋友习惯深夜工作,工作比较弹性化,第二天能睡更晚起床。无论如何,不熬夜的定义个人觉得应该是保证充足睡眠,很多研究发现,普通成年人的休息时间在7~8小时是最佳的,保证7~8小时的休息时间是大脑最清醒且寿命最长的睡眠时间。很多朋友把熬夜定义成晚于11点睡觉,其实维持“合理的生物钟”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即便是晚上9点睡,第二天4点就要起床,这也不算是合理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比如晚上9点睡,第二天睡到中午才起床,这睡眠过度,反倒会造成大脑麻木,精神恍惚的情况,也不属于合理的睡眠。

例如现代社会上第二天我们大家要工作学习,一般是8~9点开始,加上洗漱、上班上学的时间,我们可能早晨7~8点起床,一些家里远的估计6点左右就得起,为了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晚上就得11点左右休息,若是超过这个点的话,大部分人可能都很难满足充足的休息时间,特别是一些入眠比较困难的朋友,可能需要更提前一些时间休息。所以我们普遍会认为晚于11点睡觉就叫做熬夜。

实际上只要保证充足休息时间,养成生物钟固定的情况,对我们的健康其实没有太大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时差,比如我们出差,需要去一个日夜和中国颠倒的地方,过一段时间我们习惯了那边的生活时间,生活依然可以很好,但如果在我们看来那边可是大晚上在“熬夜”工作,而白天睡大觉的情况,但也没说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吧。

那么熬夜,无法保证充足的休眠时间会如何?

我们在睡眠的时候大脑可没有闲着,它们甚至比我们在清醒的时候还要忙碌,在睡眠的“快速眼动睡眠”时期,大脑会对白天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组合,比如选择性巩固记住一些我们需要记住的东西,而忘记一些不重要的东西,比如擦肩而过的人或事,让我们感到无聊,不留意的事物,它们会进入缓存区域,如果时间长了可能会被我们遗忘,而那些重要的内容会被我们牢记。研究发现,这部分的睡眠阶段能够巩固我们的记忆,而让我们选择性忘记那些我们不需要记住的事情。

在“非快速眼动阶段”大脑的耗氧量会下降,能帮助脑细胞储存能量,自我修复。这时候大脑会通过一些渠道排出其中累积的“代谢废物”,在深度睡眠阶段,大脑排出的废物会多出10~20倍。

在充足睡眠阶段,脑脊液会反复清洗大脑,帮助大脑排出β-淀粉蛋白,β-淀粉蛋白是我们日常在思考或其他用脑时间里所堆积在大脑中的废物,这些物质堆积越多,我们则越感到疲惫,越不清醒。还有研究发现,老年痴呆症正是因为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堆积太多造成,它被认为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之,如果熬夜(缺乏睡眠),我们会感到精神疲惫,大脑中堆积较多代谢废物没有被更好地排除掉,它们紊乱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无法集中精神做任何事情。长久下去,会增加神经病变、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几率,对我们的寿命也会有影响。也有如前文所说如果长期耽误大脑的休息时间,记忆力也会减退,思考能力会明显下降。

另外,睡眠的不足会抑制大脑产生“瘦素”,它是一种抑制食欲的激素,若瘦素分泌降低,则我们更容易暴饮暴食,难以控制自己的食欲,很多肥胖患者可能也和缺乏睡眠,经常熬夜有关。

晚上几点休息更科学?什么时候睡觉算是在熬夜?


如果按照现在的生活习惯来看,大家普遍是早晨9~10点上班,早起洗漱、路上行程算上的话,我们每天大概在7~8点起床,更早的朋友可能早晨6点左右就起来了。按照更权威的研究来看,人的睡眠时间推荐不少于7~8小时,充足的睡眠时间能保证精神,让身体更健康,而且更长寿,如此看来,我们想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加上入睡时间,晚上10~12点前就得上床休息了,所以,折中来看,11点左右休息是最符合现代生物钟的。

很多资料也提到,每天最好是11点前休息,当然这其中拉出了很多传统医学的理论,比如肝经、肺经、胆经需要在11点后进行修整。我们暂时不讨论中医学上的理论,从保证大众的充足睡眠来看,11点前休息的确是最合适的选择,超过11点,我们就可以算是消耗精力,熬夜。

不过,并不能说11点休息就是最佳的休息时间,有不少朋友的工作时间比较弹性化,上班时间没那么紧绷,或者就是上夜班,早晨休息,晚上得通宵;或者上下午班、晚班,得睡到下午才起来,这总不可能让别人早晨还要忍着困意爬起来“规律作息”。

“最佳的休息时间”其实就是养成固定的生物钟,生物钟内保证自己睡眠时间充足,比如如果第二天我们可以下午才去上班的话,那么早晨睡到10点、11点也可以,晚上就不用绝对在11点前就要上床休息,一些朋友在夜间办事效率还更佳,反倒习惯晚一点睡。但是一定要明确的是,养成固定生物钟,不要这几天早睡,那几天又睡得太晚,如果生物钟紊乱,肯定也同样会影响精神状态,另外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黑眼圈和虚弱的精神状态是如何来的?难道是11点后睡觉吗?其实并非如此,这和睡眠时间的缺乏有关,另一点是用眼过度有关,但和几点睡眠并没有直接联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时差。

比如我们一段时间定居在美国,那咱们得倒时差啊,美国的白天中国的黑夜,美国黑夜中国又开始新的一天,那按照美国的生活时间在中国生活,我们就成了天天“通宵熬夜”的人群了,但在美国咱们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吗?所以重要的不是什么时间睡,而是你的生物钟要固定!保持充足睡眠!

但是这个例子并不是让我们在晚上该闭眼的时候兴奋起来为所欲为,白天该干事的时候在被窝呼呼大睡,人类的自然规律就是白天工作,晚上休息,这和我们的激素分泌状态有关,例如“褪黑素”,褪黑素是一种促进睡眠的激素,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分泌减弱,光线昏暗的地方分泌量提高,所以我们在昏暗处或者夜晚睡意浓浓,白天会更容易打起精神,特别是在有阳光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和精神状态也到达最佳,干劲十足。如果要强迫熬夜,第二天很晚才起来,这也就违背了身体自然规律,也许在晚上你其实顶着疲惫在熬夜,损耗身体能量,而白天大好的时光却被错过了。

总之,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同,但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时间,固定生物钟去坚持。

生物钟重要在哪?它能让我们更精神,并且工作学习更有干劲,入睡更快,身体更健康。比如周末我们可以睡懒觉,但其实懒觉起来你并不会觉得今天比平时上班更神清气爽,没准觉得身体更疲累,头脑晕沉一整天;又或者你周末睡得稍微晚了一两个小时,第二天因为习惯时间点清醒,在很早就起床了,其实你不会觉得困到自己无法自拔的地步,一切好像还是很正常,真就是生物钟的神奇之处。晚上不一定在11点前休息,不过还是前文提到的那个点,人类总要遵循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更符合我们体内激素分泌的做法,不要过度日夜颠倒,该早起的还是早起,该办事的还是办事。

肉汤真的很有营养吗?哪些人适合喝?哪些人不适合喝?


应该有很多朋友都认为肉汤营养丰富,肉汤中融入的都是“食物的精华”,特别是老一辈的朋友,在家人病后、产后,孕期或者孩子长身体的时候都会经常熬肉汤,肉汤在大家的眼中营养就是杠杠的,喝了准没错。不过这肉汤可能并非大家所想的那么优秀,调查数据发现,肉汤中的营养价值其实不算太高,融入汤中的蛋白质、矿物质成分不足肉本身中的1/3,很多朋友肉熬了汤还不爱吃,说句实在话,熬了肉汤适当吃点肉,但这汤一次性可不要喝太多。

特别是那种油脂含量特别高的肉汤,比如母鸡汤、老鸭汤,熬了汤可以看见汤面上一层黄金色的浮油,比如猪蹄汤、五花肉汤,汤的颜色奶白奶白的,这奶白色其实也就是脂肪的颜色,如果喝多了这样的肉汤,其实肉中的蛋白质摄入量并不丰富,相反,摄入的饱和脂肪、肉中融入的胆固醇、核苷(合成嘌呤)反而更多,对于一些体力损耗较大,身体虚损的人群能补充不少能量、提供部分营养成分,但对于更多人,如肥胖、三高、高尿酸或痛风患者来说就不太友好了,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人最好避免喝这种油脂含量较高的肉汤。

部分肉汤会相对好一些,例如瘦排骨、瘦牛肉炖的汤,或者小公鸡,油脂含量较低的肉汤,如果肉汤的颜色清淡能见底,那么油脂含量不算太高,三高患者可以适当多喝一些,因为肉汤中融入部分氨基酸,加上脂肪融入量多,喝起来味道鲜美,有助开胃、补充适当能量。有朋友会问鱼汤如何?鱼汤熬出来可也是雪白雪白的啊,脂肪多吗?其实鱼肉也含有一定的脂肪,这些乳白色的成分是肌肉纤维溶出的部分脂肪、肌浆蛋白,还有弹性蛋白加上胶原蛋白的明胶溶出物,鱼肉中胶质、卵磷脂丰富,所以颜色更容易泛白,鱼肉汤中的脂肪含量其实不算较多,特别是深海鱼汤,其中大部分融入的脂肪还带“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ω3系列,它们能健脑益脑,促进生长发育,而且还是视网膜等组织形成的重要成分,能降低细胞炎症,所以适当喝点鱼汤比和其他禽畜肉汤可能益处更大。

任何肉汤都不推荐三高患者、高尿酸、痛风患者过多饮用,宁肯多吃一些肉,其实我们不太爱喝的菜汤、菌汤中同样富含丰富的营养价值,爱喝汤的朋友可多选择多喝蔬菜汤、菌汤。另外,汤也不宜过多饮用,汤中水分含量较高,占据胃容量容易,可能会让我们摄入更少的其他食物,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

哪些人是冠状病毒易感人群?


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可真是让大家都惴惴不安,我们整天都关注着最新进展,希望能早日有一天战胜瘟疫,也希望所有医护人员健康,染病人群快速康复,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特殊的战役。那么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是哪些?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力度较大,很多朋友都会认为免疫力是抵抗病毒的最有利武器,其实只要和病毒近距离接触,被病毒入侵所有的人都是易感人群,不管免疫力再强的人也可被感染。只是如果感染上病毒后,免疫力强的人群表现出的症状相较轻微,病后恢复能力较强,容易战胜病魔,得到治愈。相比免疫功能较低的中老年人群,孕妇、婴幼儿、亚健康人群、肝肾功能障碍等人群患病后则症状较重,治愈率会低一些。

一定注意家里的老弱病残人群,他们一感染上,更容易出现重症难治的情况。最近在街上我看到了很多情况让人不安心,很多中老年朋友上街甚至有不带口罩的,一部分老年朋友带的是自己常用的棉布口罩,还有一些中老年朋友可能是觉得呼吸不适,把鼻孔处拖出口罩外,这些方式都是错误的口罩带法,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十分危险。家里人一定要多次告知病情的严重性,并传达正确的防护方式。

另外调查发现,很多原本已经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重症难以治愈的情况,例如心脑血管疾病、三高、肥胖、肝肾疾病的人群。

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在户外奔波、出现在人群密集地方的人也更容易接触感染源,是易感人群,例如外卖小哥,医院工作人员,这类人群更应当注意防护措施完善,勤洗手、消毒,饭前便后一定要做好清洁。

对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最重要的是隔离和远离传染源,避开人群密集的地方,特别是避开医院发热门诊、急诊科、呼吸科,多待在家,尽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当然提高免疫力能够让我们避免重症的爆发,提高治愈率,虽然我们最好避免外出运动,可多进行对场地要求不高的运动,如仰卧起坐、俯卧撑、平板支撑、呼啦圈、瑜伽运动、哑铃、拉力器等等;注重饮食科学,营养均衡,不要因为在家总吃速食、泡面、膨化零食等没有营养的食物。

中老年人常喝绿茶有什么好处?


喝茶的确是一种不错的习惯,中老年朋友喝茶也对身体十分有益,那么长期坚持喝绿茶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首先,食物的疗效都是因人而异的,如甲喝了绿茶可能会感觉自己神清气爽,精神要好很多,乙就没这么觉得,感觉喝了这么久和平日里也没什么区别,而丙反倒觉得这绿茶太过苦涩,而且其中鞣酸植酸较多,自己喝了还容易胃疼。总之,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的情况来断定食物带来的效果;另外食物带来的效果都是缓慢的,微弱的,长期才能发觉的,一个人长期都慢慢在被改观的话,那么我们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认为是常态,所以,其实即便是坚持长期喝绿茶的话,我们可能并不能看出明显变化来。

但可以与其他不喝茶的人群相比,喝茶,特别是喝绿茶的人群可能会有一些与众不同,例如你会发现他们可能会更心平气和,人不易肥胖,三高患病几率更低,这不仅对中老年人适用,年轻人同样能受益其中。那么绿茶到底有什么功效?

我国的茶叶有多种,总体来说6大类(如红茶、绿茶、黑茶、清茶、白茶、黄茶等),绿茶是茶叶中唯一一种不发酵的茶,有微发酵的茶叶是白茶和黄茶,清茶属于半发酵茶,而黑茶、红茶等属于全发酵茶。不发酵的好处就是能保留更多植物的天然有益成分,如绿茶中就保留了更多丰富的膳食纤维、叶绿素、茶多酚成分,尤其是茶多酚,是被世界卫生组织也认可的一种对人体十分有益的物质。

茶多酚有多重医用功效,如它有潜在防治肥胖、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栓等效果,还有助改善肠胃道、呼吸道疾病,抵抗肝炎、抗氧化、增强免疫。在很多动物试验中,茶多酚都表现出明确调节血脂的效果,主要是能有效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数量,从而改善血清胆固醇。茶多酚还有抑制肿瘤细胞的效果,有潜在抗癌功效。有研究发现,每天喝茶5杯(100ml一杯)以上绿茶的男性和女性,脑血管死亡风险可下降20~30%左右,脑梗的风险则能下降40~60%,同时常喝茶也有助降低脑中风的风险。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常喝绿茶能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对降压也有一定效果。茶叶清香淡雅,有助改善焦虑,提高抗压能力,还有微弱的杀菌效果。

总之,喝绿茶的好处多多,主要是其中的茶多酚功效丰富。其他类型的茶叶也有不错的效果,如红茶、黑茶,它们在发酵过程中多了不少有益物质,如茶红素、茶黄素,维生素B族,氨基酸等等,而经过发酵这些茶叶的苦涩少了不少,而增加了回味浓香,其中的成分更利于被吸收,对胃肠的负担要小一些。还有其他类型的茶叶如花果类茶,谷物类、药草类茶叶,由于茶水低脂低热,其中也有不少潜在功效,而大部分茶,味道贴近自然,能疏肝解郁,调节心情,适当饮用对人体都是有好处的。

吃蚝油需要注意些什么?哪些人不能吃?


蚝油是一种日常常用到的调味料,红烧、清炒,放点蚝油能增鲜提味,还可以添加到调味料蘸碟中,不少朋友都十分喜爱。有一句夸赞蚝油:给我一瓶蚝油,我就能搞定一桌好菜。如此受欢迎的蚝油有什么缺点吗?蚝油的确有一些缺点,如果不用作调料,我们单独尝一点耗油的话,会发现挺咸的,没错,因为大部分蚝油中其实都额外添加了食盐成分,类似其他调料,如酱油、鸡精、鱼露等,其中其实也含有不少盐分。

很多朋友在料理的时候会添加蚝油,但相应地还会添加不少酱油、食盐、鸡精等成分,其实这几种调料中的食盐含量都不低,虽然它们能让菜肴更加美味可口,但很容易让每日摄入的食盐量超标。比如蚝油中,每15g就含有钠离子655mg,可转化为食盐约1.6g,如果正餐中的几道菜个个都加入10g左右的蚝油,那么我们一顿下来摄入的食盐可能都在3~4g。

膳食指南推荐每日的食盐摄入量最好控在6g以内,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当控制在5g以内,推荐4.5g为宜,那么我们平时炒菜吃饭其实很容易把食盐量吃超标。这也是很多朋友不解的原因,凭什么说东三省人群每天平均食盐摄入量是11g?咱们也没怎么放盐啊?这不,很多调味料其实都带有食盐,可别忽略了它们,其实调料丰富的菜肴食盐量很容易就超标了,加上甜味能够中和咸味,如果有习惯加入白糖提味的料理方式,则完全不知道菜中盐含量到底高不高。

哪些人不适合吃蚝油?

其实也并没有不适合吃的说法,蚝油我们可以添加到菜肴中,但需要注意的是额外就不要再添加更多酱油、味精、食盐等调料了。有朋友说高血压患者不能吃蚝油,高血压患者很禁忌钠离子的摄入,过量的钠离子会升高血容量、造成水钠潴留,压迫血管,加重高血压症状,其实并不是不能吃,就是不宜吃多了,毕竟蚝油中含盐量较高,高血压患者如果烹饪菜肴想添加蚝油,个人推荐是不要再额外加盐,酱油可再少放一点或不放。

从蚝油这个例子上,我们还应当清楚平时一些食物中其实也含有“隐形盐”,我们吃起来完全感受不到咸,但却很容易就吃多了,日常的食盐摄入量则十分容易超标。比如切片面包,挂面、糕点、膨化零食、运动饮料、果冻等食物,特别是高血压患者,或需要控盐摄入的人群,还是应该注意一下。

中老年人吃巧克力好吗?是不是不能吃?


可能我们听到的更多信息是评价巧克力的不好之处,还有很多人把巧克力当做一种垃圾食品,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接受巧克力,它的标签就是“肥胖”、“高血糖”、“糖尿病”、“冠心病”等等,这年轻人都不太让吃,更别说中老年人了吧?

不过其实可能是大家对巧克力了解不够,巧克力可能并没有那么不堪。现在更多的研究发现,巧克力对健康是有增益作用的,在巧克力中可发现活性成分酚类化合物,它们有抗氧化,延缓血管衰老的效果,还有潜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现代医学很多资料也证明,每日摄入一定量的巧克力,对心脑血管都是有益的,甚至有改善自闭症、肥胖和糖尿病的效果,帮助大脑更好地运转。若是中老年朋友并非不能吃巧克力,注意摄入量,选择更健康的巧克力,每日吃一些并无大碍,反而可能还对健康有益。

不是所有巧克力对健康都更有益

对,巧克力是一种好食物,你并没有听错,不过我们不能忽略了巧克力的种类和它其中的含糖量的问题。

对我们健康最有利的巧克力是黑巧克力(硬度大,微苦,可可固形物在70~99%之间),我们也可以称作“纯巧克力”,也就是其中添加成分少,天然成分更多的巧克力。它和我们平时爱吃的牛奶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白巧克力等有所区别,黑巧克力中富含特殊成分“可可黄烷醇”,能分解出类古酮,这种成分同样出现在绿茶和红酒中,它们有助提高血液中抗氧化剂活性,扩张血管,增加氧化氮活性。另有一些实验发现巧克力能放松血管,增加血液通畅度,对血管内皮有修复效果,还有提高满足感、饱腹感,帮助控制食欲的效果;黑巧克力中的“异黄酮”有助抑制肠道氯离子分泌作用帮助缓解腹泻;巧克力中的多酚成分也有助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 牛奶巧克力
  • 我们通常爱吃的牛奶巧克力,其中含有乳质不低于12%,同时可能添加大量糖分,这样的巧克力中饱和脂肪含量进一步提升了,而且会让我们轻易摄入更多糖分,对三高患者其实弊处可能更大;乳质的添加可能导致巧克力中的活性成分类固酮吸收降低,无法发挥巧克力更好的效果。

  • 代可可脂巧克力
  • 巧克力的香醇口感源于可可脂,巧克力中含有的可可脂越多,它的口感和质量就会大不一样,一些代可可脂的巧克力吃起来没有那么丝滑,比较粗糙,也会因为糖分添加较多的缘故粘腻。虽然代可可脂巧克力口味可模仿可可脂巧克力,但其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甚至可能有“反式脂肪酸”,它们会迅速让人肥胖,而且还会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加诱发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代可可脂巧克力中不含巧克力的活性成分可可黄烷醇,对健康的帮助不大,还威胁健康。

    (麦丽素,典型的代可可脂巧克力食品)

  • 白巧克力
  • 大家也爱吃白巧克力,但实际上白巧克力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巧克力,因为它几乎不含“可可粉”。巧克力的制作有可可脂和可可粉融合制成,如果单独把可可脂拿出来,除掉可可粉,就是白巧克力。可可粉和可可脂的区别在于形态,粉状和脂状,而且可可脂中的饱和脂肪含量相当高,白巧克力中的饱和脂肪比黑巧克力要高很多。白巧克力中也添加了更多糖分、乳质,如果吃多了对健康同样不利,其功效不及黑巧克力。

  • 生巧克力
  • 生巧克力可以说是近几年来人们的宠儿,因为口感好,味道香甜,爱它的人太多了,生巧克力虽然用了巧克力原浆,但它不经过加热,直接用可可粉、奶油其他原料混合而做成,它的缺点就在于有奶油等饱和脂肪酸高,糖分大,反式脂肪酸高的配料上,所以其实也是不宜多吃的巧克力。

    老年人如何选择巧克力,如何吃巧克力

    所以,看了以上的巧克力,老年朋友最好是选择“黑巧克力”,购买巧克力可以看食品标签,一般可可粉含量占比高的巧克力营养价值越高,它们也可能是以可可脂为主,可可脂占比最好在60%左右的巧克力是好巧克力。如果有代可可脂粉字样不建议购买,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添加成分多。

    但巧克力毕竟是巧克力,可可粉再高其中也可能添加糖分,总之,日常适当食用的话,对中老年朋友也并无太大影响,注意自己是否有高血糖、糖尿病,如果没有的话,推荐每日巧克力摄入量不要超过20g,可选择自己饥饿或者劳动量较大后来吃。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