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误区

2019-10-13 │ 中医养生误区 老中医告诉你夏季如何养生

中医看病无效?那是你掉进了误区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社会不断发展,养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日常生活中关于中医养生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中医看病无效?那是你掉进了误区》,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刚过去的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我大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现今许多人热衷把中医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保健中,但要科学正确地学习和使用中医养生,这样才会真真切切对健康有所裨益。万万不可掉入一些中医误区,这可就得不偿失了哦~

脉诊时不能盲目考验中医

中医以三指搭脉,从患者的脉象中诊断病情,经过长期的医学实践已证实其科学性。但随着一些中医师西化以及一些患者对脉诊的神化,人们常常对脉诊存在着认识误区。

在实际应用中,有些患者有意考验中医,看病时不向医生诉说病情,而是三缄其口,只是将手直接放在医生台前,想考考医生把脉的准确度,认为把脉不准的中医不是好医生。其实,这样都是不利于中医诊治的。脉诊的意义在于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推断病情轻重及预后情况,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只是诊断疾病的一个方面,单凭诊脉诊断病情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故中医诊断疾病要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切勿乱用人参等补品

人参被喻为“补中之王”,一到秋冬季节很多人就开始用人参进补,平时也常用西洋参片泡水喝。虽然人参可强身健体和延缓衰老,但随意乱用则有害无益,长期过量吃人参会出现失眠、全身出疹、皮肤瘙痒、眩晕、头痛、体温升高及出血等。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人参,从小剂量开始,不可长期大量服用,对于体质强盛、不需进补的则不可滥用。

咱们民间有冬令进补膏方的传统习惯,“进补”含义是指补益充人体的阴阳气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膏方要根据个人体质特点“量体裁衣”,才能起到补身效用,即使目的相同,不同体质的人所用膏方可能也有区别。

ys630.coM延伸阅读

你陷入中医“气血”误区了吗?


气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血不足、气血亏损、气血二亏等,中医在临床上讲,其实中国的西医在临床上也经常讲。医生在治疗病人后总经常讲:看你脸,气色好多了;有一段时间未见面的二个熟悉的人,见面后也会说;瞧,你最近气色多好呀。这里的气色二字中国人都知道是指气血。气血是健康或者是康复的标志。

下面谈一谈气血的误区

误区一:气血,在中医学中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我们曰常口头语中的气血只是局部的,说白了是单指血。

比如我们颈痛、背痛、腰腿痛等等痛症,从气血角度讲,只是一个局部的小概念的气血问题,可见局部气血不和,血瘀气滞,更甚者血不养筋,而造成肌肉萎缩等等。

所以,局部的气血概念,不能代表整体的气血概念;局部的气血失调;局部的气血问题,不能说人体总的健康出问题。这是对局部痛症而言的。但人体一切总是互相关联的,中医最优秀的地方,就是整体观念。小问题也不要忽视。

误区二:只认为气血就是指气和血,而与其它无关。

这是人们存在的一个大误区。

其实只指气和血而言,在中医学中所指范围较广,名称繁多,概念也不一样,非常详尽地从生理及病理角度进行认识和阐明。但是气血与五脏六腑,与精、津液等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比如:精与血同病、气与血同病、气与津液同病、血与津液同病等复杂的病机。

误区三:满面红光,不代表气血好。

在中医学中,人的正常生理面色表示人体的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脏腑的正常。比如精气内含,容光外发,所以面部则显光明润泽,红黄隐隐。

而在临床上,或曰常生活中一些人,特别中年人如果红光满面,则就要查一查自已的血压了。

如果血压正常,就要再考虑是否肝火旺盛,易急燥,易发人,失眠,口干等一系列表现。

误区四:脸色好,气色好,也不等于气血正常,身体健康。

在中医学中,气血是气与血二个概念的组个。因气与血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割,所以往往把气与血二个概念合在一起,成为气血这一词组。

在曰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某人一直身体非常好,气色又好,但突然得暴病而亡。脸色好,气色好,气血正常,绝不能代表脏腑等无病,或者某一个器官有先天或后天的疾患。气血,在中医学里只是一个非常乏指的概念,但对某些疾患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对治疗疾病起着主导的积极的治疗作用。

我在临床中碰到不少年青的、中年人,他们很健壮,很少有病,但因饮酒而产生胃出血,或脑溢血。所以我这里提醒气血方刚的青年人和那些自命健康,气血旺盛的中年人酒能浮舟,亦能沉舟!

只有清醒认识误区,才能提高健康意识。

中医看病之“切” 从脉象看健康


导读:中医看病,首先是望闻问切。大家都知道我们人体都是有脉搏的,可是大家对脉象又有多少的了解呢?那么,下面就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去看看中医是如何解说的吧!

切脉可诊查身体各个脏腑

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身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

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散布,血液方能布散;

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

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脉象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说,切脉是对健康的预测。

寸口脉是切的主要部位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不作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

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寸口可观察胃气强弱。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常见病脉有哪些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息4~5次,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它的特点是脉搏部位表浅。浮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症。

2、沉脉

轻按不得,要重按才能获得。它的特点是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脉搏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脉搏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症。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症。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着,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4、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它的特点是较正常脉搏数快。主病:热症。脉搏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

5、虚脉

轻按重按都觉空虚,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导致这种病的原因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6、实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看病辩证歌诀(初学中医者建议收藏)



浅学医理已多年,精微奥旨岂敢言.阅历自信知症处,不敢秘密载简编.

有病先要望气色,面色光泽病易痊,赤红如潮血虚极。实火唇红并口干,

口唇白者阳分弱。鼻孔红燥肺火炎,耳疼肾热或君火。心热舌红又燥烦。


肝肺有热现于面,左肝右肺见两颧。面色青黑肝肾亏,白主气虚宜培元,

色若黄滞脾有积。眼下青色定主痰,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难全。

色见生气如何认,青如翠羽黄蟹解。赤似鸡冠白豚脂,黑如乌羽俱能全。

面色难治亦当辩,白如枯骨黑炱烟,青若草兹红衃血,黄似枳实寿难延。

虫积口唇主白点,似肌吐酸腹痛缠。阳虚腹痛按即止,按之转甚食火痰。

脐腹疼痛少阴证,小腹疼痛厥阴寒。察眼观色辨虚实,先视瞳神清浊焉。

清者无病浊有疾,浊而散大肾虚传。瞳神枯小肾有火,绿水灌咮医亦难。

黑睛高起肝之实,淡红浸睛血虚烦。小眦淡红心虚悸,大眦红者心实燔。

眵多不结肺气虚,眵多而结肺火煎。白睛红者肺有热,红甚破血散风寒。

白睛青者肺肾弱,白睛黄者不一般。深黄一定主湿热,黄如败草是气寒。

黄如金灿肺有火,胆虚口苦睛黄边。脾实热极眼皮肿,虚肿不红又不坚。

复看舌胎分表里, 红黄有火清即安。.阴虚之极胭脂舌,实火便赤兼舌干。

火之深者黄多燥,脉实下之莫迟延。黄滑有寒宜温表,白滑便常是阴寒。

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热在里饮达原。

舌黑原来分数种,仔细观察要心虔。火极似水生芒刺,误服热药丧黄泉。


水极似火气息冷,回阳救急妙同仙。肾气虚极舌胎黑,滋阴润燥莫迟延。

精液枯极舌燥黑,回阳八味妙通玄。瘟疫舌黑皮自脱,先下后清自然安。

惟有伤寒辩阴阳,察形的当病易痊。阳证心烦身恶热,阴证声低体畏寒。

阳证气粗兼口臭,阴证蜷卧并懒言。阳证谵语目如火,阴证郑声理旧言。

阳证面红思饮水,阴证面青闭目眠。七日以前若误下,转成漏底病难痊。

定要问病知来历,细心察实病易痊,畏风一定是伤风,畏寒一定是伤寒。

伤风发热身有汗,壮热无汗是伤寒。不思饮食定伤食,脾虚健脾自安然。

喜饮冷水知有火,好饮热汤是有寒。阳虚自汗气不足,阴虚盗汗不归元。

血虚五心多内热,气虚时常体畏寒。阴气冲阳耳鸣闭,阳气限阴腹鸣弦。

冬至以后多阳症,夏至以后阴症缠。暑伤于肺多烦喘,暑扰于营汗不干。

血不养筋为拘挛,气湿争热肢肿痛。湿伤筋骨成痿弱,眉棱骨痛有风痰。

牙床经肿阳明热,牙床红肿胃火焮。腰痛耳鸣肾气虚,头痛耳闭是有痰。

口苦胆虚并心热,口酸肝实虚命元。口辛脯热脾上乘,脾家有热口常甘。

口淡胃热或虚元,口咸肾热宜滋水。腰痛宜分寒与湿,腰酸房劳不待言,

劳神头眩心怔忡,肥人头晕多主痰。

风肿皮肤多淋闭,气肿时消又时旋,食积肿来肚腹痛,血肿皮肤赤脉缠。

上肿下消宜发汗,下肿上消贵培元。

手陷起迟知水肿,手陷随起气使然。朝宽暮肿血亏损,暮宽朝肿气虚传。

脱肛不痛气血弱,脱肛肿痛风火连。昼疟表邪兼补气,夜疟补血并疏肝。

化痰消积更利水,虚者补之始能痊。痰热流走疮疡见,痰寒凝结在胸前。

寒胜则痛火胜肿,风麻湿麻木气滞。气郁结者胸胁痛,湿郁周身痛不安。

痰郁气喘多胁痛,血郁四肢无力焉。肝气痞塞胸胁胀,脾气不升头昏眩。

中风脉浮手足暖,中气脉沉手足寒。腹满时痛为不足,腹满有余痛缠绵。

痛在泻前为实积,痛在泻后是虚元。咽痛红肿三阳热,咽痛不渴三阴寒。


气虚血热必发疹,表虚里实使之然。病系假寒清内热,病系假热温真元。

胎前宜凉疏兼补,产后温补逐瘀先。真阴将亡小便绝,真阳将脱面红鲜。

面青舌红子可救,面赤舌青子难全。真阴将亡小便赤,真阳将脱面红鲜。

阴证脱兮眸子暗,阳证脱者见鬼牵。初病实热苦寒用,病后虚热宜甘寒。

实而误补犹堪解,虚而误攻命难延。如此望闻问的当,方才切脉细心研。

略言大概虚实理,神而明之世称贤。高明阅之休见哂,人间捷效小补焉。

若问是篇何人作,亚拙山人在鱼泉。

中医看病之“问” 从问诊知健康


导读:中国古代看病都是讲究的望闻问切,现在我们来研究下中医中的问。顾名思义就是询问病情,中医通过你对自己的病情的描述初步判断病情,从而更快的了解病情并及时治疗。

问寒热,有病及时发现

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是机体正邪相争的表现。

临床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恶寒发热、寒热往来。

但寒不热:如果你感觉寒冷而不发热,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症。

但热不寒:如果你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

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症。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症。

恶寒发热:如果你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邪侵袭肌表。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问出汗,看准病的虚实

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

无汗:如果发热、恶寒、头痛无汗,为表实症。

出汗:如果外感风邪,发热、怕风汗出者,为表虚症。

自汗:如果白天稍活动即出汗,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阳气虚损所致,多为内伤病。

盗汗:指夜间睡着后出汗,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为阴虚内热所致,多为内伤病。

问疼痛,找准病的位置

有人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来比作是死搬硬套,这一点儿也不假。

大部分情况下,头痛并不一定是头出了毛病,而可能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出毛病了。

同样,脚痛,除了外伤之外的痛,也不一定是脚自身出毛病了。

问头痛主要是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

头痛:突然头痛,痛无休止,伴有怕寒发热,多为外感实症。

头痛时发时止,有胀痛,劳累后加重,或伴有眩晕者,多为内伤虚症。

胸痛:肺热之胸痛以一侧为多,发热咳嗽、痰黄而稠;

胸痹症之胸痛前心区有重压感或刺痛,反复发作,伴有心悸气短。

肝胆病疼痛表现为两胁胀痛不适。

胃病疼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伴有嗳气吐酸水。

睡不着还是睡不醒要问清

有俗语说三十岁之前睡不醒,三十岁之后睡不着。

这说明,人在不同的年龄共睡眠状况是不一样的。

而对中医来说,在看病时,一定会问清楚,是睡不着还是睡不醒。

睡不着属失眠,睡不醒属嗜睡。这二者在病理上相差很大。

1、失眠

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如因积食上火而失眠,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2、嗜睡

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

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

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

厚着脸皮问二便

在中医确诊中,了解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数,排便、排尿感觉等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对此等问题时,你不要不好意思。

1、便次异常

排便困难,多日不便,称为便秘。热盛伤津者为热秘,阴寒内结者为冷秘,气机阻滞者为气秘,气虚无力为虚秘。

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为泄泻。大便稀薄不成形为溏泄,多为脾失健运。腹痛泄泻在黎明者为五更泄,多为肾阳虚。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为伤食泄泻。

2、便质异常

排便时肛门有灼热、下堕感为脾虚气陷。排便不爽为肝郁。若便黄黏滞不爽,多为湿热结于大肠。

腹痛窘迫,时时欲泻,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状。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肾阳虚衰。

3、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为虚寒。尿量减少由于热盛、汗多伤津,或因吐泻损伤津液所致。

4、尿次异常

小便次数增多且每次时间短,多为湿热。久病尿清长而频数、夜间尿次增多,属肾阳虚。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一般为湿热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属实症,若因肾阳不足属虚症。

温馨提示:以上文章为你介绍的就是中医养生中的问,询问患者的病情,以达到及时的治疗的作用,减轻病患的痛苦。

告诉你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的几大误区


导读:告诉你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的几大误区,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然而,现在很多人学习针灸,可是很难深入,其原因当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刚开始接触针灸时,便被课本或者老师灌输了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构成很多人理论体系的基础,但是如果基本的概念都是错的,就如同盖楼地基打歪了,那楼是高不起来。我知道如果对很多人根深蒂固的基础知识进行改动,必然会感觉不舒服,可是我真的想让针灸兴盛,想让迷途中的针灸大夫清醒,真心劝告放下所学的知识,好好看看古人的记载。

一、关于得气的认识误区

现在将酸麻胀视为得气已经成为很多针灸师挥之不去的基本概念,而实际上将酸麻胀视为得气最早始于清代的一本不出名的针灸著作,具体书名记不清了。在宋代与明代的针灸书中一直以针下如鱼吞勾为得气。在《内经》里将气至定义为患者脉象的改变。因此我个人观点针灸不必在乎患者的感觉,只要专注于自己针下的变化和患者脉象的变化便可。我在临床中亦反复验证,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患者是否出现酸麻胀的感觉,只要医者手下有如鱼吞勾的得气感便必然有疗效,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医者手下有了如鱼吞勾的气感同时患者也有了酸麻胀的感觉。

二、关于留针时间的认识误区

现在针灸都需要留针半小时,甚至有留针时间更长的,不防看看古代的针灸著作,《针灸甲乙经》对每个穴位留针时间的记载均是留几呼(一般为1--10个呼吸不等),再看后世的针灸书,对穴位留针均记载为留几呼,几呼便是几个呼吸,十个呼吸最多也就大半分钟,因此针灸在古代是不留针。虽然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补泻手法中对补法虽要求静以久留但同时也要求持针勿置(置即放置),即要求医者在针灸过程中要求手不能放下针,半个小时不放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古代针灸中久留最多也就一分钟。

三、关于针刺深度的认识误区

现在针灸穴位普遍偏深,一般穴位针灸大夫都针一寸深以上,放下成见看古代针灸著作,《针灸甲乙经》对穴位深度要求都是针几分,没有针很深的,再看后世的针灸书,对穴位的要求也是针几分,很少有用寸来记载的。而且在《内经》中反复强调针太深则邪气反入,如果仔细注意医者在施术过程中针下的的感觉,很容易在针入几分深的地方感觉到如鱼吞勾的得气感觉,这个得气的感觉便是机之所在,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要求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最后一字发在古字中为头发的发,不是发财的发,两字在古字中写法不同,简化字则相同),如果找的了这个机绝对不能再往里深,到了这个机之后连挂一根头发的力都不可再加。我曾试过在得到机的时候继续往下一用力,病人病情马上由好转改为加重,而且此机不可失,失则难再来。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当然大部分针灸师找不到这个机,也就很难有较高的疗效,同时也不会有太大的过失。

以上为我临时想到的几个现在针灸师与古代针灸的几个大的不同,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小的问题无暇细写。如关于躯干穴位的归经问题,在《内经》中躯干的穴位并未归入经穴之中,为后世方便记忆或出于其他目的将经络所行的穴位归为该经中。

温馨提示:在《内经》里只有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及络穴等特定穴归入经络之中,也就是只有这些穴位有调整该所过经络脏腑的作用。本人所写文章均为即兴所写,未做详细的文献举证,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文献。

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


以下来看看生活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中医养生常见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养生不关年轻人的事

切勿认为养生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证人体的健康,同时也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现代人的压力大了,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呈现年轻化,因此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讲,养生是必不可少的。

误区二: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西医将人体当做机器,如某个部件损坏,就更换维修。而中医则将身体与精神当做一体,阴阳二气互立互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是将身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疾病也就治愈了。所以预防疾病中医更有效。主要调整途径有内服和外敷,及各种中医养生方法。

误区三:轻微不舒服就赶紧吃药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频繁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因此要健康,增强自己抵抗能力非常重要。要懂得一些中医保健知道,既能防患于未然,也可自行调养恢复。健康提醒:养生方法因人而异,切不可盲目乱试。

中医拔火罐六误区


导读:中医养生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在家中就可以拔火罐,只要你掌握一些基本的拔罐方法就能轻松养生保健。那么拔火罐的误区有哪些呢?家中拔火罐注意事项又是什么呢?

中医养生保健 必知拔火罐六大误区

拔火罐是一种传统的外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机械的或加热的方法,驱除罐内的空气,利用其负压,吸附,在局部造成微小的皮下淤血,这种小创伤能刺激人体自身功能(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从而达到的效果。但在日常使用中,有很多人还是对拔火罐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1: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候的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裂、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着凉。(注意:夏天出汗较多,拔罐前最好先洗个澡,把身体擦干,以免影响火罐吸附。)

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误区2:拔得时间越长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因为火罐拔得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建议:正确的拔火罐时间应该是在10~15分钟。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误区3:同一位置反复拔

一次不成就拔两次,同一个位置反复拔,认为这样才能拔出效果。其实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坏,比如红肿、破损那就得不偿失了。

建议: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

误区4:拔胸口、肚子

很多人认为:我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拔胸口。其实这样也是错误的。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为这样拔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建议:我们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

误区5:老新产品差别不大

拔火罐又称拔罐疗法、拔管子或吸筒。传统火罐和现代拔罐器之间的功能并无太大差别,尤其是材料的差别,对于火罐的疗效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是针对寒症如、老寒腿等,则使用传统的需要点火的火罐效果更好些。

另外:一定要弄清痛因再下手

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弄清疼痛的原因,如果是一些慢性病所带来的疼痛如腰脊劳损,或是扭伤,在患者明确病因并有医嘱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使用的,这样也有利于治疗。但疼痛的原因有时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不提倡人们在不清楚病因时就使用拔罐来自我诊疗,因为不对症的拔罐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却会贻误病情,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另外皮肤有破损,或患有易出血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紫癜等)的人也不适合使用拔罐疗法。

拔火罐的九个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5.身体虚弱者不适合拔火罐。身体虚弱者体内阳气不足,如果再拔火罐会导致阳气更加不足,更加破坏了自身的阴阳平衡。所以身体虚弱,阳气不足,尽量不要考虑拔火罐。

6.有肺部基础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不适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时,经常会伴随肺泡的损伤或肺部有体液潴留。如果用拔火罐进行治疗,会使胸腔内压力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7.拔火罐后洗澡容易着凉。拔火罐后不宜洗澡,因为拔火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8.长时间拔火罐会导致皮肤感染。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