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养生

2019-11-07 │ 黄帝内经与养生 黄帝内经与女性养生

远古中医 黄帝与炎帝的贡献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养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传,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怎么才能作好中医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远古中医 黄帝与炎帝的贡献》,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远古时代 (公元前2200年)

在这时期,中国版图上已形成不同的部落,起初始祖居民穴居野外,为生存必须与自然界斗争。在寻觅食物过程中,他们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

火的应用对 当时穴居部落起了重要的改变,熟食不但缩短消化食物的过程,而且火能御寒、照明、驱散山洞中的潮湿,改善居住的条件,自然也减少了疾病。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

可以舒缓某些不适,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可舒缓某部位的痛楚。这些经验奠定了草药、针灸治疗的基础。

当时虽没有医生这种专职,但一些专长这方面技能的部族成员被尊称为巫,因为他们治疗时往往结合巫术。

黄帝与炎帝

相传这个时代有两位传奇人物,黄帝与炎帝(又名神农)。历史学家虽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正存在,但可以确定他们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2500-2700年。两人都被认为是中医药始祖之一,对中医药贡献良多。

这两位人物被认为是两本中医巨著的作者;《黄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此著作现今仍为人们广泛应用。据历史学家估计此乃托古之作,在古时人们喜欢将受尊重的老师或重要人物指定为某著作的来源,其实他们并非真正的作者。

yS630.Com相关推荐

从远古发展到周朝的中医学术


中医的发展,几千年,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不知道多少人好奇?其实总得来说,应该说从人类诞生的时候,医学就因为需要在慢慢形成与发展。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中医学术的过去,看从远古到周朝的一段时间的中医历史!

远古中医

在这时期,中国版图上已形成不同的部落,起初始祖居民穴居野外,为生存必须与自然界斗争。在寻觅食物过程中,他们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

火的应用对当时穴居部落起了重要的改变,熟食不但缩短消化食物的过程,而且火能御寒、照明、驱散山洞中的潮湿,改善居住的条件,自然也减少了疾病。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可以舒缓某些不适,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可舒缓某部位的痛楚。这些经验奠定了草药、针灸治疗的基础。

当时虽没有医生这种专职,但一些专长这方面技能的部族成员被尊称为"巫",因为他们治疗时往往结合巫术。

黄帝与炎帝

相传这个时代有两位传奇人物,黄帝与炎帝(又名神农)。历史学家虽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正存在,但可以确定他们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2500-2700年。两人都被认为是中医药始祖之一,对中医药贡献良多。

这两位人物被认为是两本中医巨著的作者;《黄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此著作现今仍为人们广泛应用。据历史学家估计此乃托古之作,在古时人们喜欢将受尊重的老师或重要人物指定为某著作的来源,其实他们并非真正的作者。

商代(公元前1700-1100年)

商人民居住在中国境内的黄河盆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祖先之一。他们行医的方式非常原始,往往将迷信、传说及治疗经验结合应用。据当时出土的水牛及乌龟甲骨文记载,已有数种疾病的描述和治疗方法,人们更以酒及热水作药物,利用针及青铜刀作手术用具。相传以汤液治病始自此期。

商人认为自己的存在与天地万物关系密切,大家所处的位置是,天堂在头上,地球在脚下,而人在两者之间。他们的信念是"地球是扁平的,并由三块同心方块组合而成",并以这个盖天说法来解释一切自然定律,而人与宇宙之间也因此而建立了很多联系。举例说,人类身体的皮肤被认定与地球的扁平特质相关;而五脏与五行的木、火、水、土和金相关;眼睛及耳朵与天上的太阳及月亮相关等。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基础。

周朝(约公元前1100-221年)

共分为四个时期:西周公元前1100到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到256年,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到476年,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到221年。

儒学及道家思想

周人于公元前1100年灭商而建立西周王朝,虽然沿用商代遗留的礼仪及制度,但人们开始反抗旧有的礼节及思想。在这段时期,人们开始道德崩溃,封建诸侯之间时有战争,政治及社会极不安定。两位历史人物应时冒起,其一是始创儒学的孔夫子(公元前557到479年),他是社会改革者和导师,希望将动荡的时局回复平静。与其同时代的还有老子(生于公元前590年),是道家思想始创人。道家思想偏向于哲学方面,而儒学则讲求实际。这些思想至今仍影响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实践非常重要。

宫廷医师

周朝医药当比商代为进步,但皆集中在王宫,并已有制度。根据《周礼》的记载,东周时期已存在有系统的医疗组织,宫廷医师需接受不同的专科训练,例如疾医负责疾病治疗工作,属现代医学的内科,疡医负责治疗疮伤、皮肤病、骨折或其他创伤,食医负责王宫内饮食调配,相当于今日的营养师。另外还有负责动物治疗的医师,是中国首个法定的兽医。其时医术已开始分门别类。

扁鹊

扁鹊的行医手法是以四种中医检查步骤为基础,即观察病人舌、耳、鼻、眼、面、口及喉;听诊病人语气、咳嗽或其他身体异动;详细询问病人的发病过程;最后会替病人搭脉。他更相信疾病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所造成。以此,扁鹊被喻为是妇科、儿科、眼科、精神科及耳鼻喉科的治疾圣手。

黄帝内经

在战国时代,中国处于七国诸侯分割的情况。约于此时,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开始应用于疾病成因方面,更被发扬到作为学校教材并记载在文献中。阴阳学说一直未能确定是源自那里及什么时期。

《内经》虽称是皇帝所写,其实是由数位作者经过长时间汇集而成的作品,它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由《素问》及《灵枢》两书合成,《素问》于春秋战国未期完成,而《灵枢》成书于公元2年,又在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修改。《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内容非常广泛,除了医学,亦阐述道德、哲学及宗教。其主题渗透、贯穿道家思想、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各方面。

在1973-1974年,长沙马王堆墓穴出土了一批医学文献,属于公元前168年以前的文物,其中有一本叫《五十二病方》,详细记录了52种疾病及52种方剂,是中国最早的中药学参考文献。虽然如此,《内经》仍是最广泛参考的文献之一,现今许多学者仍以《内经》的丰富内容为启迪。

结语:以上是古代中医发展最开始的阶段,是对远古到周朝时期中医发展的简单介绍。想要详细了解中医历史的朋友,应该从中收获了不少的信息。看完之后,我们不禁感叹,中医的历史真的很悠久,博大精深,一直发展到现在这个时代!

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是什么书?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它很重要。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而已。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内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不可得见罢了。

二、《黄帝内经》成书时代

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究竟成于什么时代呢?宋林亿、高保衡等认为: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邵雍认为:《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程颢认为:《素问》书出战国之末;司马光认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歧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朱熹也认为: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明方孝儒认为:皆出战国、秦、汉之人;方以智认为: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清魏荔彤认为: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综上所说,将《黄帝内经》之成书定为战国时期是较为可信的,但也不能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尽出于战国。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以上仅仅是从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上加以归纳分析所做的判断。其实还可以从《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特点、先秦古韵等诸方面论证《黄帝内经》的绝大多数篇章(也即《黄帝内经》的主体部分)成于战国。限于篇幅,这方面的论述只好从略了。

对成于战国以后的少数篇章须做如下说明:《素问》的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而补入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 年)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它一定得在张仲景之先。

《灵枢》中也有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0 年)颁布太初历之后。

《素问》中的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是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篇当系唐宋间之伪作。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仅依惯例而仍其旧亦无不可。

三、《素问》、《灵枢》的书名和传本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他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迄今1700多年,《素问》之名未曾改变。为什么叫《素问》?林亿、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说: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人是具备气形质的生命体,难免会有小大不同的疾病发生,故以问答形式予以阐明,这就是《素问》本义。隋杨上善整理《内经》,迳称为《黄帝内经太素》是颇有见地的。

《灵枢》最早称《针经》。《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无疑等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见张仲景《伤寒论》序),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见《高丽史书》、《宋志》及林亿引文等)、《九灵》(见《隋志》、《唐志》、《宋志》等)、《黄帝针经》(见《七录》、《隋志》、《唐志》及新罗国、高丽国史书等)等名。《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称《针经》曰,是知《灵枢》即《针经》也。而其他《素问》注中所引《针经》者,皆为《灵枢》之文,则更证明了这一点。

《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至其命名之义则需具体分析。因其书主要研究针刺问题,故称《针经》;因其卷帙为九卷,故名曰《九卷》,并因此而有《九灵》、《九虚》等名。何以称《灵枢》呢?马翃说:《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

药膳的起源 远古蒙昧时期


1.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古话,则指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填饱肚子,以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2.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当时的食物,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不可避免的误食不合适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应。

《韩非子》说过: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说明了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

3.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淮南子·修务训》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说明了先祖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避开有毒的,摄取无毒食物的情况。

同时,人们发现有许多种类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后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许多即可果腹,又可治疗疾病的食物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也可以说,人类在发现食物的同时,也就包含了食疗药膳的出现,所谓药食同源,应理解为源于同一发现过程,并不是食即是药,药即是食。

4.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制造火,由于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使食品更符合卫生要求,提高了人体素质和增强了抗病能力,对于人类保健具有积极的保健意义,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

以上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加工以及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些措施,都是生活中不自觉的行动,根本没有食疗药膳的概念,所以称为蒙昧时期。尽管处于蒙昧状态,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一步,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据文献记载,我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此时已有多种烹调方法,如商代伊尹制汤液,他的烹调技术高明,担任汤王的厨师。

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在商汤之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陶制的酒器。酒是饮料并具有明显的医疗作用,后人认为它有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作用。由于它是有机溶剂,能溶解出更多的有效成分,所做成药酒,后来又发展成麻醉剂。在食疗烹调中也经常用酒。

相传仪狄曾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体。《诗经·风·七月》所谓为此春酒,以介寿眉,是说酒有延缓衰老、益寿强身的作用。至商代,伊尹制汤液,著《汤液经》,以烹调之法疗疾。

《吕氏春秋·本味篇》载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温之品,有抵御风寒的作用,又是烹调中常用的调味品。以此烹调成汤液,既是食品,又可是汤药,说明商代已有朴素的饮食疗法,这已经具有食疗药膳的雏型了。

周代,人们对饮食已经相当讲究。尤其在统治阶级中已经建立与饮食有关的制度与官职。《周礼·天官》所载的四种医中,食医居于疾医、疮医、兽医之首。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欲、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可见当时已经明确了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对饮食卫生提出具体要求,如《论语·乡党》中写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等提法,都是从保健的目的出发的。通过讲究饮食,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保健食疗的目的是明确而自觉的心理和行为。说明食疗药膳的是早期发展,已经进入到萌芽阶段。

起口疮需通便 喝菜水最有效

如今空气干燥,气温持续上升,很多人起了口疮且不易痊愈。中医专家指出,起口疮后在调理上最好是通大便,可以有效去除所谓“内邪”。

专家指出,起口疮大多和心火有关;胃部健康有问题也可能起口疮,中医称为胃火。一般来说,起口疮的人同时还伴有大便偏干或几天才有一次大便的问题。要解决口疮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大便,让“邪气”有出路。

专家介绍,这个时节通大便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喝菜水,即饮用烹饪油麦菜、油菜等绿叶菜时焯菜用的水。此外,还可以选择番泻叶泡水喝来润肠通便,该药药效较强,对于大便秘结者尤其有效。不过用的时间长了效果较差,因此不宜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来通便。

易起口疮的年轻女性还可交替服用决明子、生军、番泻叶等。可把30克元明粉兑500克蜂蜜,每天喝一勺。

《黄帝内经》论情志与健康


中医所说的情志,是指七情与五志的合称。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五志,是指喜、怒、思、忧、恐五种志意。中医认为,情志与健康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那么,《黄帝内经》是如何讨论情志与健康的这种关系的呢?

1.情志的作用

《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4.情志与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重视形神共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宝命全形论》再次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强调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神气,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若匿,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否则伤害五脏,危害健康,发生病变。

2.情志与疾病

《素问经脉别论》记载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就是说,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损害健康,引发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3.情志与治疗

《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决定、选择治疗措施,否则,治之无功。《灵枢本神》开篇即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黄帝内经》多次提示人们: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以上旨在告诫人们:神气充盛,病易治,大病亦预后良好;若神气萎顿,病虽轻亦难治。

总之,《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了情志与健康,乃至疾病的密切关系:情志调和,则身心健康;情志不调,则引发疾病。因此,按照《黄帝内经》所提出的情志养生方法,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则可以永葆健康,益寿延年。

黄帝石室紫药神丸的功效与作用


黄帝石室紫药神丸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其实它是一味中药方剂,而且黄帝石室紫药神丸的功效与作用是非常的大的,能够治疗很多种类型的疾病。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些黄帝石室紫药神丸的相关知识吧。

【处方】丹砂9分(别研),大黄6分,桂心4分,半夏(洗)4分,牛黄5分,黄连5分,云母7分,雄黄2分,特生礜石12分(炼)。

【制法】上为末,更入巴豆2分(去心,炒),雷丸3分,珍珠1分,代赭2分,干姜3分,各为末,新绢袋盛,蒸如十斛米熟,方取;牛黄、桂、姜、代赭别为末,与前相和匀,以蜜和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儿十二痫。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石室紫药神丸”。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

看了上文对于黄帝石室紫药神丸的介绍,我们对于黄帝石室紫药神丸的功效和作用等内容也有了些许印象,这也是我们在食用前所必须要了解的。

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 中医如何根据体质养生


黄帝内经是一本养生的书籍,这本书籍详细的介绍的中医养生的方法,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养生方法,讲究根据人体的不同的体质来养生,对症下药,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根据体质来养生的。

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分清自己的体质的,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养生的。

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养生养颜经《黄帝内经》体质养颜养生篇《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说,那些上古时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懂得天地阴阳自然变化的道理,并根据此总结了一套调和养生的办法,这就是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太过操劳,也要避免过度的房事,这样就能够使形神协调统一,生命力旺盛,从而长命百岁。

因此《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如何以自然的方法调理自身,将疾病或者亚健康尽量调理到健康的状态,即通过内调达到健康。《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病安从来。

这就是在说,在调理之前,要懂得各种致病的因素,根据不同的体质来及时避开它们,这样疾病就不会入侵,人自然得到健康。所以后世医学都懂得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调理身体。

身体健康了,美自然从内而外。因此按体质调理来美容的思想,贯穿在整个中国人的美容观念中。比如长了斑或者长了痘,古代美人会在判断了自己的体质后,根据体质状况来制定调理法,这样才可能真正从内部断了斑或者痘的根,做到更完美的美容。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就是说气在生命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人气一旦虚,就会出现形神皆疲的状况,自然不想做事,事事偷懒了。

气虚质女性要想变得精神奕奕,那就得补气养气。脾、肺、肾掌管人身上的气,首先,从它们着手为自己食疗补气;其次,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乱发脾气;另外还要经常做一些舒缓的运动,来加强体质。

阳虚质

时感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喜静,易大便稀溏。

养生法: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平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出汗过多,运动时要避风寒。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

适宜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

阴虚质

体形多瘦长,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易失眠,性情急躁,舌质偏红,苔少。

养生法: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等性温燥烈之品。适合做有氧运动,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健身项目。

适宜药膳:莲子百合煲瘦肉。

黄帝护命千金丸的功效与作用


长期的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各种问题。中药方剂就是解决这种情况的一个好办法,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下黄帝护命千金丸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处方】野葛7寸(炙),斑蝥20枚(去足翅,熬),雄黄1两(研),雌黄1两,鬼臼1两,瓜丁1两,丹砂1两(研),礜石1两(泥裹,烧半日),沙参1两,莽草1两(炙),椒(去目,汗)1两,地胆15枚(去足翅,熬)。

【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羸瘦历年,胸满结疹,饮食变吐,宿食不下,中风鬼疰疾瘦。

【用法用量】每服5丸,1日2次。卒中恶气绝不知人,服如小豆大2丸,老小半之;牛马所触践痈肿,若虫毒所啮,取1丸着掌中,唾和涂疮中毒上,立愈;正月旦以酒率家中大小各1丸,1岁不病;若伤寒身热,服1丸;若欲视病,服1丸,与病者共卧不恐。

【注意】忌生血物。

【摘录】《外台》卷十三引《古今录验》

文章介绍的黄帝护命千金丸的药用价值,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其实很多的身体疾病都可以通过黄帝护命千金丸等一些中药方剂来调理,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