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中医养生方法

2022-04-11 │ 脑卒中的中医养生方法 急性脑梗塞吃什么食物

急性脑卒中

“中医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社会的发展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养生这个话题,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面对不同人群的养生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以下是养路上网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急性脑卒中”,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脑部疾病类型有多种,急性脑卒中的问题对于患者的记忆力有很大的损害,比较明显的症状就是头痛比较严重,而且这种疾病容易被忽视,因为是阵发性的,有时很快就自行恢复了,但之后会再次反复,所以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对于脑部的检查,大多是通过脑CT来进行的,对于诊断结果来说十分准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不能忽视的脑部疾病,较多朋友遭受到了该病的困扰,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脑部健康,影响了患者的记忆力,且会产生头痛的症状,朋友们应当将该病了解透彻,深入了解该病带来的症状表现,如果为短暂性的发作,一般情况下发病时间较为短暂,患者容易产生局限性的神经性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一天,患者的症状可自行缓解,且不容易遗留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但容易反复发作,间歇时间方面没有规律。

大部分患者突然间产生对侧肢体麻木等症状,表现为力弱、单眼黑矇,感觉方面产生了障碍,且会突然间眩晕、复视,双眼明显黑矇,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吞咽,造成了吞咽困难的情况出现,严重的患者还会产生可逆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病发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且在一周时间可恢复到正,患者头颅的CT或者是MR扫描,容易发现脑内产生了小梗死灶,导致患者的脑部受损严重。

经过认识以上的介绍,每一位朋友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带来的症状有所认识了,该病波及到了患者的生活,且会危害到脑部的健康,诱发了明显的症状出现,各位朋友应当时刻留意脑部的变化,且要全面了解上述中的症状表现,脑部出现异常需要积极的治疗。

yS630.Com相关推荐

脑卒中高危人群


1、脑卒中高危人群

脑卒中有8项危险因素,分别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及有脑卒中家族史。

在这8项危险因素中只要有任意3项,就是卒中高危人群。除此之处只要你有过脑卒中病史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俗称小中风)者,也就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2、脑卒中最常见又最危险的因素

在这些因素之中,最常见又最危险的因素,非高血压莫属。“大概有80%的病例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在这之中,又以H型高血压最易引起中风。”

据悉,在每4位高血压患者中,有3位是H型高血压。最新研究证实,H型高血压(高血压伴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8倍。所以,联合控制高血压特别是控制H型高血压,是降低中风高发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3、脑卒中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脑卒中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就是并发脑血管病变出现的脑梗塞,其病理基础就是糖尿病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导致血糖、血脂紊乱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建议:治疗有五方法——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己检测(测一测药吃的是不是合适)、心理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是130/8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同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口服阿司匹林。

脑卒中有哪些典型症状

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脑卒中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为多。

2、痫病痛病与脑卒中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3、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4、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5、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悯。脑卒中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

脑卒中的预防方法

专家介绍,脑卒中并不可怕,是可以预防的。除了彻底戒烟和控制饮酒量外,控制体重和适当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饮食方面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食盐摄入每天控制在6克以下,膳食营养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类食品。同时坚持锻炼,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度体力活动,例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每周5—7次,避免剧烈运动。另外,作息规律,不过度劳累,保持心态平和,尽量避免情绪波动。如果有卒中后焦虑抑郁的患者应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脑卒中患者应定期复查,除了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外,脑梗塞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这两项检查的目的是观察患者颅内外血管的情况,包括血管是否狭窄或者狭窄程度是否增加,斑块是否增加或者是否稳定。如颈内动脉狭窄超过70%以上并且有相应的脑卒中症状时,可考虑进行颈内动脉剥脱手术或者支架介入治疗。

高血压患者如何预防脑卒中


高血压患者如何预防脑卒中?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因为做好预防措施和养生事宜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高血压患者如何预防脑卒中呢?下面为您介绍。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疾病,亦称脑中风。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脑出血及脑梗塞。1987年调查全国29个省市579万余人,发现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高达245.58/100000,死亡率77.15/100000。近年其发病率仍在上升,且好发于中老年人,是威胁人类生命和致残的重要杀手之一。

高血压患者如何预防脑卒中?

1、控制血压,就是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正常值120/80为最佳的血压值,当然,如果有一些差距但总体控制在140/90以下,是可以接受。还需要注意控制血糖、血脂指标,这些也是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因其含饱和脂肪酸高,会增加胆固醇在体内的形成,易形成血栓,使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建设高血压患者多选食植物油,因为植物性油脂含不饱和脂肪酸较高,能延长血小板凝集时间,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压,预防脑卒中。

3、多吃全谷食物、鱼、禽、蔬菜、水果等,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的食物。

4、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与血压值成反比,这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尤为显着。因维生素C具有保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免遭体内有害物质损害的作用。像蔬菜、水果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维生素来源。

5、肥胖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需要控制热量摄入量超标。每超标正常体重25公斤者,其收缩压可高于正常人1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7毫米汞柱。因此,保持理想体重是防治高血压的方法,也可有效避免和预防脑卒中。

6、保证钙的充足。每日钙摄入800~1000毫克,可防止血压升高。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明,每日平均摄入钙量450~500毫克的人群比摄入钙量1400~1500毫克的人群,患高血压病的危险性高出2倍。

7、脑卒中易在激动,操劳过度,剧烈运动,休息不好,脾气暴皮等情绪下发病,因此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调整情绪、心态平和。

8、高血压患者要重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旦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是脑梗死的先兆表现。发现相关症状可能是脑中卒的报警信号,此时,应立即抓紧时间治疗,以免发展为脑梗死。

9、天气变化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平时切记不可暴饮暴食等。

10、高血压患者定期去医院检查,最好每年都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必要时调整降压药物。检查需要注意的指标项有血压、血脂、血糖及纤维蛋白原、心电图等,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高血脂、高血糖和高黏滞血症,做得对症及时治疗,降低高纤维蛋白原,减少脑中卒风险。

高血压患者为什么容易脑卒中?

中风在我国是主要的病残和死亡原因。一年中,每10万人就有120-180人患中风,并有60-120人因此死亡。中风像一个幽灵,无孔不入,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先天性脑血管等病都能引起中风的发生。

高血压病很容易引起中风,这并非危言耸听。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而在脑出血患者中,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的占93%。脑梗塞患者中,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的占86%。可见,出现中风的危险程度与血压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高血压引起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其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结构的改变。当血压升高时,会引起全身的细小动脉痉挛,如果血压长时间升高,动脉也会长时间痉挛,血管壁因缺氧而发生变形,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弹性减退,从而形成或加重动脉硬化的形成。再加上高血脂、高血糖、血粘度增高等因素更易加速血栓的形成。

如果降压效果不好,或患者不按医嘱服药,使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引起动脉反复痉挛,引起脑组织出血、水肿或动脉壁透明变性,形成夹层动脉瘤,引发脑出血。

就高血压病患者而言,并不是血压高就会引起中风。相反,未按医生嘱咐服药,以及不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才是致病的根源。比如:长时间的高血压,未作适当的降压治疗。虽然按时服药,血压仍长期在较高的水平。或间断降压治疗,血压时常突然增高。不注意气候情绪变化及身体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的影响。过分降压往往因夜间血压过低而引起缺血性中风。此外,合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病更易引起中风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如何预防脑卒中,以上就是为您总结的内容,供参考。

保健品或中药不能预防脑卒中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前提。健康需要有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健康也来自我们每一天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家小编为您精选了一些保健养生知识、健康小窍门,助您更好、更科学地调理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吃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脑卒中


有些老年朋友说,我一直坚持吃阿司匹林,怎么也会得卒中?实际上,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的是胆固醇水平,其中LDL-C(俗称“坏”胆固醇)升高,卒中风险就会增加,而LDL-C每降低10%,脑血栓风险就降低15.6%。在抗血小板治疗,降压等治疗基础上,降低LDL-C可以使患者更多获益。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十分出色,目前被认为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


目前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他汀预防缺血性卒中/TIA(短暂性脑缺血)中国专家建议》指出,对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代谢综合征等脑血栓危险因素的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在低胆固醇膳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卒中风险。临床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可使曾有过卒中的患者再发风险降低16%。


定期输液不能预防脑卒中


每到秋冬季,就有不少老年人排着队到医院输液,有的还一次输两瓶,觉得这样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实际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首先,拿血黏度作为脑卒中检测指标,缺乏科学依据。其次,这种做法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没有证据表明输液能防止脑卒中发生。


化验单没有“箭头”不表明正常


不少遭遇过“小中风”的患者常感到迷惑:我的体检化验单多年来一直都没有显示异常的箭头,为什么出现脑卒中、心梗了呢?


王拥军教授介绍,《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出,一般人群和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者,或者已经发生过脑卒中、心梗的患者,血脂治疗值和目标值与化验单上显示的正常值是不同的。他们的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要低于血脂化验单上的参考值,即“坏”胆固醇LDL-C需低于80mg/dL或者2.1mmol/L。


重点人群,即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及有黄色瘤、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的胆固醇指标也不能仅仅参考化验单上“不高于3mmol/L”这一指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此类人群应每年检测一次血脂。


保健品或中药不能预防脑卒中


现在民间采用保健品和中药降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做法非常普遍。王拥军教授说,保健品的作用不明确,中药作为治疗高脂血症辅助用药确有一定疗效,但目前仍然缺乏明确临床研究依据。因此,保健品或中药是无法取代药物治疗的。


急性血糖升高


也许人们的生活质量快速升高的原因,富贵病也是越来越普遍,所谓的富贵病也就是高血压、高血糖等,而血糖升高对人的威胁还是挺大的,尤其是要注意糖尿病的发生。发生急性血糖升高的现象时要多找找原因,疾病的发生都会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比如化学物质中毒、气候变化过大等都会引发血糖升高。

一、血糖突然升高的原因:

1、如果人们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那么肾上腺素的分泌也就变多了,加速糖原分解,造成血糖突然升高。

2、化学毒性物质中毒也会让血糖突然升高的,例如链脲佐菌素等化学毒性物质可以加速β细胞的破坏过程,引起血糖忽然升高。

3、气候因素的影响也会让血糖突然升高。例如寒冷刺激会加速肾上腺素分泌变多,肝糖原输出增加,肌肉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这样使得血糖升高。

4、患上某些疾病后也会使得血糖突然升高。急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甚至发展为糖尿病,因此早期治疗急性胰腺炎是非常重要的。

5、饮食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人们一次性的吃了太多甜食之后,由于食物的含糖量很高,也会让血糖突然升高的。

6、也有可能是检测错误。经常有患者测血糖前也不清洗双手,更别说定期对血糖仪进行校正。可试纸过期、血糖仪未校正等原因都会引起血糖值的偏差。

7、最后一个因素提到的是情绪因素,如果一个人的心情波动太大,例如忽然伤心、害怕等,可以使机体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物质,而这些物质可以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在某种程度上会使血糖忽然升高。

二、血糖突然升高怎么办?

1、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定要注意控制饮食,给自己制定合理的食谱,控制每天总热量的摄入。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糖是人体的重要能量来源,糖尿病人也可以相应吸取一些糖分来补充能量。

2、一般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糖”其实指的是白糖、果汁等单糖、这些单糖食品糖尿病患者尽量少吃,以免加重病情,而对于多糖食物,如谷物、荞麦等,或者淀粉等可以作为热量的来源,多糖淀粉食物吃了后不会使血糖急剧增加,而且还会有饱腹感,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3、还要坚持适当的运动,冬季有高血压者不宜晨起太早户外运动,以防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早晚饭后1小时再行户外运动较好,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

4、注意预防流感,该病不仅使血糖升高,而且会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或加重。如有感染发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病情加重。

5、注意防寒保暖和足部保护。同时,保持情绪稳定,定期监测血糖并经常与医生取得联系。

急性胃绞痛


饮食不规律会让胃产生疾病,而吃了坏的食物也同样会让胃不舒服,急性胃绞痛发生却与细菌感染有关,主要是胃粘膜受到了损伤而引起的疾病。有的人喜欢酗酒,这种情况最容易伤胃,而且一旦感染疾病,胃的恢复也会比较慢,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理,才有可能最终得到恢复。

1、突然胃绞痛怎么回事

急性胃炎是由于身体的各种原因从而导致了胃粘膜急性炎症。原因有细菌毒素污染、病毒感染等。化学要素如服用阿司匹林、奎宁、抗肿瘤药、消炎痛等,可引起胃粘膜损害;饮食要素如很多酗酒,暴饮暴食,过于粗糙的食物,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刺激;物理要素如胃内异物、胃石、胃部放射医治。

急性胃炎的起病多较急,由细菌或毒素污染食物所致的急性胃炎多于几小时后发病,一般不超过24小时。慢性胃炎多由急性胃炎未彻底治疗演变而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时节的变化、精力要素、饮食不妥有关。或有长时间服用能致溃疡的药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常由各种精神因素的作用所致,如精神过度紧张、长期失眠、某种思想矛盾长期未能得到解决、意外不幸等等。

2、胃绞痛的诊断依据

2.1、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2.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2.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3、胃绞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3.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系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

3.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症状,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

3.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症状。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绞痛吃什么好

1、红薯,可以补脾益气,正气养胃,化食去积,很多人都知道吃完红薯会放屁,其实这正是胃肠蠕动的效果。

2、桂圆,有壮阳益气、温胃补脾等多种功效。

3、汤水,比较养胃的各种蔬菜汤,比如菠菜汤,鸡蛋汤等等。

5、苹果,能够生津润燥,能够调节肠胃功能预防便秘,比较适合于脾虚食少。

6、包心菜,对于胃火以及胃溃疡具有很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

7、木瓜,有利于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故有健脾胃消食之效。

8、胡萝卜,胡萝卜与肉一起炖,具有护肝养胃的疗效。

9、牛奶,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以及习惯性便秘。

10、粥类比较容易消化,对于胃不好的人来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早餐的时候可以食用鸡蛋羹、鸡蛋汤以及各种熬制的粥类。

急性肝损害


常饮酒的人不仅会让胃受到影响,还会让肝受到较大的损害,所以最好杜绝喝酒。肝病有多种种类,而急性肝损害大多来自于肝功能不好或是出襾急性的肝细胞损害而导致的,往往会有食欲减退、恶心以及呕吐的现象,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治疗,以免发重更严重的疾病。

1、急性肝损伤的患者因为肝功能不好,患者的消化功能也就会因此减弱,患者会出现厌食症、消化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等;

2、当人体的肝脏出现了急性的肝细胞损害,那么往往就会直接引起患者的转氨酶升高,在平时患者还会因此发生乏力、易倦、思睡;并且需要注意的就是急性肝损伤的患者在临床当中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疲乏无力、头晕、肝区疼痛。

3、肝损伤的患者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导致患者出现胆色素代谢异常,随后患者还会因此发生的问题就是黄疸、蜘蛛痣、肝掌,并且患者往往表现脸色黝黑,不及时治疗严重的患者就会发生腹水、胸水等症状;

4、急性肝损伤在发病之后也会导致整个机体紊乱,造成患者全身症状,包括了皮肤粗糙,眼睛出现夜盲、唇舌炎症、浮肿、皮肤流血、骨质疏松等症状,有其它症状包括了牙龈出血、鼻出血、性欲减退、女性发生月经失调等症状。

5、如果是因为外伤导致的急性肝损伤症状更加明显,患者会发生强烈的腹痛,严重时患者就会因出血导致休克,患者全身症状包括了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脉搏细速,出冷汗,继而血压下降。

急性肝损伤的患者除了接受及时的治疗抢救,在恢复期和平常生活中更需要多加注意,患者一定要注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多饮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帮助身体当中的代谢废物的排除,从而可减少日常当中的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损害。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急性脑卒中》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脑卒中的中医养生方法”专题。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