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着喝的养生的中药

2019-10-12 │ 泡着喝的养生的中药 泡水喝的养生中药材

喝中药也有讲究

身体是智能的载体,是事业的本钱。对自己晚年负责,就不应该对晚年的健康透支。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没有注意平日的养生。进行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喝中药也有讲究”,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养生导读:说到治疗疾病,每个人选择的治疗方法不一样,有的人选择西医,有的人选择中医,中医的药品大部分都是需要熬中药汤服用的,说起喝中药,大部分人都觉得应该是趁热喝,那样才会吸收到药的精华,但是事实是这样吗?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道: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但无功,反而有害由此可见,汤剂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中的吸收和治疗效果。同时服药的温度也很有讲究。民间有趁热喝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对于服中药,中医有句古语,叫做阳病热服,阴病凉服。具体地说,可以分热服、温服和凉服三种。热服与凉服,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症宜热服。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凉服、热服和温服。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喝热水,以助药力。而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



一般而言,患有阳病的患者多表现出热症,如发热;而阴病多表现为寒症,如肢冷。

凉服:在药液冷却后服。治疗热症宜冷服,热症患者常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症状。冷服的药有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等。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


热服:即在药剂比较热时服用。治疗寒症宜热服,即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症状时应该热服药剂,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喝些热水等,以助药力。

温服:即药煎好后放一会,待其不冷不热时服。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如平和补益之药。

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不过,为谨慎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再问一下中医师服用方法,以防出现偏差。

如何避免或阻止因服用中药、汤药而带来的呕吐现象?



一是采用小量频服法

即先让病人服一小口试探,若吐就让其吐出,如此两三次后,一般就可适应,然后再一次服下,一般就不会再吐了。

二是采用大量快服法

即待汤药凉了以后,屏住呼吸一口气将汤药喝完,饮药途中最好不要停顿,以免勾起药味而诱发呕吐。饮完汤药后立即用凉开水漱口再饮少量凉开水。也可嚼一块口香糖以去除药味。

即待汤药凉了以后,屏住呼吸一口气将汤药喝完。


三是采用药物干预法

甘草20克,水煎服,不吐时再服汤药(中药中有大戟、芫花、海藻、甘遂等反甘草药物则不用此法,以免出现相反作用);白芷末6克放于舌上,再以舌舐咽;服药后呕吐不止时:可在汤药中加1~2汤匙姜汁,或服药后再服一些姜汤。

ys630.COm精选阅读

其实中药也有副作用


导读:百姓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导致中药滥用,其实中药也有副作用,凡药物都有毒性,而这也正是其药用价值所在。

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人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中国中医凡药物都有毒性,而这也正是其药用价值所在。很多人觉得中药是无毒副作用的,因而长期服用,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任何药物对于健康或不具备适应证的人来说都像是毒药。因此,药方与病症必须高度吻合,只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药,才能确保疗效和安全。

医生使用中药不规范。据统计,70%的中成药是西医开的,其中不合格率高为43.4%,主要原因在于不辨证用药。岳凤先表示,真正按中医理论辨病,并具备实践经验来开药方的医生不多。由于中药,特别是中成药的处方权不受限制,中西医都能开,所以合理配伍、辨证论治等原则的把握能否真做到位,就难以保证。

知道了中药也有副作用,很多医生按照西医思路开中药,不遵循中医思想理论,不出问题才怪。

抗生素也有中药禁区


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普及,其配伍也应严格掌握。配伍不合理不仅影响疗效,而且会产生毒副作用,下列中药不宜与抗生素合用。

龙骨、珍珠、牡蛎、海螵蛸等含胸种钙质,易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形成螯合物影响吸收,降低疗效。

血余炭、艾叶炭、煅瓦椤有强大吸附力,可减少抗生素在胃肠道的吸收。神曲、麦芽含有多种消化酶,某些抗生素使其活性受抑制,减弱其消食健胃功能。

石膏、赤石脂、滑石等含镁、铝、铁离子与四环素抗生素合用,形成螯合物而降低疗效。玄胡、桅子、甘草等抑制胃酸分泌,影响四环素的吸收,四季青、黄药子可损害肝脏,与四环素合用,毒性作用增加。五味子、山楂、乌梅可酸化尿液,使碱性的四环素、红霉素疗效降低。

生姜、龙胆、萝芙木等促进胃酸分泌,红霉素破坏增加。颠茄类中药抑制蠕动,延缓胃排空,红霉素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破坏增加。地榆、虎杖、石榴皮等所含鞣质可与红霉素结合,阻碍红霉素吸收。中药泻剂巴豆、黑白丑等可加速红霉素通过肠道,影响其吸收。

犀角、珍珠中所含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多种氨基酸),可抵抗黄连素的抑菌作用而降低疗效。

茵陈对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有拮抗作用,可降低氯霉素的疗效。

含有鞣质的中药,如五倍子、诃子、石榴皮、地榆、枣树皮、四季青、大黄等与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林可霉素等同服时,可结合成鞣酸盐沉淀,不易被吸收。碱性中药硼砂与氨基酸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同时服用,可增加毒副作用。硼砂与弱酸性呋喃旦啶、青霉素、先锋霉素同用时,可减少这些药物的再吸收,降低血药浓度。

服中药后饮食有讲究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1、水肿病人忌食硬固、油、生冷等食物。

2、服发汗药忌食用醋和生冷食物。

3、服补药忌食用茶叶萝卜。

4、热性病患者忌食用辛辣香燥油炸食物。

5、阴虚阳亢、血症、时行热病、皮肤湿疮、痈疽等病人忌食辣味食物。

6、红肿热痛的外科疮疡忌食牛羊鱼蟹等食物。

7、头昏失眠性情急燥者忌食胡椒、辛辣、酒等。

8、伤寒、温湿忌食油腻厚味。

9、痰湿阻滞消化不良、泄泻、腹痛忌食生冷食物。

10、肝阳、肝风、癫痫、过敏、抽风病人忌食发物。

11、肠胃功能弱者忌食粘滑、油腻等食物。

12、中药有鳖甲忌食苋菜,有荆芥时忌食动物,有蜂蜜忌食葱、豆腐、有灵仙忌食茶叶。

中药服用也要讲究方式


导读:使用方法对中药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疗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上常有送服、冲服、调服,可见采用何种方式服用中药马虎不得。

中药服用方式

冲服

人们在服用冲剂、糖浆剂、膏剂时,常需冲服,冲服就是将药物用热开水融化或呈混悬状后服用。此外,人们在服用某些芳香或贵重中药;如牛黄、麝香时也常需冲

调服

指将药物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后服用,不能吞咽的病人或小儿在服用散剂、丸剂、片剂时常采用此种方法。

含化

将药物含于口中,缓缓溶解,再慢慢咽下。六神丸、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宝等治疗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的中成药常需含化。



送服

大部分内服中成药需要用温开水送服,俗称吞服。吞服为最查明常用的内服方法。大部分内服中成药如片剂、丸剂、胶囊等均采用此法服用。其中,丸剂又分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滴丸、水丸、浓缩丸等。小颗粒的丸剂服用时,只需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应嚼碎后或用洗净的手掰小后再用温开水送服。此外,部分中成药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汤送服,以增强药物的作用。

烊化

将药物用开水或黄酒加温溶化后服用,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在服用时常需要烊化。

除了上述中成药的这些内服方法外,人们看中医时。有时也常常看到中药处方上写着先煎、后下等字眼,先煎是对介壳类、矿石类药物而言,这类药物常见的有龟板、鳖甲、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来,因此应该打碎先煎。煮沸约10~20分钟后.再放人其他药。

所谓中药与食物的来源相同,是指中药与食物一样来源于自然中的动植物.雨且很多中药与食物,很难截然分开,它们身兼两职,粮食类中的药物,如谷芽、麦芽、淮小麦、浮小麦等;蔬菜类如荠菜、萝卜、芥菜、山药、百台、藕、败酱草、冬瓜、南瓜、赤小豆、黑大豆、刀豆、扁豆等;

果品类如山楂、乌梅、龙眼、桔类、柚类、莲子、杏仁、无花果等,调味品类如山萘、生姜、桂皮、丁香、花椒、胡椒、八角茴香、小茴香、草果等,动物类中就更多,刨括蛇类、家畜类、水产类、野兽类等。药食同源,使中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使中药强化了它的实用性和经验性,人类生活中包含了中药,中药就在人类生活中产生。


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1)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2)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
(3)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4)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5)煎好的中药汤剂应在2~8℃冰箱中保存。

小儿吃中药 煎煮服用讲究多


本文导读:给孩子吃中药,煎煮方法和服用都是有讲究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小儿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服用方法。


给孩子喝中药,父母首先要知道如何煎药,因为孩子比较小,煎药的药量、水量都是不一样的,药煎好了如何让孩子喝下去也是一个难题,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小儿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服用方法。

小儿中药煎煮方法

煎煮中药是中医的一种特色,中药煎煮方法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因此,正确掌握煎药方法十分重要。小儿的中药量通常为成人的1/3-1/2,煎药时,先洗一洗中药,以除去药中泥沙,再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煮。

1、一周岁内小儿的中药加水量为两碗(200ml/碗),煎至小半碗;

2、一周岁至7岁小儿的中药用三碗水煎至大半碗;

3、7岁以上患儿的中药用三碗水煎至一碗。

解表清热药宜猛火急煎,滋补药宜慢火熬煎,煎药过程中应搅拌2-3次,使药物受热均匀,提高煎药的质量。滋补中药可煎两次,清热解表药只煎一次即可。

怎么让孩子喝中药

在临床上,很多家长都反映,中药的味道浓烈且量较大,小儿很难接受,所以家长更加需要耐心来喂服,切忌捏着小儿的鼻子强行灌服,以免将药液吸入气管和肺内,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对年龄稍大的小儿,应该鼓励其自己喝药。较苦的中药可加少许蜜枣或红糖调味,并可少量多次服用。为防止小儿呕吐,喂药前不宜吃得太饱。

当遇到不能自己喝药的患儿,正确的喂药方法是:将小儿斜抱,用一手捏着小儿的两腮,使其口张开,然后把药匙放入口中,稍压舌头和下牙床,再慢慢倒入药液,待药液全部咽下后才放开捏着腮部的手,取出药匙,以此方法间歇喂服,直至喂完药汁。


值得提醒的是,中药宜温服,不可过冷过热。此外,许多家长还喜欢把中药混入牛奶或果汁中服用,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因中药的成分复杂,遇到酸性物质、蛋白质、脂肪等,易产生不良反应或影响药物的吸收,所以应尽量避免中药与牛奶、果汁等混服这一做法。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小儿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服用方法,中药苦孩子不爱喝,不要强行灌服,也不要混牛奶和果汁服用。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