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副作用与食用方法有哪些?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黄芪虽好但不能胡乱服用,黄芪对辟为湿热的人来说是最好的一种滋补药了,而且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黄芪可不是所有季节都可以使用的,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黄芪对治疗一些肾脏疾病都会出现一些毒性的副作用的,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西方最新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服用黄芪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环磷酰胺(癌得星,安道生,是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否则互相会相克。另外,有一些品种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随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据医生的医嘱。

黄芪虽好但不能胡乱服用,注意黄芪不能乱服用的,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是否可以服用黄芪还是需要中医判定一下。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对于疾病的调养特别明显,在养病养生的时候应该注意不同人群的施药状况,如食积停滞,以及阴虚阳亢者应该禁服,而且用量以10~30g为宜,在保存时也要注意防潮、防蛀,避免药效受损。

精选阅读

灵芝的副作用 有哪些食用方法


灵芝作为一种滋补品在古代的时候就一直是作为养生保健的好东西,一般都是在贵族之中,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灵芝已经是普遍了,那么灵芝除了好处之外,那么还有什么副作用吗?今天就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灵芝可以延年益寿,可以养生保健,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真菌,那么它就乜有副作用吗?

不少人在日常养生中都会选用灵芝来调理身体,那么灵芝有副作用吗?下面一起来看看灵芝的副作用。

灵芝药用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历代医药家视为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神奇珍品。经过大量临床研究,灵芝对神经衰弱、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克山病、高原不适症、肝炎、出血热、消化不良、气管炎等各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其实,灵芝只是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什么实际的防治作用。最好是搭配其他的食物 一起食用最有效果。建议可用决明子、黑乌龙等组方为决乌汤茶这种中医经典组方茶,对高血脂等症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灵芝的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任何的药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灵芝的副作用很小,灵芝因富含天然有机锗,所以服用时会有瞑眩反应,有些会惊慌地认为有副作用。其实这也是灵芝独特的排毒作用,是好转反应,在中医上称为瞑眩反应。瞑眩反应为身体带来不适,但是不是副作用,在瞑眩反应消失后,身体会觉轻快,有精神,疾病也会慢慢痊愈。

灵芝的缺点就是就是口味很苦。灵芝在本草纲目里记载性平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属于上等药品。

灵芝的功能主治

1、心神不宁,失眠,惊悸。该品味甘性平,入心经,能补心血、益心气、安心神,故可用治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神不宁、失眠、惊悸、多梦、健忘、体倦神疲、食少等症。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当归、白芍、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等同用。

2、咳喘痰多。该品味甘能补,性平偏温,入肺经,补益肺气,温肺化痰,止咳平喘,常可治痰饮证,见形寒咳嗽、痰多气喘者,尤其对痰湿型或虚寒型疗效较好。可单用或与党参、五味子、干姜、半夏等益气敛肺,温阳化饮药同用。

3、虚劳症。该品有补养气血作用,故常用治虚劳短气、不思饮食、手足逆冷、或烦躁口干等症,常与山茱萸、人参、地黄等补虚药配伍,如紫芝丸(《圣济总录》)。

灵芝的食用方法

灵芝味虽苦,但苦而香。灵芝的名贵在于它含有丰富的多糖和三帖,野生灵芝还富含许多如微量元素;在不破坏灵芝天然活性地萃取后,蕴含于其中的大部分精华能释放出来,从而被人体吸收利用。灵芝的食用方式主要有:

1、灵芝饮品:取灵芝(整芝)切片后加清水,放置文火中炖煮2小时,取其汁加入蜂蜜即可饮用。

2、灵芝水煎法:将灵芝切片,放入罐内,加水煎煮,一般煎煮3-4次。把所有煎液混和,分次口服。

3、灵芝泡酒:将灵芝剪碎放入白酒瓶中密封浸泡,三天后,白酒变成棕红色时即可喝,还可加入冰糖或蜂蜜。

4、灵芝炖肉:无论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都可以加入灵芝炖,按各自的饮食习惯加入调料喝汤吃肉,有益于肝硬化。

5、灵芝银耳羹:灵芝9克,银耳6克,冰糖15克,用小火炖2~3小时,至银耳成稠汁,取出灵芝残渣,分3次服用,治咳嗽,心神不安,失眠梦多、怔忡、健忘等症。

6、灵芝黑白木耳汤:灵芝6克,黑木耳(云耳)6克,白木耳(银耳)6克,蜜枣6枚,瘦猪肉200克。滋补肺、胃,活血润燥,强心补脑,防癌抗癌,降血压血脂,预防冠心病。

灵芝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是大自然与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不可多得的极佳药品,适合任何人在一年四季食用。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灵芝的有关内容,上述小编介绍的这几个关于灵芝副作用的内容你知道了吗?灵芝是好的,但是大家不能太依赖于灵芝了,毕竟并不是万能的,但是大家可以和其他的食物搭配,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哦!

黄芪的食用方法


【导读】想必大家对黄芪都非常了解了,它对于气血虚弱的人有着很好的疗效,在家中黄芪的食用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黄芪的食用方法吧!

黄芪的食用方法

我们都知道黄芪是味保健功能强大的中药,很多名人都喜欢用黄芪泡水喝,但对于黄芪真正的食用方法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妈妈网百科就来为大家介绍黄芪的食用方法吧,大家知道后再食用黄芪时,用法就不会单一啦!

1、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2、小便不通:“绵黄耆10克,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

3、酒疸黄疾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黄耆100克,木兰50克,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4、气虚白浊:“黄芪盐炒25克,茯苓50克,为末;每服5克,白汤下”。《经验良方》

5、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6、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黄芪的食用禁忌

如今随着西药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服用西药,国人们对于中药的了解与用法却不是太了解,然中药是我国医学的精髓,不过大家知道黄芪的食用禁忌有哪些吗?下面妈妈网百科就来为大家介绍黄芪的食用禁忌。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

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西方最新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服用黄芪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环磷酰胺(癌得星、安道生是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否则互相会相克。另外有一些品种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随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据医生的医嘱。

黄芪的食疗配方

黄芪,是中药的一种,其多被人们称为黄耆,黄芪药材珍贵,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其具有利水消肿、补气固表、排毒排脓等作用,然而大家知道黄芪的食疗配方有哪些吗?下面妈妈网百科就来告诉大家黄芪的食疗配方吧!

1、黄芪建中汤:黄芪15克、大枣10个、白芍15克、桂枝、生姜、甘草各10克、饴糖50克,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2、黄芪补肺饮: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乌梅各6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3、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姜10克、大枣10个、煎汤饮。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黄芪的作用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大家知道黄芪的作用有哪些吗?下面妈妈网百科就来为大家介绍黄芪的作用有哪些吧!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补齐固表,托疮生肌。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现代医学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黄芪的副作用

万物都有两面性,同样药物也有正面作用和副作用之说,中药黄芪虽然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等作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不过大家知道黄芪的副作用有哪些吗?下面妈妈网百科就来告诉大家黄芪的副作用有哪些吧!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

湿热的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黄芪的食用方法


导读:黄芪的食用方法,黄芪是一种中药,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那么你知道黄芪怎么吃吗?下面一起来看看黄芪的食用方法吧。

黄芪的食疗功效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经常用黄芪同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疾病防治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黄芪的食用方法

1、黄芪枸杞乳鸽

材料:黄芪、枸杞各30克,乳鸽1只,料酒、精盐、味精、姜片、鸡清汤、鸡油各适量。

做法:将乳鸽宰杀,去毛、内脏、斩脚爪、洗净,放入沸水中氽一会,捞出洗净斩块放炖盅内。黄芪、枸杞分别洗净,放入炖盅内。将料酒、盐、味精、姜片、鸡清汤同放炖盅内,上笼蒸到肉熟烂,取出笼,拣出姜、黄芪,淋上鸡油即成。

功效:具有补气壮阳、固表止汗、解毒祛风之功用。适于中气虚弱、体倦乏力,表虚自汗及痈疽疮溃久不愈合之人食用。

2、黄芪陈皮粥

材料:黄芪50克,陈皮3克,粳米100克,红糖少许。

做法:陈皮碾粉待用,将黄芪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加入粳米、红糖煎煮成粥,再加入陈皮粉煮沸片刻即可。早晚两次分服,一日服完,可经常服用。

功效:此粥有健脾养胃、补益元气之功效。常服可令人延年益寿,并能治疗食少便溏、气短乏力、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3、黄芪补肺饮

材料: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

做法: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服用。

功效: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4、黄芪红糖粥

材料:黄芪30克,粳米100克,红糖30克,陈皮6克。

做法:将黄芪洗净切片,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将粳米淘洗干净,与陈皮、红糖放入锅中,再倒入黄芪汁,加清水适量,煮至米烂熟即成。

功效:有益气养颜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虚弱所致颜面苍白无华者。

5、参芪大枣粥

材料:党参20克,黄芪15克,大枣10枚,大米100克。

做法:先水煎党参、黄芪。慢火煮40分钟后,去药渣留汁,入大米、大枣共煮成粥即可。每日1剂,分1-2次服食,7天为一疗程。

功效:用于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易于感冒。适用于慢性胃炎病久体弱,症见神疲纳呆、畏寒肢冷等。

6、黄芪鳝鱼汤

材料:黄鳝450克,黄芪30克,生姜3片,香油、盐、味精适量。

做法:将鳝鱼刮去骨和内脏,洗净切丝,黄芪切片,用纱布包好。将鳝鱼丝,黄芪药包和姜共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煮熟起锅弃药包,加入盐、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补血生血,祛湿通络。

7、当归黄芪乌鸡汤

材料:乌鸡肉250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

做法:乌鸡肉洗净切块,当归、黄芪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即可食用。喝汤、吃肉,每天早晚各一小碗。秋冬季节可每日喝一至两次,春夏可每周两三次。

功效: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

黄芪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黄芪粉顾名思义就是采用了黄芪做出来的粉末,那么黄芪粉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而且我们又该如何食用黄芪粉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了解一下黄芪粉。黄芪是一种非常有名的中药,黄芪作为药用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黄芪的药用功能非常的全面。

黄芪不但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有食疗的功效,常吃黄芪能够起到提高免疫力的好处而且还能保护我们的肝脏并起到了预防高血压和抗衰老等方面的好处。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同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黄芪,我们可以将黄芪制作成粉,黄芪粉的功效和作用非常的齐全,我们可以食用黄芪粉来起到保护肝脏和增强心肌收缩的好处,黄芪粉还能抗衰老和利尿保肝,上文也介绍了黄芪粉的食用方法。

黄芪副作用


黄芪在民间有较高知名度,很多人用它来煲汤,在中医看来,黄芪是一味好药,其作用独特,对人体精神和体力有很大的帮助,正确合理地使用则效果更明显。但须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视。

黄芪《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称黄芪。

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黄芪常见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临床上,一般人经常单独使用黄芪进补或一次性大量进补,那是没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险行为。使用黄芪进补,一般要由少逐渐增加,边服边观察有无上火的表现或身上原有疾病有无加重或是否出现闷、痛的感觉,一旦有则应停用或配药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更安全的办法则是先用党参,有效而无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黄芪,使用黄芪时采用逐步加量的办法,以身体能耐受而无副作用为度。最安全的办法是配方使用。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作用。

1.本草对于黄芪的论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药学中的黄芪名医陶弘景就说:黄芪第一出陇百沈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是指的甘肃省野生黄芪,黄芪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由于野生品较少,在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 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8.用法与用量10~30克。

9.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验方证治

小便不通。

绵黄耆10克,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气虚白浊。黄芪盐炒25克,茯苓50克,为末。每服5克,白汤下。《经验良方》。

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30克,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50克,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每服10克,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外科精要》。

老人便秘。

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25克,为末。每服15克,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

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肠风泻血。

用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秘宝方》。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

以好黄耆四两,甘草50克,为末。每服10克,点汤服。《席延赏方》。

肺痈得吐。用黄耆100克,为末。每服10克,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

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耆、川芎合50克,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妇人良方》。

痈疽内固。

用黄耆、人参各50克,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本事方》。

消化性溃疡

黄芪、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白及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表虚自汗,容易感冒

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长期服用。

食用禁忌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西方最新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服用黄芪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癌得星,安道生,是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否则互相会相克。另外,有一些品种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随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据医生的医嘱。

需注意用量

黄芪会加重上火的症状,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起、无汗、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热毒炽盛者均不宜用。病人在服用黄芪时不可擅自加大剂量,否则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所以黄芪泡茶喝也要有个度。

黄芪现在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它是一种较名贵的中药材,它还被确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饮食养生频道的《补血益气良药黄芪的副作用与食用方法禁忌》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补血益气冬季养生热饮”专题。

热门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