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养生饮食

2019-11-02 │ 三九天养生饮食 健康饮食养生

入“三九” 健康饮食也需分温寒

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源泉,科学是健康的法宝!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作好了养生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更好。关于四季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入“三九” 健康饮食也需分温寒”,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冬至是数九之首,从冬至起,北半球进入一年中冷的三九时节。中医专家提醒,冬至时节是个转变时期,此时阴气开始衰弱,阳气逐渐升发,但毕竟三九天刚刚开始,外界阴气较重,因此,冬令进补要注意收藏,饮食起居要以敛阳护阴为根本,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感冒发烧勿食复

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李建表示,冬季饮食虽以温热、温补食物为主,比如宜多吃牛肉、羊肉、鸡肉、狗肉等,但是并非人人适宜,需根据不同体质来选择食物。

对于虚寒体质的人,多吃牛羊肉等可能还达不到温补的效果,做菜时不妨再多加点生姜、花椒、肉桂、丁香等香辛料,能够加强食物的温补效果;对于痰热或湿热体质的人,就不适宜多吃牛羊肉,吃多了反而会加重痰热症状,造成消化不良等后果;对于处在感冒发烧期或感冒发烧未痊愈的人来讲,也不适宜吃牛羊肉等温热性质的肉类以及平和性质的猪肉类,而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因为此时吃肉过多可能会导致食复,即因为吃食不当而导致疾病反复。

饮食切忌过于辛辣

专家还提醒,冬季饮食一定不要过于辛辣,因为吃得过于辛辣就会导致身体郁热,穿的衣服减少,在外出时,毛孔受寒闭塞,寒凉空气容易直接侵入体内,对身体造成损伤。此外,冬季较干燥,适时滋阴不能忘,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藕、梨、萝卜、白菜等。

李建还表示,冬主收藏,不仅要做好饮食方面的准备,在起居、运动方面都要因时而变。冬季不适合做剧烈运动,以免出汗过多,运动要以微微出汗为限;冬季适合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即根据日光的早晚起居;此外,一定要注意多穿衣服来防寒保暖,以收藏阳气。

延伸阅读

夏季来临也需防寒


夏季来临,气温日渐升高,市民每天在家里、车里、商场、办公室都离不开空调;很多市民已开始以吃生冷瓜果、洗冷水澡等方式自我降温。殊不知夏天湿气很重,这些生活方式都会导致暑、湿等邪气侵袭人体,出现暑热头晕、热伤风、肠胃不适等临床症状。所以夏季不但要防暑,还要防“寒”。

空调是现代生活的一大发明,也正是空调给很多人吹来夏天的“寒”,过度吹空调,冷风会让汗腺紧缩,身体的热量无法散出,造成“寒包火”而诱发疾病。所以,市民在白天或夜间休息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吹空调,防止出现身热头痛、关节酸痛、胸闷恶心、肌肉麻痹等症状。

市民为祛热避暑常在白天多吃生冷瓜果、雪糕等,晚上就睡卧凉席,这样的生活方式易引发肠胃炎或热伤风。随着夏天的来临,游泳冲凉越来越受市民的欢迎,若大汗淋漓后突然用冷水浇头冲身,容易加重关节、肌肉的酸疼或麻痹。

由于夏天空调室内外、车内外温差很大,着衣方面尤其要注意。此外,老幼人群在夏季更要注意冷暖调适,老人儿童睡觉时,可穿一件汗衫,保护胸、腹,下身可穿过膝薄裤,保护关节。

初夏 人们也需防中暑


近几日天津市最高气温均达到30℃以上,夏日气息扑面而来。很多市民打来热线电话,反映口干舌燥、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不适症状纷纷找上门。对此专家提醒广大市民,虽是初夏,但阳光越来越猛烈,温度越来越高,大家应做好预防措施,以防中暑。

高温环境下,若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则为中暑的先兆症状。这时若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立秋也需解暑药


虽说已经立秋,可是秋后一伏,高温湿热天气还在持续,这个时节正是排热毒的好时机,可是,一些常用药也有不同的适应证,特别要注意的是还有一些禁忌的情况,河南省中医院王禄副主任医师向大家介绍以下几种常见解暑药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藿香正气水(片、胶囊):这是历史悠久的经典方,也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暑药,有解暑、化湿、和中的功效,针对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昏、胸闷、呕吐、腹泻、脘腹胀痛等。因夏季主要以湿热当令,在化湿的同时,亦可辅助于扶脾胃之气。对中暑、以吐泻为主的胃肠性感冒效果最好。如果作预防用,可每次服用治疗用量的1/3。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食物。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以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六一散:有名的解暑药,配方又是最简单的,由滑石、甘草以6∶1的配方组成,六一散也因此而得名。六一散清热利尿,人中暑后往往会出现小便不利等症状,将六一散用凉开水调服即可。

仁丹:具有清热解毒、祛暑止吐、清凉开窍的作用,还可用于退热。对天气炎热导致的头晕、头痛、恶心、胸闷等,可每次10粒,含化或凉开水送服。婴幼儿及儿童不宜服用。

十滴水:十滴水也是一种常用的解暑中药,有祛暑、散寒、健胃的作用,特点是起效快,中暑后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时,可将2~5毫升十滴水溶于白开水中搅匀服下,中暑症状很快可以得到缓解。高温作业前事先喝一点也有防暑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十滴水所含的药物成分有一定毒性,不宜多服,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孕妇禁用。

清暑益气丸:祛暑利湿、补气生津,炎热很容易让人耗气伤津,出现发热、口渴、乏力、犯困、不思饮食、中暑兼有气虚的表现。此药由西洋参、知母、黄连等组成,不仅清暑祛湿,还益气生津,特别适合体弱的老年人。

女性也需补肾!药补不如食补


随着当今生活水平的提高,补肾在男性中较为流行,临床补肾成了一个新空白。现今西医研制而成的壮阳药品种较繁多,但其实不止男性,女性也有补肾的需要。药补不如食补,女性补肾最好还是通过食疗来进行。下面就介绍10款适合女性补肾的食物:

1、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用于更年期阴亏火旺,头晕眼花,虚烦失眠,性情急躁。还可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做法:首乌肝片:何首乌50克,浓煎取汁,猪肝100克,切片炒熟,加入首乌汁。

2、海参:滋阴润燥,用于经前紧张综合征及更年期综合征。

做法:海参冰糖羮:水发海参100克,加水煮烂,调入冰糖。

3、龟甲:阴虚血热冲任不固的崩漏,月经过多。慢性肾炎的高血压。

做法:枸杞甲鱼:甲鱼1只,枸杞30克,加水炖2小时。

4、鳖甲:软坚散结用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

做法:鳖甲夏枯草汤:剥取鳖甲1只,夏枯草50克,共煮1小时。

5、百合:养阴清心安神,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做法:西洋参百合粥:西洋参30克,浓煎2小时取汁,鲜百合50克,大米100克,共煮粥。

6、当归:用于血虚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当归对子宫的作用取决于子宫的机能状态而呈双向调节作用。还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的肾性贫血。

做法:当归益母草蛋:当归30克,益母草50克,煮沸后加入鸡蛋再煮1小时。

7、阿胶:用于血虚经少,冲任不固的崩漏及妊娠下血。含多种氨基酸,治疗贫血优于铁剂,改善体内钙平衡,可用于尿毒症肾性贫血。

做法:阿胶炖红枣:红枣30枚煮熟,加入阿胶10克炀化。

8、龙眼干: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血虚失眠,心慌等更年期症状。

做法:龙眼杞蛋:龙眼肉30克,枸杞20克,煮沸后,加入剥皮的熟蛋,再煮半小时。

9、黑豆:用于肾亏月经稀少,慢性肾病蛋白尿。

做法:黑豆核桃炖猪腰:黑豆50克,核桃仁30克,猪肾1个,共炖2小时,低盐调味。

10、黑芝麻:补肝肾,益精血,用于精亏血少的月经病及男科病。

做法:黑芝麻炖鸡:黑芝麻50克,塞入鸡膛中,加水炖2小时。

此外,日常补肾还可以吃破壁玛卡,身体好比什么都重要。

晚上也需健康养生 让白领女性美上加美


现如今,女性朋友对于一些美容护肤的知识都是比较关注的,而如何能够让自己变得更美丽,也是大多数爱美女性最为关心的事情,对于白领女性来说,其一般都会将保养的时间放在夜间,下面本文就将五个夜间保养的诀窍分享给大家。

1.睡前按摩

辛苦了一天的身体,如果能好好舒缓一下肌肉压力,对肌肉和皮肤都是一大享受。我们可以用按摩油或含滋润成分的婴儿油涂在身上,慢慢按摩肌肉僵硬或容易酸痛的部位,直至护理液被皮肤吸收。擦完后再美美地水上一觉,保管明早起床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2.预防颈纹

辛劳的工作不仅对脊椎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带来颈部细纹出卖你的年龄。为了预防颈纹的出现,平时不妨用滋润性的乳液或乳霜抹于颈部并轻轻按摩,促使颈部肌肤吸收足够养分,保持滋润弹性,就不会出现讨人厌的皱纹了。

3.眼部护理

眼睛也是白天生活工作的重要道具,特别是从事与电脑有关的工作,过度使用电脑接受过多辐射后眼睛容易变得干涩,甚至痛痒。所以做这类工作的MM要注意,每工作一个小时最好让眼睛休息一下,滴点眼药水滋润一下眼球。另外,可以将两个使用过的茶包放入冰箱内冷藏,取出后敷在眼皮上,闭目休息数分钟,这样可以使双眼肌肤得到舒缓。

4.呵护口唇

唇部也是夜间护理的重点。说了一天话,唇部难免会有轻微的磨损。所以护理时要先去除唇部的死皮,可用白砂糖轻轻擦在嘴唇上并按摩,或在刷牙时顺便用牙刷轻擦唇部,这些都能有效去除死皮,用清水清洗干净后涂上润唇膏就可以去睡美容觉啦。

5.手部滋润

手部的滋润工作并不是只在冬季做就足够了,经常触碰各种东西的手部肌肤是很容易受污染和干燥的,除了要必备一只平时用的手部护理液之外,睡觉前做手部护理可以让手部肌肤得到一整夜的滋润,获得双倍效果。

如上所述,手部滋润、呵护口唇、眼部护理、预防皱纹和睡前按摩这五大方法,就是白领女性在夜间保养的时候可以选择的诀窍,而这几个部位,也是白领女性身体上最容易出现皱纹的地方,因此,要重点进行保养。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