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软骨炎平时的养生知识

2022-04-22 │ 肋软骨炎平时的养生知识 促进软骨生长的食物

“心痛”却是软骨疾病?警惕肋软骨炎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不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学问,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没有注意平日的养生。对于养生常识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痛”却是软骨疾病?警惕肋软骨炎”,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医院的心内科, 常常会有一些因“胸前区疼痛, 放射至肩背”前来就诊的患者, 他们都怀疑自己是心绞痛, 做了心电图检查, 结果却显示没有异常。不是心脏病, 却反复疼痛, 找不到病因, 这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与痛苦。如果您也产生了类似症状, 却无心脏病变, 那就需要去骨科检查一下了, 极有可能是肋软骨炎。

肋软骨炎又称为泰齐氏病 (Tieze病) , 是肋软骨与胸骨交界处发生的肋软骨炎性病变, 一般分为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和感染性肋软骨炎。最常见的是非特异性肋软骨炎, 多发生在胸骨旁的第2~4肋软骨处, 以第2肋软骨最常见, 多发于25~35岁成年人, 女性居多。感染性肋软骨炎多为外科手术感染病菌导致, 非常少见, 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的初期表现就是胸壁局部疼痛, 数日后病变部位出现肿胀隆起, 深呼吸、咳嗽、挺胸等活动及疲劳后疼痛加剧。有些人发病较急, 可感觉胸部刺痛, 跳痛或酸痛;有些则发病缓慢, 在不知不觉中感到胸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肿胀呈弓状, 伴有钝痛。肋软骨炎的疼痛程度不等, 容易反复, 病程长短不一, 数月或数年可自愈。

相似症状需区分

心绞痛

有部分急性发病的患者胸痛剧烈, 甚至向后背肩胛部或同侧肩臂、腋窝处放射, 与心绞痛的症状较为相似。但心绞痛一般不会出现“胸前明显压痛及肿胀”的表现,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 症状可迅速缓解, 还可以通过做心电图检查, 观察是否有心肌缺血表现来区分。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也会有胸部疼痛的症状, 但是其疼痛通常是沿着肋间神经分布, 和肋骨走行的方向一致。服用治疗神经痛的药物如卡马西平可以有效缓解, 而肋软骨炎疼痛的部位比较局限, 局部有明显肿胀压痛, 活动时或劳累后加重, 用消炎止痛药物才有效。

乳腺疾病

女性患者因疼痛放射到乳房, 会误以为乳房疾病而就诊。但乳房本身疾患, 常可在乳房摸到肿块或条索状物, 或乳房有局部皮肤发红等症状。

另外, 肋软骨炎可通过以下检查进行区分诊断:B超检查可显示肋软骨肿胀及双侧对比观察肿胀变化;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软骨肿胀及骨化等;磁共振 (MRI) 能够显示骨、软骨、滑膜及骨髓的活动性炎性改变。

感染、劳损是病因, 保暖御寒防损伤

肋软骨炎的病因尚不明确, 许多患者发病前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 因此, 该病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也可能与胸肋关节韧带慢性劳损、各种原因引起的肋软骨营养障碍以及结核病、全身营养不良、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肋关节半脱位、以及胸部撞击伤、剧烈咳嗽等造成的损伤有关。

生活中经常感受风寒, 搬抬重物姿势不正、用力过猛、偏食、营养不良者可能更容易患上此病。

应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注重预防:

1天气转凉时应注意保暖, 及时增添衣物。流感季节卧室注意通风, 避免接触流感人群, 必要时注射疫苗。

2可经常进行体育活动, 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运动时要注意做好准备活动, 避免运动损伤;运动汗出后不可立即脱衣, 避免着凉。

3避免熬夜和高强度工作。劳作时, 注意增强防护意识, 搬抬重物姿势正确, 不要用力过猛, 要尽量减少胸部活动, 防止胸肋软骨、韧带的损伤。

4应该多吃蔬菜水果及增强人体免疫作用的食物, 忌食辛辣刺激, 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食品。

肋软骨炎一般不需要治疗, 可自愈, 但仍需重视, 避免以上加重疼痛症状的因素。中医调理以辨证论治为主, 一般可见外伤导致的气滞血瘀型、肝郁气滞型、痰瘀阻滞型, 所以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 具体应由临床医生进行处方。肋软骨炎患者也可通过按摩、外敷药物 (局部可敷涂伤痛膏, 或外贴活血止痛膏等) 等中医外治法减缓疼痛, 或是接受热敷等理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症状如何, 都需要到医院就诊, 切忌自行诊断、服药。

延伸阅读

预防疾病老年养生应警惕无症状性的疾病


步入桑榆晚年,养生保健成为离退休老年人的头等大事,老年人要时刻警惕一些无症状性的疾病。

1、冠心病

常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可无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时也无疼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出现在咽部,牙齿、中上腹、肩部。发生心力衰竭,症状也常不典型,仅表现为夜间睡卧后咳嗽、胸闷、气憋、坐起后才感舒适。左心室衰竭时,可仅表现为夜间睡卧咳嗽、胸闷、气憋、坐起后才感舒适。

2、甲亢

可无食欲亢进,无甲状腺肿大、突眼,无脾气暴躁,相反表现为忧郁,反应淡漠。

3、肺炎

可无咳嗽、咳痰,体温也不高,直到休克才就诊。

4、溃疡

可无典型的溃疡病疼痛症状。老年人内脏穿孔引起的腹膜炎也常无剧烈疼痛,无肌肉强直紧张。

5、糖尿病

老年人糖尿病常无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症状。

6、肿瘤

老年性肝癌、胃癌、结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早期无症状。肺癌早期症状也不典型,以肺外表现为主,表现为关节肿痛、肌炎、皮肤损害及神经系统病变,不易引起重视。

温馨提示:老年人每年至少应体检一次。体检前,老年人应该仔细思考自己近段时间有何身体不适,并与医生认真沟通,除常规体检外,着重检查明显感觉不适的身体部位。体检前一周内不要刻意改变饮食习惯,并避免体检当天早晨运动,以免影响血糖、甘油三酯或转氨酶等多项指标检测。

警惕!经常胸闷可能患上心脏疾病



一、功能性胸闷

在门窗密闭、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疲劳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以说是功能性的胸闷,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


二、病理性胸闷

胸闷不仅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闷。如: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长肿瘤)。



三、心脏疾病

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脏肿瘤。


四、膈肌病变

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病理性胸闷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发生。突然发生的多数是由于急性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急性哮喘、急性气管内异物心脏病急性发作、急性肺梗塞等。缓慢性的胸闷则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

生活中泡沫尿需要警惕哪些疾病?


尿液是健康的晴雨表,有一部分女性上洗手间的时候会发现排的尿会出现泡沫,而且泡沫长时间不会消散,这时就应该引起重视了。

当喝水比较少时会出现泡沫尿,这种情况不用担心。泡沫尿是泌尿系统感染或者蛋白尿等各种疾病所引起的,此时要引起警惕。对于70%的人来说小便出现泡沫属于正常的。在正常情况下尿液里面会含有一些无机物质以及有机物质,当尿液张力强的时候会出现泡沫。

出现泡沫尿不一定是疾病,其实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来判断是否正常,把泡沫尿液放置几分钟,如果泡沫消失的话,那说明喝水太少导致的。

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绿豆、薏米、冬瓜、扁豆、马齿苋等。马齿苋里面含有人体所需要的物质,具有解毒、清热、补血、止血、通便、通利小便的功效;绿豆具有健脾益气、滋补强壮的功效;薏米里面含有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铁、钙、蛋白质,营养非常的丰富,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减少了胃肠的负担,促进了新陈代谢,增强了肾功能。

泡沫尿需要警惕哪些疾病?

1、蛋白尿

当尿液里面的蛋白异常升高时是导致泡沫尿的原因,同时也提示了出现了肾脏疾病,比如肾小球肾炎以及肾脏的损害。高血压、痛风、肝炎、糖尿病等都会导致身上的肾脏受损,增加了尿液里面有蛋白。

另外白血病、溶血症、多发性骨髓瘤,虽然患者的肾功能是正常的,但是血液里面也会出现大量的异常蛋白,导致尿液中出现蛋白漏出,形成蛋白尿。有蛋白尿时一般会出现泡沫尿,尿的特征是尿液表面总是漂浮着一些比较细小的泡沫,长时间不能消失。

2、泌尿系统感染

一些泌尿系统感染也会引起尿液增多,尿液里面的泡沫,最常见的就是膀胱炎、尿路的感染,同时也会伴有尿痛、尿急、尿频的症状。

3、尿糖增多

当尿液里面的葡萄糖以及各类矿物盐类也会导致尿液张力中强,从而出现泡沫尿,但是这种泡沫一般是非常大,几分钟就可以消失。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快速升高,从而升高了尿糖,容易产生泡沫尿。

警惕!起床后手指发麻或是疾病来袭


很多人起床后感觉手指发麻,这个时候要警惕了,手指发麻暗示你很可能患有下面的疾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

症状鉴别:除手指麻木、疼痛外,患者颈肩、颈项、肩背及头部、上肢有疼痛感,表现为桡侧或尺侧,或五个手指一起麻胀,还有可能伴有握力降低现象。疼痛多为钝痛、酸痛、灼痛、或隐隐作痛,或触电样串痛。麻木往往和疼痛部位相同,二者常相伴随,但麻木多出现在手指和前臂。手指及前臂的感觉减退,少数出现感觉过敏区,往往为病变节段受刺激引起。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所致,建议进行颈椎核磁检查,明确病变部位。

腕管综合征

症状鉴别:患者挠侧3个半手指麻木或刺痛,夜间加剧,寐而痛醒,温度高时疼痛加重,活动或甩手后可减轻;寒冷季节患指发凉、发绀、手指活动不灵敏,拇指外展肌力差;病情严重者患侧大小鱼际肌肉萎缩。

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症,系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或腕部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健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种病症。本病好发于职业性搬运、托举、扭拧、捏拿等工作的人群中。手指麻胀为其症状之一,但通常还会伴有胳膊和其他部位的麻木。

风湿

症状鉴别:患者冬季(天气冷)四肢时有青紫,类风湿因子阳性(建议定量检查)和小剂量激素治疗有效,不能完全用颈椎病解释,应警惕有无风湿免疫病的可能。

建议其到当地大医院化验血沉、C反应蛋白、ANCA、ANA、抗CCp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等,必要时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如颈椎核磁能明确诊断颈椎病,可以行颈椎牵引治疗,并辅以物理治疗、颈椎康复操,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睡姿,勿乱服药。

心、肾疾病

症状鉴别:心肾疾病引起的手指发胀,一般伴有脸肿或腿肿。手指麻胀是其早期表现之一,如同时伴关节肿痛,则更有这种可能。如伴脸皮、手指皮肤发硬,则可能是硬皮病。

耳鸣预示了这些疾病,一定要警惕


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可能出现耳鸣的症状,如果是偶尔出现倒也不必过于担忧,但若是频繁出现,则要提高警惕了,总耳鸣可能是耳部和某些全身疾病的表现。那么出现耳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哪些疾病会引起耳鸣呢?接下来就一起跟随小编了解一下吧!

1.耳部疾病

出现耳鸣,可能是耳部疾病造成的,例如中耳炎、耳硬化症、外耳道有异物、耳聋等。中耳疾病中,有少数慢性中耳炎患者可有耳鸣,但程度较轻。耳硬化症的耳鸣比较明显,开始时间歇性低音调,逐渐加重转变为持续性耳鸣。而由内耳疾病所引起的耳鸣多为高音调,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耳鸣还是耳聋的先兆,约有70%的突聋患者在耳聋前后伴有耳鸣的发生。

2.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所引起的耳鸣,一般为双侧性。动脉硬化、心瓣膜病变等,也可引起搏动性耳鸣。

3.鼻咽癌

在鼻咽癌患者中,约有半数的病人有耳鸣现象。人鼻咽部与中耳腔之间相通的咽鼓管可以调节中耳腔内的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鼻咽癌好发于鼻咽部鼓管开口的附近,癌肿压迫咽鼓管开口,导致阻塞,从而引起耳鸣。

4.肝肾病

一些上班族刚参加工作不久,却发现自己已经出现了耳鸣、耳聋的症状。到医院检查后被告知是肝肾不好。不少职场人士日常作息、生活饮食习惯不规律,很容易伤害到肝肾。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故两目干涩。虚火上扰,津不上润故咽干口燥。肝肾阴虚,心火易亢,就会导致耳鸣耳聋。

5.神经衰弱

出现耳鸣,也有可能是神经衰弱病人,因为病人会出现精神过度紧张的情况,导致耳内中枢神经进入亢奋状态,可以听到外界并不存在而由自己耳内发出的响声,间接导致耳鸣,

6.颈椎病

当脊柱内外平衡遭到破坏,发生颈椎解剖位置的改变,从而刺激或压迫颈交感神经,使内耳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而产生耳鸣。颈椎病可引起血管受压的那一侧耳鸣。

总是出现耳鸣的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以免贻误病情。

夏季异常出汗需警惕谨防身体疾病


出汗是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天热或活动的时候,机体通过汗液的蒸发把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但是,汗出得太多也不是件好事。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过多会耗气,伤及津液而损心血。尤其是老年朋友,夏季常常有出虚汗的症状,此时更要警惕。

夏季警惕4种异常出汗

1、头面部出汗多

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头顶出汗,宜滋肾清肺,可用麦冬等泡水喝;适当吃一点百合粳米粥,可以润肺止汗。每当吃饭时,就头汗淋漓,身体发热,这种要以泻胃火为主,并注意不要吃得太过油腻,多吃新鲜蔬菜,清淡饮食。也有人是因为湿气太重,额头部位爱出汗,平时要多吃利水排湿的食物,如薏米、山药、地瓜、冬瓜。

2、手心脚心出汗多

平时手心容易出汗,脚汗、腋窝汗也出得厉害。《伤寒明理论》指出,“多由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手足所致。”这种出汗一般是脾胃、肠道不适的表现。如果伴有口干、牙龈肿痛,可服用清胃热的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如果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此外,也有一些外用的方法,比如用白矾或者葛根煎汤泡脚,或者用黄芪防风煎汤来洗手,时间久了,也会有所改善。

3、白天动一动就大汗

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就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饮食上多食用山药、豆浆、牛羊肉、扁豆、栗子、核桃仁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推荐一款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4、半夜出汗多

这种情况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较多,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盗汗”。这些人常有失眠、手脚心热、心烦、两颊潮红、口咽干燥等特点,多为肾阴虚而肝火旺所致。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注意劳逸结合。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另外,低血糖、甲亢、糖尿病等疾病也可引起多汗,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夏天出汗千万别急着擦

酷夏来临,一动就会一身汗。很多人在大汗淋漓时都习惯性地立刻把汗擦掉。然而,从健康角度来说,出汗后立刻擦掉并不利于健康。

高温条件下,汗腺会分泌出大量汗液,其蒸发时会带走热量,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人体每蒸发1毫升的汗液,就可带走0.58千卡的热量。尤其是在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体温时,蒸发汗液就成为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如果出汗后立即擦掉,就不能发挥其蒸发散热的作用;同时由于热量没有散发,汗腺还会继续分泌汗液,导致体内更多的盐分、维生素等随之消耗掉,对健康不利。因此,如果你还在不停地出汗,就不要急着擦掉。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出汗后立刻进空调房,或所处环境温度变化巨大,导致体温骤降,就应立刻把汗擦掉,同时还要避开冷风直吹,以免汗腺闭塞。最好用干毛巾或温热毛巾擦,此时皮肤毛孔及毛细血管可迅速张开,有利于热量更好地散发出来,人体反而会感到凉爽舒适。如果用冷毛巾擦,皮肤受到冷刺激,导致毛孔紧闭,毛细血管收缩,体内积热散发不出来,最终使人产生烦热的感觉。有的人大汗后甚至会冲个冷水澡,但皮肤接触冷水后,毛细血管突然收缩变细,大量血液回流心脏,会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慌、气短、头晕等症状。大汗后应先休息一会儿,等体温恢复、汗液干了后再洗澡。

同样的道理,大汗之后也不宜喝冷水,否则也会导致毛孔急速闭塞,暂时中止出汗,造成体温散发受阻,诱发感冒。大汗口渴时,应该先用温开水漱口,以缓解口渴程度;10分钟后可分几次喝少量的温淡盐水,其目的是补充大量出汗丢失的盐分;半小时后方可饮较多的水,以满足人体各器官新陈代谢的需要。除了水分,随汗液流失的还有人体必需的钾及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因此,热天要多吃豆类、菠菜、土豆、山药、芹菜、莴苣、香蕉、橘子等富钾食物,以及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

出汗异常的调理方法

调理汗多,推荐3个实用的小偏方。第一个是最常见的桑叶,用于自汗、盗汗都可以,最好是清晨摘的新鲜桑叶,摘下后马上放到瓦上焙干、碾碎,每天早晨喝粥的时候吃上6~10克,快的三天便可见效。桑叶也可以打碎放到粥里喝、水煮或者煎汤直接喝。第二个是地骨皮,就是枸杞子植物根的皮,可以清虚热,缓解阴虚盗汗效果好,但不能直接吃,可以熬水喝。第三个是仙鹤草,本身是用于止血的,但现在发现有很多其他作用,如止汗、止咳。取仙鹤草30克,熬水以后代茶饮。

除此之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服用一些中药来改善异常出汗症状。气血不均衡引起的半身出汗可以用小柴胡和桂枝汤一起煎熬成柴贵汤,可疏肝解郁,调和营卫。治疗更年期汗多,可服用当归六黄汤,即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黄芪一起用水煎服,可清热、补气、养血、舒肝。肿瘤患者化疗后伤气阴,容易出汗,可用生脉饮加牡蛎散。生脉饮成分是人参、麦冬、五味子,用于气阴两虚,其中人参是补气的,麦冬、五味子是补阴的;牡蛎散中有浮小麦、麻黄根,主要用于止汗。

许多非药物疗法也可以有效治疗汗多。比如很小的孩子出汗可以用灸法,灸神阙(肚脐眼)、涌泉穴(脚心)两个穴位。此外,可将龙骨、牡蛎弄碎,碾成粉,再用布包上,涂在出汗较多的部位。临床上还会将等比例的五味子、五倍子磨成粉,用浓度为70%的酒精调成糊状,抹在肚脐上或耳后,用保鲜膜或塑料袋包裹,然后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一次。

总之,汗一般都是虚性的,或者虚实夹杂。所以,通过固涩,比如吃酸性的东西来固涩止汗,可能对容易出汗的人有帮助。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心痛”却是软骨疾病?警惕肋软骨炎》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肋软骨炎平时的养生知识”专题供您欣赏!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