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的要领中医

2019-10-10 │ 秋季养生的要领中医 简述秋季养生要领

肉类辅食的制作要领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有没有更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肉类辅食的制作要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肉泥

进入第6个月,可以给宝宝开“荤”了。这时候的宝宝还没有长牙,消化功能也很弱,所以不能弄成块的肉给他(她)吃——宝宝咬不动、吞咽起来有困难,也消化不了。那该怎么办呢?别急,只要我们把肉打成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一开始可以给宝宝添加一些肉质细嫩并且容易消化的鱼肉泥,等宝宝适应了以后,再给宝宝添加猪肉、鸡肉、牛肉等各种肉泥。


肉末

7〜8个月的宝宝咀嚼能力还比较低,大多数还吃不了肉丁、肉丝,要想通过吃肉给宝宝补充营养,制作肉末的功夫是一定要学好的。

把买来的瘦肉(猪里脊肉或羊肉、鸡肉都可以)洗干净,先剁成细末,再稍微加一点水淀粉和调味品调匀,就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做法做给宝宝吃了。也可以从煮熟的肉块上直接取肉给宝宝做肉末,但是要注意煮的时候不要加太多调料。

如果放到蒸锅里蒸,就成了蒸肉糕。如果加上菜泥一起炒,就成了蔬菜炒肉未。如果加到粥或面里一起煮,就成了肉末粥(面)。


肝泥

动物肝脏营养丰富,含有优质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丰富的铁,有利于满足宝宝对铁的需要,帮宝宝预防缺铁性贫血。每星期给宝宝添加1〜2次肝泥(每次约25g),就能有效地预防缺铁性贫血。

各种动物肝脏中最好的是鸡肝。因为鸡肝质地细腻,味道比别的肝类鲜美,宝宝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消化。猪肝比较硬,即使捣碎了也会有颗粒,吃起来口感不太好,也容易出现积食,一般不作为给宝宝添加肝脏类食物的首选。鱼肝、狗肝含有毒素,不能给宝宝吃。

想给宝宝做出好吃的肝泥,关键在于掌握好刀法。正确的刀法是:不要剁要刮。先用斜刀将肝剖成两半,再用刀在肝的剖面上刮出酱紫色的糊样细末(比较关键,一定要注意),再加入一点点水、香油和少量的食盐,把刮出来的肝末调成泥状,隔水蒸8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做法是把刮出来的肝末用水、盐调成泥状,再用植物油急火炒熟。炒的时候容易流失维生素,所以要先加点水淀粉拌一拌,还能改善肝泥的口感,使它软滑可口。

给宝宝添加肝泥的时候要注意一点:肝泥质地较干,容易使宝宝噎到,最好是加到粥里或用牛奶调成糊状喂给宝宝,不要直接给宝宝吃肝泥。

ys630.coM延伸阅读

面点类辅食的制作要领


蒸馒头

1、开始和面的时候揉成的面团要偏硬,不要太软。因为面团发起来后会变稀变软,开始揉的面团太软,后来就没法揉,做的馒头也会往下塌,吃起来也不好吃。

2、和面的时候水的温度要随着季节和气候而变化,一般冬天宜用温水,夏天宜用凉水。

3、做馒头的时候需要加入食用碱,有几个办法可以帮助检测加的碱是不是合适:①用手拍面团。如果听到“嘭嘭”声,说明酸碱度合适;如果听到“空空”声,说明碱放少了;如果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说明碱放多了。②切开面团来看。如果切面上有分布均匀的芝麻粒大小的孔,说明碱放得合适;如果孔比较小,呈细长条形,面团颜色发黄,说明碱放多了;如果面团颜色发暗,出现不均匀的大孔,说明碱放少了。③扒开面团嗅味。如果有酸味,说明碱放少了;如果有碱味,说明碱放多了;如只闻到面团的香味,说明碱放得正合适。④揪下一点面团,放到口中尝味。如果有酸味,说明碱放少了;如有涩味,说明碱放多了;如果有甜味,说明碱放得正合适。

4、蒸馒头时,锅里必须加冷水,再逐渐升温,使馒头坯均匀受热。不要为了图快,一开始就用热水或开水,这样蒸出来的馒头容易夹生。

5、馒头蒸熟以后不要急于卸屉,先把笼屉的上盖揭开继续蒸3~5分钟,待最上面一屉馒头干结后再卸屉翻扣到案板上,取下屉布。这样就会使蒸出来的馒头既不粘屉布也不粘案板。

蛋糕

虽然现在可以很方便地买到各种各样的蛋糕,要想给宝宝吃的话最好还是自己做。因为蛋糕房做的蛋糕大部分都添加了泡打粉、色素、香精等对宝宝的身体健康不利的东西,自己做的话就可以避免了。

1、不能用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和牛奶做蛋糕。鸡蛋越新鲜,发泡力越强。如果用从冰箱里储存的鸡蛋来做,至少要在外面放到鸡蛋恢复到室温时再用来做。

2、—定不要用高筋面粉,否则蛋糕将发不起来。最好是用低筋面粉。如果没有低筋粉,用普通面粉加淀粉即可(普通面粉大部分是中筋粉)。

3、淀粉要用玉米淀粉。因为玉米淀粉里的凝胶物质对做蛋糕很有好处,是别的淀粉所不能替代的。

4、用来装蛋清和蛋黄的碗里不能有水和油,手上同样也不能有水和油。

5、将鸡蛋的蛋清、蛋黄分离时,蛋清里面一定不能有蛋黄,否则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把蛋清打到起泡。

水果类辅食的制作要领


果汁

为宝宝制作果汁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新鲜、无裂伤、碰伤并且熟透的水果。一些汁水丰富的水果,像苹果、梨、桃、橙子,都可以成为制作时的首选。制作的时候可以选择新鲜的水果用榨汁机直接榨汁,也可以把水果放到锅里煮成果水,给宝宝饮用。

果泥

在4〜6个月时,可以先给宝宝吃用苹果、葡萄、梨子等不容易引起过敏的水果制成的果泥,满6个月后再给宝宝加柑橘类水果制成的果泥。

果泥的制作很简单:有的水果可以直接用小勺刮出泥给宝宝吃,如苹果、香蕉等。把苹果或香蕉洗净,苹果是一切两半,香蕉是剥去一边皮,用小勺轻轻刮成泥,随刮随喂,既卫生又方便。还有一种做法是先把水果做熟再制成泥。做的时候把水果洗干净,去皮、去核,切成碎块,加上适量的糖隔水蒸烂,搅拌成泥就可以给宝宝吃了。


制作果泥前水果的清洗十分重要。因为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水果绝大部分都用过农药,一定要充分冲洗才能保证宝宝不至于把残留的农药吃进肚子里去。对苹果、梨子等容易去皮的水果,洗的时候只要先洗净再用清水浸泡15分钟就可以了;对皮薄或无皮的葡萄、草莓、杨梅等小水果,最好是先用清水浸泡15分钟,再用淡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给宝宝制作果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卫生。所有工具使用前都必须充分消毒,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被其他地方的细菌所污染。

尽管市场上有现成的果泥出售,从营养和卫生的角度来看,还是自己制作、现做现吃比较好。

粥饭类辅食的制作要领


米糊和稀粥

米糊就是煮粥的时候漂在最上面的那一层白色的糊,因为口感细腻、富于营养,通常被认为是给宝宝添加辅食时的首选。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配制好的米糊出售,如果不喜欢用,也可以自己制作。

具体做法是:取适量的大米用冷水泡至米发涨,用料理机把泡好的大米打成粉,再加水(米和水的比例是1:10左右),用小火煮成粥就好了。自己做的米糊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鲜,营养流失少,而且绝对不含添加剂,宝宝吃得比较放心,煮粥的时候还可以加上各种菜汁和果汁,增加米糊的营养。而市面上出售的成品米糊因为经过很多道加工,营养流失得比较多;而且为改善口味,绝大部分都加了白砂糖,吃多了对宝宝的大脑细胞发育不利。

肉末蔬菜粥

进入第七个月,宝宝开始长牙了。这时候如果只给宝宝喝流质或半流质的稀粥,不利于宝宝咀嚼能力的发展,在粥里添加一些蔬菜、肉末等需要咀嚼的东西,不但能帮宝宝锻炼咀嚼能力,还增加了粥的营养,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肉末蔬菜粥的做法并不复杂,只要先用大米或小米煮粥,粥快好时加入切碎的蔬菜和事先准备好的肉末,将肉末、菜末和粥一起煮熟就可以了。


蒸软饭

既然叫做“饭”就要有一定的黏稠度,不能像粥一样稀,那样水分太多,不能给宝宝提供充足的营养。但也不能直接把大人们吃的米饭给宝宝吃,那样的米饭太硬,宝宝难以咀嚼和消化。给宝宝吃的软饭应该介于粥和米饭之间,关键在于掌握好米和水的比例。

一般来说,米和水的比例应该是1:2,如果想用2勺大米蒸软饭的话,只要加上4勺水,再用电饭锅焖熟就可以了。

如果觉得白米饭太单调,还可以加上各种蔬菜和肉末,做成花样丰富的菜肉软饭,既能提起宝宝的兴趣,还可以为宝宝补充丰富的营养。

做菜肉软饭,首先是按米和水1:2的比例,蒸出比较软的白米饭;然后把想放到饭里的各种蔬菜洗干净(可以根据时令的变化和营养的需要调整蔬菜和肉末的种类),切成碎末,再把肉洗干净,切咸肉末,下到锅里用油炒散;最后加入准备好的米饭、蔬菜末、少许盐和一点点水,焖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蔬菜类辅食的制作要领


菜汁

可以用来为宝宝制作菜汁的蔬菜有很多,像胡萝卜、黄瓜、西红柿、油菜、菠菜、小白菜等都可以选用。只要是用新鲜的蔬菜做出来的菜汁,宝宝一般都会喝。

但是要注意一点:不能用大蒜、香菜等味道太浓烈的蔬菜做菜汁,即使作配料也不行,因为它们对宝宝的胃肠刺激太大,会妨害宝宝本来就没有发育完全的消化系统的功能。而菠菜、苦瓜之类味道苦涩的蔬菜也不适合用来做菜汁,因为宝宝可能会不喜欢它们的味道。

菜泥

蔬菜可以使宝宝获得必须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并能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以前妈妈们可能已经给宝宝添加过了新鲜的菜汁和蔬菜水,现在可以给宝宝加一点蔬菜泥,让宝宝尝试一下蔬菜的新吃法。可以用来做菜泥的蔬菜品种繁多,各种常见的蔬菜,如新鲜的绿叶蔬菜、胡萝卜、土豆等,都可以用来作为制作材料。

制作方法也很简单:把选好的新鲜蔬菜洗净切碎,加上水,煮沸15分钟左右,取出来用汤勺碾碎,筷子拣出粗纤维,或用滤网过滤,就得到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泥了。

宝宝辅食的烹调要领


制作前的准备

首先是要注意卫生。制作前必须剪短指甲,用肥皂反复洗手;患传染病或手部发炎时,不要为宝宝做食物。用来制作和盛放食物的各种工具要提前洗净并用开水烫过;过滤用的纱布使用前要通过煮沸消毒。不管是水果还是蔬菜都要反复清洗,并用开水烫一遍,以保证宝宝吃的东西不会被细菌污染。

其次是要为宝宝准备一套专用的工具,如榨汁机(榨汁、干粉、压汁全带的那种最好)、研磨器、干净纱布等。一来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二来也能避免和成人的餐具混用,形成交叉感染。

烹调时的注意事项

要注意根据宝宝的消化能力调节食物的性状和软硬度。开始时将食物处理成汤汁、泥糊状,慢慢地过渡到半固体、碎末状、小片成形的固体食物。

给宝宝的食物不要用铜质、铝质的炊具来烹煮,因为铜能和一些食物中的维生素C产生氧化反应,破坏维生素C的作用;而铝则会在酸性环境下溶解在食物中,对宝宝的健康不利。

蒸有皮的食品要连皮蒸,蒸完后再剥皮。用蒸、加压或不加水的方法烹煮蔬菜,要尽可能减少蔬菜与光、空气和水的接触。给宝宝制作食物时最好不要添加苏打粉,否则会造成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损失。

还要注意控制食物的温度。最好不要在微波炉中加高温,以免破坏食物中的营养素。

营养巧搭配

不同类型的食物所含营养成分不一样,这些不同的营养成分在互相搭配的时候还会产生互补、增强和阻碍的作用。如果能注意到食物中的营养差别,给每一种食材找到它的“最佳搭档”,就能提高食物的整体营养价值,为宝宝的辅食加分。

比如:动物性的食物和植物性的食物、粗粮和细粮相搭配,其中的蛋白质能起到互补作用,提高各自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能供给充足的热量,和鸡蛋、牛奶、肉类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搭配,能使宝宝吃进去的蛋白质充分发挥修补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

添加辅食的原则


(1)由一种到多种

随着宝宝的营养需求和消化能力的增强,应增加辅食的种类。开始只能给宝宝吃1种与月龄相宜的辅食,尝试3〜4天或1周后,如果宝宝的消化情况良好,排便正常,可再尝试另一种,不能在短时间内增加好几种。如果对某一种食物过敏,在尝试的几天里就能观察出来。

(2)从少到多

每次给宝宝添加新的食物时,一天只能喂一次,而且量不要大,以后再逐渐增加。

宝宝在开始吃辅食时可能还没有长出牙齿,所以只能给宝宝喂流质食物,逐渐再添加半流质食物。

(3)从稀到稠

宝宝在开始吃辅食时可能还没有长出牙齿,所以只能给宝宝喂流质食物,逐渐再添加半流质食物。

(4)从细到粗

换乳初期食物颗粒要细小,口感要嫩滑,以锻炼宝宝的吞咽能力,为以后过渡到固体食物打下基础。在宝宝快要长牙或正在长牙时,可把食物的颗粒逐渐做得粗大一点,这样有利于促进宝宝牙齿的生长,并锻炼他们的咀嚼能力。

(5)发现宝宝不适时要停止添加新食物

宝宝吃了新添加的辅食后,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消化情况,如出现腹泻,或大便里有较多黏液,要立即暂停添加该食物,等宝宝恢复正常后再重新少量添加。

(6)不要让辅食完全替代乳类

6个月以内,宝宝吃的主要食物应该仍然以母乳或配方奶粉为主,因为母乳或配方奶中含有宝宝需要的营养,在此阶段添加一些流质的辅食即可。其他辅食只能作为一种补充食物,不可过量添加。

(7)添加辅食不等于换乳

如果母乳比较充足,却因为宝宝不爱吃辅食而把母乳断掉,这是不应该的。母乳毕竟是这个时期宝宝最佳的食物,所以不要急于用辅食把母乳替换下来。

(8)吃流质或泥状食物吋间不宜过长

不能长时间给宝宝吃流质或者泥状的食物,这样会使宝宝错过发展咀嚼能力的关键期,可能会导致宝宝在咀嚼食物方面产生障碍。

(9)辅食要新鲜

给宝宝制作食物时,不要注重营养而忽视了味道,这样不仅会影响宝宝的味觉发育,而且也为宝宝日后挑食埋下隐患,还可能使宝宝对辅食产生厌恶,影响营养的摄取。在制作辅食时,最好用新鲜的食物。

母乳与辅食如何搭配及辅食的喂养方法


母乳与辅食如何搭配

给宝宝添加辅食要逐步增加,每次都应该由少至多,由稀到稠,由淡到浓,否则会有可能导致宝宝消化不良。一般添加辅食最好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最初的时候要在上午、下午各添加半瓶配方奶,或者只在晚上睡觉之前添半瓶,剩下的时间还要喂些母乳。

6个月后,在晚上睡觉之前喂小半碗稀的配方奶米粉糊,或者是1/4个蛋黄的蛋羹。这样做的话宝宝就不会饿醒。

到了宝宝8个月的时候,为了给宝宝充足的维生素。可以给宝宝在喂奶的间隙吃一些菜泥、果汁,这些食物有软化大便的功效。

10个月后,妈妈的母乳营养已经开始不足,妈妈们可以放碎肉末、鱼肉末、胡萝卜泥在米粉中,每天给宝宝吃一次,然后在上下午给宝宝各喂1次配方奶,并适量喂一些碎面条。随着宝宝的成长,减少母乳喂养的次数,使宝宝过渡到换乳食物。


辅食的喂养方法

第一步,给宝宝围上围嘴,以防辅食流到身上,然后抱在妈妈的膝上坐好。

第二步,清洁宝宝的手和嘴,用卫生并且柔软的湿巾或手绢擦拭。

第三步,把餐具放到宝宝的嘴前方,在宝宝张开嘴的时候,把食物放在宝宝舌头上,粘住宝宝上颚。

第四步,吃完辅食后,给宝宝擦嘴喂奶,最后抱起宝宝,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让宝宝打嗝。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