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养生知识胃胀气

2019-10-30 │ 胃养生知识胃胀气 六月季节养生注意

秋凉护胃六注意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健康离不开养生,积极的心理离不开养生。四季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秋凉护胃六注意》,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入秋以后,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使胃和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因而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尤其是原来患有胃病的人,在秋季更容易复发。所以,秋凉以后预防胃病发作,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饮食要规律卫生:进餐有时过早,有时过晚,可口的就吃得多,不可口的就吃得少,或任意吃冷食、零食,容易使人的胃肠功能紊乱,易造成胃肠病。饮食不卫生,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因此,选择食物,注意新鲜、清洁,进食有规律,是防止胃肠病的首要问题。

二、口味要清淡:要保持胃肠的冲和之气,就要常吃素食淡饭,适当辅佐一些肉类肥甘食品。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使胃中经常有食物中和胃酸,防止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不吃生冷食物,并戒烟、酒,以防刺激胃黏膜,促使溃疡恶化和复发。

三、情绪要乐观:研究表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人的心理、情绪息息相关。过度的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愤怒都能导致胃肠病的发生。因此,预防和治疗胃肠病,要经常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患得患失、焦虑、恐惧、紧张、忧伤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四、身体要锻炼:要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这样有利于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要科学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防止过度疲劳,减少发病的机会。

五、用药要谨慎:临床实践证明,应禁服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如因病需要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在饭后服用或同时加用保护胃的药物。另外,服药治疗后病症消失,也不等于胃肠病彻底治愈。慢性胃肠病多发展为器质性病变,症状虽然可以很快消失,但创面还需逐渐恢复。因此,患者应继续服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六、衣被要保暖:随气候的变化,人们要适时增减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而导致胃病发作。

扩展阅读

秋凉养生多设防


防中风:晚秋寒气渐长,与燥邪结合,寒主收引、使血管收缩,脑血管病变也因之增多,轻者口眼歪斜,重者倒地不起,此时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既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分为宜;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防胸痹:胸痹类似现代医学的心肌梗死。由于寒气收缩,随着血管外周阻力增加,秋季的血压也会逐渐走高,是胸痹患者最大的潜在“杀手”,除了适度锻炼如散步、跑步外,晨起喝杯白开水,稀释血液;接受耐寒训练,均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也可常饮活血开痹的开痹饮:枸杞15克、山楂20克,先用开水煎熬山楂2~5分钟,再用煎熬好的山楂水冲泡枸杞作茶饮。

防肤损:秋季皮肤水分蒸发加快,外露部分的皮肤会因缺水而变得粗糙,弹性变小,严重者会产生皲裂。因此,洗浴不宜用碱性大的用品。要注意皮肤的日常护理,多吃泥鳅、鲥鱼、白鸭肉、花生、梨、红枣、莲子、葡萄、甘蔗、芝麻、核桃、蜂蜜、银耳、梨等食物,能较好地滋润肌肤,美化容貌。

防感冒:秋天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因为初秋乍寒还暖,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这暴热骤凉变化。因此,当天气较冷时要注意保温,及时添衣;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

防肥胖:夏天人们出汗多,睡眠不足,食欲普遍下降,体内热量相对减少,肥胖程度因之改善。到了秋天,情况正好与夏天相反,另外,为迎接冬季的到来,人体还会积极储存御寒脂肪,此时稍不小心,就会发胖,这对肥胖病人非常有害。在秋季多吃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之类低热量食品;有计划地增加活动量;抓住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舒畅心情,增加消耗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防水雾:秋冬寒气与近地气层中的水汽相遇,凝结成悬浮的小水滴,这就是雾。雾滴在飘移的过程中会吸附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之类的有害物质。这给人们的健康、生活,甚至出行都带来很大影响。所以雾天最好减少户外活动,晨练可以暂停;外出时戴上口罩,并将头发保护起来,回归后要清洗裸露的肌肤。

防抑郁:秋季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到处是一派肃杀景象,人会触景生情,出现凄凉、忧郁、悲愁等伤感情绪。如再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在日常生活中,要处处注意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走亲访友,登高赏景,令人心旷神怡;或静练气功,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
防伤胃:秋季昼夜温差悬殊,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胃肠负担加重,容易引发胃病。有胃病的人,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饮食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吃过冷、过硬、过烫、过辣、过粘食物、戒烟禁酒;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防中毒: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冰箱性肠炎等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在防范时应严格做到防止食品污染,不吃生的、腐败的和未煮熟的食物;吃水果等生冷食物时要清洗消毒;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随餐佐食适量生大蒜、生葱头等。

防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俗称“老寒腿”,其发病与气候发生关系密切。因此到了秋季应特注意对膝关节的保养。首先是保暖防寒;其次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慢跑、做各种体操等,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适当饮用一些中医师调配的活血散寒药酒,对防治“老寒腿”有较好的作用。

防乱补:阴虚患者的进补和治疗在秋季最为适宜。但切忌不要以为秋季气温相对平和,是所有虚症进补的最佳季节,而不分寒热虚实一味滥补乱补。不是虚症,不管在什么季节中医都绝不采用补法,使用补药。在秋季,如果有阴虚阳亢,津液不足的表现,当以滋阴润燥为主,常用的有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

夏天要注意护心


专家指出,夏天是心脑血管病人发病的高峰期,此类患者防止发病的关键在于“有增有减”,一方面应增加心脑细胞的营养保护,防止心脑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受损,另一方面则应尽可能地减少血栓的生成。

病因分析

专家介绍,人的心脏就像一只血泵,日夜不停地工作着,心脏自身重量仅半斤重(250克-260克),但它每天泵出的血量有7吨之多,可以装满2辆大油罐卡车。为了保证心肌正常工作,氧气和葡萄糖是必不可少的能量物质。

临床检验表明,心脏本身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通过左右两侧冠状动脉来供应的。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就会使动脉管腔变得狭窄,甚至会完全堵塞,导致心脏的血液供应量减少或停止,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如胸闷、胸痛、憋气、心慌、气短、头晕、晕厥、早博、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可发生心跳停止而猝死。因为心肌缺血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故医学上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时,心肌缺血缺氧是引发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又叫做“缺血性心脏病”。

心血管病人夏天为何容易发病呢?这是因为天气热,人体为散热会扩张体表血管,血液集于体表,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加重心脑血管患者的缺血缺氧反应,心脑细胞损伤和坏死增加,往往加重病情。其次,夏天出汗多,血液易粘稠,血粘度升高易形成血栓。第三,闷热的天气,病人容易急躁,植物神经紊乱容易引发心律失常。第四,夏夜天气燥热,而且昼长夜短,睡眠质量大打折扣,缺乏休息的心脑血管患者容易发病。

哪些心脏病人须特别提防

冠心病:由于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原因,可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堆积在冠脉内膜上,久而久之,使冠状动脉管严重狭窄甚至阻塞,从而导致心肌所需的血液、氧气大大减少。闷热天气会加剧冠状动脉硬化病人的心肌缺血、缺氧,致使部分心肌细胞损伤或坏死。

风心病:即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期主要形成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等。多数患者为女性,半数患者无风湿热史,但多有反复链菌扁桃体炎或咽喉炎史。湿热的环境同样会加剧病情。

肺心病:即肺原性心脏病。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闷热天气会导致呼吸不畅、心脏难受,加重病情。

高血压性心脏病:夏季高温、闷热天气使动脉血压持久增高,将使心室压力负荷过重,心室舒缓功能低下,从而导致高血压心脏病。

其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的高危人群:高血压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对于心脏来说它是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血压长期过高后,左心室负荷加重,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会导致心肌肥厚与扩大,病情进展可出现心衰。同时,持久的高血压有利于脂质在大、中动脉内膜的沉积,从而加速粥样硬化形成,导致冠心病的产生。另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的人群在夏季非常容易形成血栓,所以要做好特别防护。

特色治疗

中山医院:桡动脉穿刺诊治冠心病

用一根1.7毫米的导管从冠心病病人手腕桡动脉缓缓插入直达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后,霎时电视屏幕上显现出冠状动脉状况,医生即可判断出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与否和制定治疗方案。这项由中山医院葛均波等医生在国内首创的冠心病先进治疗手段,已成功地为许多高危冠心病病人找到治疗的新途径。

东方医院:急诊腔内成形术治心梗

该院心内科急诊采用先进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简称急诊ptca,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它可以及早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血液供应,缩小梗塞面积,从而避免各种并发症,提高病人生存率。

市六医院:高速“磨碎”血斑打通冠脉

该院心内科魏盟教授现采用新法“冠脉施磨术”治疗。他将一根旋磨导管伸入病变部位,磨头以每分钟20万转的速度“磨碎”血管中粥样斑块,碎屑直径仅10微米,很快被血流冲刷到末梢处,遭细胞“吞噬”。随着旋转磨头的缓慢推进,堵塞处打通后,再放入支架。病人的冠状动脉管壁得到舒展,血流畅通,心绞痛消失了。

上海市中医门诊部:中医治疗冠心病

本病发生常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肝郁气滞,痰湿内阻,心血瘀阻所致,其病位与心和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治疗应从疏肝解郁、祛痰化饮等着手,注意清肝火,养血柔肝;缓解期多为脏腑气血不足,治疗以补虚为主,调整气血阴阳的平衡。通过辨病、辨证治疗,对保护心脏常能起到较好疗效。

保护心脏四大秘诀

多喝水少吃冷饮无心肾功能障碍时,夏天每日应饮用8―10杯温开水或茶水。中风和心脏病容易在清晨发生,有研究认为与夜间缺水有关。所以,半夜醒来时适量进点水,降低血液稠度,对预防血栓形成有益。

饮食清淡,红黄绿白黑搭配好。红指葡萄酒每日50―100毫升;黄指西红柿、胡萝卜,每日1小碟;绿指绿叶菜,每日适量;白指燕麦粉、脱脂奶粉等每日50克;黑指黑木耳、黑芝麻,每日5―10克。将膳食中的盐包括所有食物中的钠折合成盐,减少到每日平均4―6克。增加含钾、钙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制品。增加禽类及鱼类等含蛋白质丰富且含脂肪较低的动物油食物。每天饮牛奶250克,吃鸡蛋每周不超过4个。限制饮酒或最好不饮白酒,每人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0克。

“魔鬼时间”慎起居------详情参看:心脏病患者晨练:避开“魔鬼时间”

午睡小憩,猝发危险减三成。只要有30分钟的午睡,就可使心肌梗塞的发病和死亡危险减少30%。不过,午睡应在餐后半小时进行。

“魔鬼时间”慎起居。一天24小时中,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上午4―10时,因而被医学家比喻它是好发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这期间,服药、饮水要早(醒来时服一次药喝一杯水),锻炼要少(避开这段时间),以免发生危险。

严格按要求服药

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常规治疗用药,不能擅自增减用药。

晚上睡前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防止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高危人群可以服用心脑细胞保护物质:如果糖二磷酸钠口服剂型福达平胶囊。让心脑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无氧代谢”的特殊方式获取能量,避免心脑细胞因缺氧而损伤和死亡。同时能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降低血粘度,减少血栓的形成。可有效缓解胸闷、心慌、气短、胸痛、头晕无力等现象。

控制情绪少烦恼

夏日,心火旺盛,中医提醒须要控制情绪,减少紧张,少生心事烦事。尤其是减少思虑那些迟延不决、处理繁杂、涉及众多人际关系的烦心事,以免心火气盛,诱发心脑疾病。专家建议夏日一天至少洗一次澡,既消暑又会带来好心情。

心脏是人体健康状况最敏感的晴雨表,也是决定延年益寿的重要器官。生理学家研究认为:经常运动的人,心血管功能强,心跳缓慢有力,心脏输出量大,因此较少得心脏病。

实践证明,中老年人的体育锻炼,以步行最适宜。所谓“百练不如一走”,就是人们总结出来的健身格言,其中包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夏季饮水六注意


若未养成喝茶习惯,又不喜欢喝冷饮的,在挥汗如雨的夏天,就必须讲究喝水的学问了。那么,喝水又有哪些学问呢?

一是饮水莫待口渴时

不少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以口渴与否来决定是否喝水,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口渴表明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细胞开脱水,此时喝水为时已晚。

二是大渴勿过饮

人若在大渴时,最易一次饮水过多,从而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如果一旦出现大渴难耐的情况,应缓缓饮水,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三是睡前不宜多饮水

因为当人处于睡眠状态时,人体只是维持基础代谢,各种代谢都进行得非常缓慢,不需要过多的水分,而且睡前饮水过多,不利于夜间休息。

四是用餐时不宜喝

因为进餐时饮水,会冲淡消化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期如此对身体不利。

五是晨起喝水有助健康

因为早晨饮水可以补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浓度,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体液的正常水平。

六是最好喝矿泉水

因为矿泉水不含糖分,没有剌激作用,不像一些饮料具有剌激性,也不像果汁饮料含有大量的糖分。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均视矿泉水为最佳保健饮料。


秋凉时节须防老寒腿


秋天由炎热渐渐转变成凉爽,这时,“老寒腿”的毛病说不定就会悄悄来到你的身边。“老寒腿”也就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的膝关节是个活动范围很大的负重关节,几乎承受着全身的重量。人到老年以后,膝关节由于长年的磨损,是最容易老化的。老化后的膝关节往往容易发生骨性关节炎,造成行动不便。

膝关节引起的骨性关节炎,主要是关节软骨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退行性病变。随之而发生关节及周围韧带松弛失稳,关节滑膜萎缩或增生,分泌的滑液减少或增加,引起关节肿胀、疼痛等。有时骨关节面下骨质疏松,或有小的囊性变化,这种变化可使软骨深层营养中断,而使骨关节炎发生或加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气候发生关系密切。因此老人到了秋季应特别当心,注意膝关节的。首先应注意膝关节的保暖防寒;其次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慢跑、做各种体操等,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贵在持之以恒。有些老年人经常以半蹲姿势,作膝关节前后左右摇晃动作,进行锻炼。因半蹲时髌面压力最大,摇晃则更会加重磨损,致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所以,这种锻炼方式是不可取的。另外,一旦发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应立即到医院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夏季养生原则:生发阳气,养心护胃


夏天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条件,万物繁荣秀丽,一派生机盎然之象。

对于人体来说,此时的新陈代谢也会随之加快。同时,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气候,此时人体也易受环境影响,从而患疾。

1

— 夏日常见疾病:湿热为患,贪凉受寒—

中暑

中暑是炎热夏季的最常见疾病,初期多为体温升高、乏力、眩晕等,严重的会危及生命。一般来讲,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都是易于中暑的诱因,重体力劳动者、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孕妇等容易发生中暑。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夏天阳热有余,阴津不足,阳失制约,亢扰心神所致。

夏季感冒

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人们易于贪凉,如吹空调或裸身夜卧等,因此又常易感受风寒之邪,出现鼻塞、清涕、发热等外感表现。

急性胃肠炎

夏天气温高,细菌和微生物很容易在食物上繁殖,吃了变质的食物会引发胃肠道的感染,出现肚子痛、恶心、呕吐、稀便,甚至是水样便,有的还会发热。且夏季过度饮冷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痉挛,也会导致腹部绞痛和腹泻。中医学认为,该病多与夏天炎热,暴雨较多,湿热入侵,困伤脾胃有关。

瘙痒

夏季雨水增多,天气炎热,尤其南方,形成了以“湿”和“热”为主的季节性特征。这非常容易引起皮肤瘙痒。

焦虑心悸

夏季,高温笼罩常使人心神不安,从现代医学来讲,对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因而人们不仅特别容易疲劳,更容易焦躁、发脾气、失眠、情绪波动等,甚至狂躁。

心悸,即自感胸闷、心跳、心慌、不安、气短的症状。夏季的高温天气下,人们汗出量多,阴津亏损,有如现代医学所说的体内水分及电解质大量流失。从而使身体较弱者或者老年人很容易出现心悸。

2

— 夏养原则:生发阳气,养心护胃—

促进阳气的生发生长

夏天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繁华的季节,人体阳气处于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气血运行旺盛,且活跃于机体表面。养生就应当促进和维持这种趋势,饮食起居要防因暑取凉,适当运动促其发散。

顾护脾胃

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毛孔开泄,脾胃功能相对虚弱。长夏的湿热也最易伤及脾阳,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渗液、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所以夏天养生,在清暑热的同时,也要注意养护阳气,尤其脾胃功能原本较弱的人更要顾护脾胃之气。

养心护心

中医学认为夏季属火,与心配属,热扰心神,暑热导致的汗出、乏力、心情浮躁、心悸、失眠等多种表现都与心的功能失调相关,所以夏季养心非常重要。

3

— 夏日饮食原则—

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同时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

多吃新鲜蔬果

新鲜蔬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可以适当吃些苦味的蔬菜,清解暑热。

忌贪凉饮冷

吃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多吃寒凉之品,尤其冰冻食品,否则会损伤脾胃而导致腹泻、消化不良、胃痛等,甚至影响五脏阳气的生长输布,不利健康。

4

— 夏日常用食疗方—

夏季感冒

葱豉汤

食材: 葱白30克, 淡豆豉10克(未拌入盐的豆豉),盐适量。

功效:益气滋阴,发汗祛湿,通阳解表,适宜夏季淋雨或游泳后感冒,也可以用于空调病的饮食调理。

中暑

绿红清暑汤

食材:绿豆20克,红豆20克,冰糖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尿。可作为预防中暑的常备饮品。

凉拌西瓜皮

食材:西瓜皮150克,大蒜、红椒、盐、白砂糖、醋、鸡精、香油各适量。

功效:清暑除烦,解渴利尿,是夏季解暑佳品。

瓜皮山楂汤

食材:西瓜皮50克,山楂10克,白砂糖适量。

功效:生津止渴,解暑除湿。

甘荸饮

食材:甘蔗100克,荸荠100克。

功效:清热解暑,生津除烦。

急性胃肠炎

绿苋汤

食材:新鲜马齿苋100克,绿豆20克,白砂糖适量。

功效:清热、利湿、止泻。

糖醋大蒜

食材:大蒜100克,白砂糖30克,醋50克,酱油50克,花椒5克。

功效:本品具有温中健脾、消食理气、解毒杀虫的功效,适合寒凉、饮食损伤脾胃的人食用。

心悸

小麦安神汤

食材:小麦50克,黑豆20克,莲子10克,黑枣10克,冰糖适量。

功效:益气养阴,安神解郁,对于气阴亏虚、虚火内扰引起的心悸有较好的辅助疗效。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